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江门农博会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交响曲”
乡村振兴阔步行 全面小康迎丰收
作为此次活动的“门面”,乡村振兴主题形象馆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设计造型。
新会陈皮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个展馆前,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
收割机奔驰在金色的田野抢收成熟的水稻,奏响一首首乡村振兴“丰收曲”。
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近年来积极打造成为以农业科技为引领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台山市五丰村“四好农村公路”串景连线。
金秋九月,五谷丰登;岁稔年丰,家国同庆。
今日是秋分,我市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江门市农业博览会,举行系列活动,搭建农民的嘉年华、农业的成果展、农村的大舞台。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层出叠见、独具特色的“侨字号”农产品琳琅满目、满载五邑乡愁的歌曲舞蹈尽情演出……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交响曲”。
丰收是挥汗耕耘出来的,幸福是不懈奋斗出来的。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要求,以树立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标杆为目标,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振兴乡村产业,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塑造文明乡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结出一个个“江门硕果”——
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江门连续两年稳坐粤西片区“头把交椅”;扶贫工作考核连续四年被省评为“好”最高等次;去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4.23亿元,增长6.3%,增速全省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3元,比上年增长9.5%;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全省唯一、全国11个地级市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 211.58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2.19亿元,同比增长0.5%。
一连五天的盛宴,不仅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农业农村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吸纳人才、科技、资金等,汇聚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澎湃活力和强劲动能,最终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文/毕松杰 图/毕松杰 唐达 方艺 徐卫良 市农业农村局
A
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开平市家禽省级现代农业园小小鸭蛋“孵”化出上亿产值,让传统生产加工搭上科创“快车”,并依托马冈鹅“明星”效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型养殖业,带动园区内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54万元;“年薪”85亿元的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皮”到“链”,再到“园”打造三产融合典范,带动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0万亩,同时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
放眼五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正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充当起现代农业排头兵,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2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丝苗米、南药、茶叶、家禽、水产、水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以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和梯次发展新格局。今年6月,江门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家庭”迎来期待已久的“新面孔”——江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入选2020年第一批省级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省级财政扶持资金1.5亿元。该产业园跨台山、开平、恩平,以打造“一带一路”江海门户冷链枢纽和湾区西翼物流中心为定位,按照“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开展建设。截至目前,冷链产业园核心区已累计撬动12家农产品加工冷链企业总投资33.47亿元。
建成后,江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将发挥我市作为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的作用,成为立足江门、联结粤西、服务湾区、辐射西南、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打造产区销区衔接、多种业态互补、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助推器”。我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48家、42家和17家,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32万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此外,还创建了1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信誉农场)、5家粤港澳大湾区加工企业和14家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B
农业品牌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名单,广东省新增11个,我市就占了4个;9月,“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入库”名单公布,我市4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一项项喜人成果,一个个突出数字,充分说明江门不仅拥有优厚的资源禀赋、扎实的农业基础,更有着响当当的“侨字号”农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蓬江的凉瓜、江海的水果、新会的陈皮、台山的大米、开平的肉鹅、鹤山的红茶、恩平的簕菜……五邑农业“名片”琳琅满目。数据统计,当前江门已经培育和认证19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7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48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全省最多。在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方面,江门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专业镇和36个省级专业村。
