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抗战时期粤中大地上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立的人民武装,是中区人民坚持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正式建立于1945年1月20日,在建立和斗争过程中,没有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时刻处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双重攻击的环境中;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基本是在运动中与敌顽势力周旋和斗争;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主要靠队伍边斗争边解决。正是这样一支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队伍,在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的共同领导下,与省内兄弟的东江、珠江、琼崖、南路、潮梅、西江等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互相配合,浴血奋战,为配合广东全省取得抗日武装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粤中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中流砥柱。
艰难创立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略占领广州、武汉等城市之后,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自1939年4月江会沦陷后,当地的日伪军开始由向国民党控制地区的进攻为主转为向沦陷区半沦陷区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力量“扫荡”为主。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的冲击,中区的抗日斗争形势逐渐恶化,中区各级地方党组织(新会县除外)被迫改变斗争方式,停止组织活动,上下级领导只能靠特派员的单线联系,共产党员只能秘密从事各种抗日活动。处于沦陷区半沦陷区,仍坚持正常活动的新会县党组织则秘密开始建立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此后,党在中区领导和掌握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1944年,党在粤中区先后建立了“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1944年11月,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和挺进主力大队挺进中区,开辟了皂幕山新的抗日游击区。1944年12月宅梧会议结束后,留在皂幕山活动的中区纵队领导,按照宅梧会议精神对上述武装进行统一整编,于1945年1月20日,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用人民解放军,树独立旗帜”的做法,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这标志着粤中区范围的抗日武装斗争已全面兴起,中区人民从此有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抗日武装。
斗争历程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从正式成立的那天起,就勇于向敌、顽两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成为了粤中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中流砥柱。一方面是对日伪军主动出击,打击侵略者。在新会及附近日伪驻军及过境日军力量强大的情况下,从1945年4月至8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进行西江羚羊峡伏击战、大槐顶伏击战、开平茅岗夜袭等战斗,震动了粤中,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主动出击日伪据点,对中区抗战的完全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反击,保护和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刚刚成立,驻扎在粤中区的国民党顽军一万余人,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主力压缩在皂幕山与老香山之间狭小的地区,企图一举消灭。从1945年1月至4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采取坚持内线和挺出外线相结合的斗争方式进行一系列坚决斗争,经过蕉山突围、牛围山战斗、春湾之战、白土战斗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图谋,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不断壮大自身力量。
伟大成就
1945年1月至9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从小变大,规模迅速发展到1400余人,成为中区人民抗击日伪势力的主力军,先后主动出击和伏击日伪军15次,抗击和牵制日军兵力5000人,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同时,打破了国民党一次次企图消灭人民抗日武装的阴谋,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全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高潮,把抗日游击区发展到了全区大部分地区,为全省抗日武装斗争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员梁鸿钧、民运队长方奕智等一批部队党员干部和战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中区大地上,值得人民永远崇敬和怀念!
(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翁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