高新区(江海区)以超常规的力度,积极拼抢、奋起直追,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疫情期间,彭章瑞带队暖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优美科项目有着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大冶摩托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翻倍。
高新区(江海区)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惠民消费节的举办大大提振了消费信心。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四个前所未有”严峻挑战,面对对一季度经济“深蹲”的不利局面,全市上下负重前行。
认清形势、正视差距,高新区(江海区)坚定危中抢机、转危为机的决心和信心,硬仗面前,持续深化超常规举措不动摇,加大超常规工作力度不松劲,全力以赴打好打赢经济翻身仗。
拿出真功夫,今年第二季度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实打实动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抓好投资保增长;贴心、贴身服务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帮企业抢订单、保份额;举办惠民消费节,线上线下促销费;大手笔推动城市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吸引力……
以实绩论英雄,日前,全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今年1—6月,高新区(江海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1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完成率远快于时间进度,均位列全市第一,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连续6个月排名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二。
实打实抓项目
42个重点项目动工(投产),投资近百亿元
受疫情冲击,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工业投资增速整体回落,高新区(江海区)“一枝独秀”,在逆势下保持正增长,涨幅达15.5%,高居全市第一,如今2020年半年已经过去,该区工业投资增速仍然居于榜首,甚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打了场漂亮的“保位战”。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在全市作经验介绍时表示,这得益于该区一直把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而“项目”必须是高质量的工业项目、实打实的大项目、龙头项目。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新区(江海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围绕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引进德昌、优美科、麦克维尔等3个投资超30亿元的龙头项目,并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去年第三季度,德昌、优美科两大项目投产,高新区(江海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今年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支撑力度得以彰显,该区经济发展亦呈现出强大后劲与活力。
与龙头项目落地相匹配的,是高新区(江海区)招商引资的实力。聚焦产业链招商、规划三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引资,建立“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企业评价机制、注重总部经济项目投产的集约发展思维就是高新区(江海区)的“招商经”。为此,高新区(江海区)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组建产业、科技、服务企业、项目落地、重大项目推进等五个招商专责小组,形成大招商大服务的工作格局,优化招商选资的流程,提升项目投资强度。“以亩产论英雄”的评价机制,更要求落地高新区(江海区)的企业投资强度必须达到500万元/亩,创税率30万元/亩/年。
疫情期间,高新区(江海区)也绝不降低标准,据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介绍,该区一季度集中动工的16个重大项目中,11个产业项目为“两少两高”项目,平均亩产投资强度达1100万元,平均创税率达50万元/亩/年。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项目组团中,骏鼎达特种保护材料江门研发制造基地创税率最高,每年可达60万元/亩以上,年产值不低于6亿元,该区招商引资实效不断提高。
今年第二季度,高新区(江海区)再下“非常之功”狠抓项目,跑出提质增效“高新速度”,再落地动工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其中还包括总投资10亿元的国机鑫辉密封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项目。该项目整合世界500强企业国机集团旗下的装备类密封件的研发及生产项目,将打造成国机集团的装备密封新材料新型生产研发基地。江海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不仅有重大的龙头带动作用,更是强链补链延链的专精尖配套项目,能助力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截至今年5月,高新区(江海区)已推动42个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总投资近百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高新区(江海区)的“非常之功”。今年春节前后,在疫情最严重的时间里,该区招商、对接工作也未曾停下,招商专责小组创新运用“云招商”“屏对屏”等方式,变项目洽谈“面对面”为“线连线”,成功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并与宝能集团签订框架协议,与一汽集团、长城华冠、东方电气、佳华利道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进行投资洽谈;积极对接杭州网驿、清华启迪控股等科技创新资源,将投资建设大型科技综合体和科技创新载体平台。
保姆式服务
项目落地速度频频刷新纪录
为何始终引不来超大型产业项目?高新区(江海区)深刻反思,找准短板,以勤补拙。
高新区(江海区)地域面积小,土地资源不如兄弟市(区)丰富,直面这一短板,高新区(江海区)除了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亩产,更从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推行“容缺审批”制度、保姆式服务,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在高新区(江海区),每一项重点工作、每一项重点项目都有区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以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片区、联系“双重”工作和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为保障,高新区(江海区)要求领导干部分片包干、一线督导、做好服务。今年疫情期间,高新区(江海区)各区领导开展了连续近5个月的暖企服务,120家重点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疫情期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信心不足,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送上最新鲜的省、市、区三级帮扶政策,精准协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甚至是依托政府资源,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保份额,重新帮助企业树立投资信心,鼓励企业坚持技术改造,为长远发展绸缪打算。”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江海区委常委李国和表示,疫情期间,高新区(江海区)出台“黄金6条”,其中既包括复工复产、疫情防控、降低成本等短期措施,也包括抢抓订单、促进消费、强化服务等中长期扶企措施,单个企业最多可获100万元,企业积极性提高了,有了发展信心。