农业品牌建设是贯穿“三农”事业的能量带。做好品牌建设就是牵住了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攥住了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把好了农企增强竞争力的“油门子”。然而,品牌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江门从2012年开始施行《江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业名牌产品发展;2017年修改后再次印发,累计奖励超过500万元。今年上半年,我市再度出台《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范围。
与此同时,我市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创建品牌的突破口,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力争为特色农产品开拓更多市场空间。比如,推行台山鳗鱼国际标准,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多亩;制定《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簕菜及干制品》及牛大力地方标准等。
品牌强农道路上的坚定与奋进,还离不开质量安全的保驾护航。去年11月,江门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连续十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不仅如此,我市还建立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由市、县两级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70个镇(街)按照“四统一”标准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1446个村级协管员实现村(居)全覆盖……此外,我市还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建设、全省率先施行溯源加农产品责任保险“农安保”等。
C
全市所有自然村 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结硕果
南粤盛夏,全国首档“乡村真人秀+演播厅观察类电视问政类+融媒体多屏互动”节目——《乡村振兴大擂台》在全省迅速升温,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主题,全面展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累计超15亿人次观看,引发网友留言互动超1亿条。
我市精心组织新会区茶坑村、台山市五丰村代表江门“出征”。在这期间,市委书记林应武专门到节目录制现场,大力推介江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经验和成效,并为参赛选手倾力打Call。节目当晚,我市乡村与广州代表乡村一决高下,4条乡村皆取得超过700分的高分成绩,这也是节目开播以来,首次全部乡村得分均超700分。
最终,我市获得“最佳组织奖”(全省5个),参赛的新会区茶坑村、台山市五丰村分别获评“优秀村”,开平市强亚村获“厕所革命优秀村”(自荐类)单项奖。如此亮眼的表现背后,离不开江门让乡村“颜值”更高、让百姓生活更“美”的决胜心和行动力。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高位推进,从建立“四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和重点任务市领导包干责任制,到制定任务书、时间表、绘好路线图,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江门先后部署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3+2”行动(“廊道”整治)。如今,全市所有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3%,基本实现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1座标准化公厕的目标。此外,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率达93.63%,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如果说,“全面部署高位推进”已是江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那么“大比武”的创新激励机制则凸显了“特色”。江门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开展美丽乡村“大比武”,持续推动创建1个省级示范县、7个省级示范镇、105个省级示范村;基本建成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升级版;实施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村庄品质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新会区石板沙村荣获“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5条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4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条村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成功承办首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发布会系列活动,活动中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入选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D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
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脱贫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台山市汶村镇千亩渔业光伏产业园内,一排排发电板在烈日照射下熠熠生辉,电表箱里跳动的数字,成为当地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本本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每人每年可享受“伏”利2000多元;蓬江区白沙街道6层高的立体停车场内,络绎不绝的汽车“乘电梯”上下楼,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股东”身价大涨,投入运营短短半年便获得分红近17万元;新会区会城街道小鸟天堂内鸟树相依、人潮涌动,当地利用扶贫资金参与景区建设,让2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扶贫项目在五邑地区遍地开花,变“输血”为“造血”。过去四年,江门全市累计投入建成规模产业(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01个,涉及资金1.06亿元,带动受益贫困户4532户,人均增收2707元。
而这,仅仅是一个缩影。我市还积极拓展新渠道、借力新技术,突出“志智”双扶,凝聚脱贫攻坚强大活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展“一对一”就业推荐服务、建立“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设立公益性岗位、开展“粤菜师傅”工程、举办扶贫专场“职业指导下基层”、实施家政服务“春风计划”、实施消费扶贫、拓展扶贫产品销售途径……
如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进一步夯实,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和老区建设发展进一步提升,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成功兑现脱贫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户”承诺。
