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湾村部分老屋的墙壁上至今还有枪炮痕迹。
在蓬江区荷塘镇,有一个普通村庄——篁湾村。走在曲折蜿蜒的狭长街道上,繁华的商铺与穿梭的车辆行人,焕发了这座古老村庄的生机活力。一片喧嚣中,一座“奇特”的塔式水泥建筑,就隐藏在民居之间。这就是当年篁湾村民英勇抗击日寇的炮楼,至今遗留在炮楼上的枪孔炮洞,仍默默地诉说着那场激烈的战斗……
日寇来犯 浴血奋战
1940年1月19日凌晨,一支日军为了捉拿袭击其兵器库的荷塘良村村民容兴和霞村村民高义,趁夜色乘汽艇从荷塘镇围仔尾石龙围登陆后,计划兵分两路偷袭良村和霞村。
其中一路日军准备袭击良村,日军还抓住了绰号“虾仔来”的村民,逼其带路。走到篁湾村时,“虾仔来”乘机逃脱,不认路的日军便瞎转到篁湾村周源祖祠附近。
“当时有村民半夜起来,发现来袭的日军,马上敲锣大喊‘日本仔来了’,全村人纷纷拿起武器,与日军爆发了激烈的石山巷战。”今年92岁的村民李显东至今仍印象深刻。
“面对进犯的日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荷塘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阻击,机智地与敌人展开了巷战,抢占制高点与敌周旋,最后把日军围困在象山之上。”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石山巷战”异常激烈。李炳尧被日军子弹击中眉心,壮烈牺牲。“石山巷战”阻拦了部分日军,但仍然有部分日军进入良村。而另一路日军则沿龙冲口—烂大闸—三棵树—三丫塘坦准备袭击霞村,听见篁湾村石山传来枪声,随即掉头增援。增援的日军占领牛山并与占领象山的抗日自卫队队员和村民交战。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自卫队队员和村民只能撤退,日军随即占领了象山,借助象山有利地形,用机关枪疯狂扫射,致使村民伤亡惨重。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荷塘人民之所以表现出血战到底的决心与气概,与中共地方组织在当地进行耐心细致的统战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打下良好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一些在广雅中学、省立女中和中山大学附中读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以及学校职员,纷纷回到老家荷塘,在中共荷塘党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新会流动剧团荷塘分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11月,中共荷塘支部成立。11月下旬,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新会县总队第四区队在荷塘三良学校成立。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各乡村演戏、演讲、贴标语、出墙报,广泛宣传抗日救亡主张。
中共荷塘支部通过耐心细致的统战工作,团结各方面力量,并安排部分“抗先”队员参加了“独二中队”,接受军事训练,增强实战经验。此外,中共荷塘支部还狠抓“抗先”队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求队员以身作则,带动其他自卫队员。
战斗持续到下午,敌人都无法突围,多次电请救援。到了傍晚,敌人集结了多艘舰艇开始向荷塘轰击。直到晚上,进犯的日寇在炮火的掩护下,借着夜色才得以狼狈脱逃。
在李显东的带领下,记者看见,村里部分老屋的墙壁上至今还遗有枪炮痕迹。
据统计,在这次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荷塘人民共有20多人壮烈牺牲,死伤共计110人。
再次进犯 放火烧村
战斗刚结束,预计日军会再来报复,中共荷塘支部的党员动员、组织群众迅速安全转移。翌日,日军果然再次来犯,1000多人分乘多艘舰艇,在炮弹的掩护下从各渡口登陆。面对空无人烟的村庄,日寇恼羞成怒,放火烧村。横石村、高边村、篁湾村等村庄被严重烧毁。篁湾村被日军烧毁的商铺有7间,高边村被烧毁的商铺有40间左右,横石市场被烧毁的商铺有20间左右。同时,被烧毁的还有二三百间农舍。在五邑大地上,日寇再次犯下了滔天罪行。
现在,篁湾村还遗存了有两座炮楼,正方形的是西炮楼,还有一座圆形的北炮楼在村子的北边。据介绍,北炮楼平面圆形,半径约为3.6米,高5层;西炮楼平面方形,高4层。两座炮楼总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均为混凝土结构,各层均有射击孔及窗,窗口有铁门及铁棱。历经岁月风霜,炮楼至今屹立不倒。楼体上密布依然清晰可见的弹孔,是荷塘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如山铁证。(文/图 唐达 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