在区委、区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江海区大冶、三菱重工、君盛、崇达、荣信等企业技改项目加快建设,更为企业开创发展新局面。今年4—5月大冶摩托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翻倍,销售额增长近80%。许多中小微企业也切切实实获得实惠,今年5月份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发放疫情防控期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77.9万元、一次性延迟复工补贴25.05万元,对国有经营用房减免租金共计299.43万元,惠及超过300家企业。
保姆式服务还体现在高新区(江海区)招商引资与推进项目落地的全流程中。去年起,高新区(江海区)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行“先承诺后审批、边建边批”“容缺审批”的审批管理模式。江海区发改局工作人员介绍,承诺制改革后,该区对项目取得施工许可前涉及的各类行政许可事项能简即简,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提速60%,开工时间普遍提前2个月以上。
在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下,今年上半年,该区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完成率远快于时间进度,位列全市第一。总投资10亿元的国机鑫辉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于今年二季度投产,该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动工只用了23天,从动工到投产仅15个月,在疫情期间照常投产,两度刷新“高新纪录”。
产城人融合发展
打造江海好口碑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需改善投资软环境,更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品质,打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落实市委建设中心城区融合示范区的工作部署,把城市建设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持续加大城市建设和民生投入,加快城市更新,努力打造“三区并进”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对标最好最优,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规划、高效率建设城央绿廊、儿童公园、龙溪湖阅读中心、江海云道等一批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优质教育,积极与本地高校、名校合作办学,打造示范性、标杆性品牌学校,辖区的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有了好口碑,“爱商、尊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也使高新区(江海区)真正成为企业眼中的“投资洼地”。
去年5月,高新区(江海区)城央绿廊被列入广东省万里碧道建设试点。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江门船厂段至江门大桥段长达9公里的碧道建设,实现河岸沿线“四道贯通”。曾经“脏乱差”的河流摇身一变,成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优美画卷,坑坑洼洼的人行道焕发光彩,与全市最大的儿童公园、江海云道、釜山人行天桥等完美融合,成为市民游乐憩息的“打卡点”。一条集休闲运动、工业遗存、总部经济和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正应运而生。
据江海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正实施下沙水上人家公园、下沙人行天桥、油湾片区改造等节点项目,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并启动与城央绿廊碧道相连接的乡村绿廊碧道工程,打造城乡生态休闲通道。
打造优质学校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方面。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直面教育短板,通过“区校共建”“名校带新校”的模式,打造了一批示范性、标杆性优质品牌学校。该区借助五邑大学、江门幼专、江门一中、景贤学校等优质教育品牌,合作共建中小学6所、幼儿园3家,打造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全区品牌学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发展阶段,人才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花样促销费
惠民消费节拉动消费超8800万元
高新区(江海区)在狠抓暖企安商、项目投资、统计提质的同时,发放惠民消费券,线上线下齐发力,举办惠民消费节、礼乐葡萄节、城市建设成果展等活动,促进餐饮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房地产消费,全方位拉动消费振兴。
“五一”假期,高新区(江海区)抓紧黄金节点,举办“乐购侨都·约惠江海”惠民消费节,一方面尽力保存量,促进消费回补,另一方面挖掘新增量,培育新增长极。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发放的优惠券精准投放到位,拉动消费超8800万元。
惠民消费节以惠民为宗旨,采用“政府提供支持、平台提供支撑、企业提供资源”的方式,通过产品惠购、直播带货、云上展销等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重点推介高新区(江海区)优质工业品、餐饮、汽车、家具等产品,以让利于民、惠民惠企、吸引游客的形式,推动消费服务业全面复苏,提振市场消费信心,拉动消费持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惠民消费节区别于简单的促销活动,聚焦江海元素,大力通过节庆推介本土工业产品,消费节粤湾云谷主会场集结了一批“江海造”产品,在满足市民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同时,打响“江海造”品牌。据江海区经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节还着力拉动外贸出口型企业出口转内销,希望帮助企业打开内销窗口,为企业纾困解难。惠民消费节期间,高新区(江海区)对接了大批出口企业,涉及摩托车、家电、食品等各行业上百种产品,除了让企业现场展示、推销,还联合本报打造“云博馆”线上展销平台,推动企业集中入驻,积极助力企业出口转内销。作为惠民消费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惠购”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活动订单超800辆,拉动效应明显。
高新区(江海区)城市建设成果展等活动则向广大市民展示了城央绿廊、儿童公园、江海云道等数十个项目的建设成果,联合16家房企联手推出数百套特惠房源,以实惠的价格满足市民购房需求,拉动辖区房地产消费。
作为高新区(江海区)的例牌项目,礼乐葡萄节也玩起新花样,不仅对外开放的葡萄园更多、人气更高,还举行了葡萄节旅游专线发车仪式,推出一批特色乡村游线路,并玩起了直播带货,首日吸引近3万人通过线上线下到高新区(江海区)消费。
文/李雨溪 周书燕 图/李雨溪 郭永乐 区经促局 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