粤桂扶贫协作是江门扶贫路上的一块硬骨头。2017年9月,江门市与广西崇左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结对帮扶崇左市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天等县。两年多来,江门市坚持“输血+造血”帮扶同步推进,落实财政援助资金5.79亿元,推动236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4个贫困县贫困人口数从2017年底的13.22万人下降到0.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9.4%下降到0.53%。今年5月9日,随着天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江门市结对崇左市的4个扶贫协作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奏响奔向小康生活的“集结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江门重点探索建立2020年后从“攻坚战”走向常态化的长效扶贫开发机制,在原有扶贫政策基础上制定出台产业、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N”个新的配套政策。同时立足恩平市的试点经验,计划年内在全市全面铺开相对贫困人口帮扶改革,推动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村振兴成为脱贫攻坚“升级版”。
E
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
打造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
大江门户,南海明珠。江门是珠三角鱼米之乡,广东的“产粮大市”“渔业大市”,素有“中国锦鲤之乡”“中国陈皮之乡”“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等美誉,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伴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扬帆起航,当下,江门正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建成”的目标,打造集产品、生态、文旅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合作发展窗口区、农产品交易流通枢纽区和居民休闲旅游康养区等,使江门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贸易和相关高端服务的集散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高地和居民农旅康养花园。
未来五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管理机制更顺畅、配套体系更健全、运营架构更平稳,江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业合作创新创业示范高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示范市,为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提供有力支撑。
早稻产量预计同比增长7.47%,亩产同比增长10公斤
五邑田野唱响丰收赞歌
又是一年丰收季,颗粒归仓家家忙。
在全球抗疫的特殊背景下,确保粮食丰收,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守牢全面小康阵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对此,我市全力动员组织春耕生产,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种植水稻从体力活变成轻松活、致富活。同时,注重新兴农业技术研发、应用,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和内在潜力。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据农业部门预计,今年我市早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江门市新增早稻3.68万亩的任务;亩产362公斤,同比增长10公斤;总产量45.47万吨,同比增长7.47%。江门市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仍有8万多吨优质稻谷盈余,可以提供给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此外,晚稻计划种植130万亩,同比增加1.2万亩。稳住“三农”基本盘,决胜全面小康年。
丰收喜悦溢满田间
迎收田园千重浪,稻穗香飘农家忙。台山市都斛镇东坑村大耕户陈盛强今年早稻种了430多亩。如今谈起种植水稻头头是道的他,以前曾是一名军人。2003年退伍后,他选择回到家乡,立志在农村闯出新天地。17年来,陈盛强扎根农村,耕耘在田野上。前些年,他的水稻耕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面积也越来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耕户。
尽管今年疫情袭来,但是陈盛强的水稻收成还是创出新高。“与往年早稻相比,今年的亩产量高。高产的达到550公斤,低产的也有450公斤,这个收成我很满意。”看到颗粒饱满的稻谷,待在田间的陈盛强,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天气好,没什么台风,雨水正常,虫害少,抽穗期天气也晴好,总体收成都很不错,平均每亩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李胜业是台山市都斛镇莘村联业合作社负责人,是当地知名的“种粮专家”。今年,他一共种了730亩早稻,经粗略计算,这一趟大概能赚20万元左右。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脊梁”、农业丰收的“智囊”。自2017年起,江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队伍,免费提供相关培训,以点带面地提升江门市乡村振兴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32人。同时,我市还量身定制包含新会柑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电商等具有江门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专题课程,受到学员们的热烈追捧和一致“点赞”,测评满意度高达99%。
让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夏粮由“丰收在望”到“丰收在握”,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助力。台山市赤溪镇冲金村委会大耕户钟亦平今年早造500多亩,由他发起成立的农祥专业合作社,成员近30户,种植水稻面积133多公顷,拥有插秧机、收割机、平整机等农机,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一条龙生产。
在当地助农服务综合平台的帮助下,钟亦平等人还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平台通过无人机完成病虫治理、除草等田间管理,专业人员也不定期上门调查,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电话联系上门服务。比起以前轻松了不少,很方便。”钟亦平直言,通过这种方式,速度快、效率高、省人工,而且科学管理对产量也有所提升,农户还能享受到减免三分之一费用的优惠。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和全市131个农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广“一站式”生产托管服务,委托开展机耕、机插、机收和无人机播种、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服务,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让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台山市广海镇添丰农场是首批广东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之一,该农场负责人冯承志是也是一名“粮二代”,其父亲冯玩添是台山第一代大耕户,2004年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近年来,冯承志抓住国家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利时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如今,冯承志的添丰农场拥有农机30多台,装备产值超600万元,是台山农机设备配套最齐全、服务能力最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年为周边种植户机耕4000亩、机插3000亩、飞防25000亩、机收8000亩、烘干2600吨。
新型技术逐步“生根发芽”
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科技创新已经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据统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80万千瓦,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06%,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中农蓝(恩平)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自家试验田上另辟80亩地开展“光合力”施肥技术,实现早稻亩产600多公斤,并计划下一步将技术推广至周边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在新会区三江镇,水稻种植大户邓炳达在基层农技员的指导下,采用了绿色有机种植技术,耕种稻田1250亩,上半年早稻收入近100万元。
保障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需要推动高效农业技术落田间。当前,江门正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江门综合试验站为平台,建设以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推广龙头、县级农科所(推广中心)为基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或农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是全省首个在盐碱地上完成垦造水田项目并种植“海水稻”(学名“耐盐碱水稻”)的村庄。去年,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带领团队在此建立海水稻基地,晚造试种750亩“海水稻”获得丰收,最高亩产超450公斤。今年,陈日胜扩大种植面积到了近4000亩,建立“稻虾蟹共生”立体生态混养模式。日前,海水稻基地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收割,面积超过1600亩,亩产达350公斤,让盐碱地变“大粮仓”。立体生态混养的加持,更是让综合收益提高了一倍。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发展海水稻的决心,以更大的面积、更高的产量打动大家。另一方面,是探索更多种养结合模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陈日胜说介绍,海水稻基地正筹划米厂建设,建立深加工和产品研发中心,成品大米预计10月上市销售。这也意味着,海水稻基地将集育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综合能力发生质的跃升。
目前,海水稻基地已有农户主动提出试种,规模达两百多亩。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业大市、海洋大市,我市海岸线长,沿海滩涂面积20万多亩,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海水稻,扩大粮食生产面积,资源优势明显,条件优越,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据初步调查,全市海洋滩涂可垦复水田种植海水稻近5万亩。
五邑田野上,一项项新型技术逐步“生根发芽”,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江门经验”,也进一步擦亮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底色,让每一次丰收都来得更加沉甸、更加实在。
活动亮点“说明书”
“三农”盛宴亮点纷呈
两年一届的江门市农业博览会,是一场集农业农村发展成果展示、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博览会,是我市“三农”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品牌名片和农业盛典。
当“丰收节”遇上了“农博会”,注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今天,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1-2号馆举行,不仅赋予丰收节更立体更先进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提升了农博会更丰富更欢乐的文化内涵。
一连5天的“三农”盛宴,亮点纷呈、特色云集,是历届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的农博会:从周二一直持续至周六,首次把单日开放时间延迟到晚上9时,让更多人下班后能亲临现场,推动江门“夜经济”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云端”农博会,让市民随时感受活动盛况……通过展示推介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打造江门地区农业农村优质推介品牌,本次系列活动将谱写出江门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看点一
八大展馆齐亮相
精彩的展会千篇一律,有看点的展馆万里挑一。此次系列活动,我市精心组织八大展馆齐齐亮相,内容涵盖农业技术、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对口扶贫等众多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江门农业“硬实力”和“软文化”。
乡村振兴主题形象馆和乡村振兴成果展览馆是此次活动的“门面”,前者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设计造型展示,搭配新时代农业农村造型,结合江门农业农村发展特色,通过视频、文字、图片、模型、特色展品等展现江门市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后者通过专业摄影师角度,图文形式展示近年来五邑地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展现农业新发展,呈现农村新风貌,分享农民丰收喜悦。
其他展馆方面,现代农业馆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加上市农业农村局属下相关单位,提供展品进行差异化策划展示;地方特色馆展示各市(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展示最具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和农村新风貌;对口扶贫馆展示展销对口帮扶的广西崇左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黑龙江七台河市等的特色农产品,以及特色农业农村元素;优势产业联盟馆展示江门市大米、茶叶、水产、家禽四大优势产业联盟全产业链发展成果;渔业水产馆展示江门丰富的鱼类品种、海洋渔业资源、淡水渔业资源等水产资源以及最新成果;锦鲤展览馆展示展现中国锦鲤之乡的风采。
看点二
特色展品琳琅满目
参加农博会,主旋律当然离不开“逛”“买”“吃”。结合夜经济生活“潮流”,相较以往下午5时“打烊”,此次农博会把开放时间调整为早上10时到晚上9时,通过设置农趣集市、琳琅满目的特色展品,打造农产品夜市一条街,让上班族下班后有充裕的时间赶上“夜场”,进一步提升现场热度,打造“全民参与”的农业盛典。
为了加大推介展现力度,活动还设置了丰收产品展销区,推介展销四市三区特色优质农产品;行业协会展销区,推介展销江门市茶叶、陈皮、水产、粮食等产业行业协会品牌及优质产品;“粤菜师傅”美食街,“粤菜师傅”现场上菜,一展技艺,让市民近距离观摩和了解侨乡菜色的特点,推介我市特色美食。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车主节,活动将举行农产品特色车尾箱集市,瞄准乡村丰富的物产,打造乡村旅游集市,设置乡村旅游线路宣传牌,倡导市民自驾乡村旅游,把游客的车尾箱装满,也把农民的钱包装满,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
看点三
农博会插上“数字翅膀”
疫情影响之下,数字农业重要性凸显,直播带货迅速成长为最热门的“突围”方式。正因如此,此次活动邀请了一众第一书记担任主播,搭配网红,线上“吆喝”推介特色农产品。
紧贴“潮流”,农博会还将实现“云同步”。通过设立“线上农博会”专区发布农博会相关咨询,专区设置VR看展、直播带货等,农博会插上“数字翅膀”,让不能亲临现场的市民循着指尖小小的窗口,感受其中的喜庆气氛。
农民是丰收节的主角,但这台大戏需要城乡共同唱好。活动期间,各市(区)安排车辆邀请农民代表参加活动,并在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设农博会专线,接送市民往返广东珠西会展中心参加活动。
除了主会场庆祝活动之外,四市三区也将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特色农产品美食文化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庆祝活动来展示丰收成果,共同“庆丰收、迎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