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粤菜师傅·新会陈皮美味》发布,推介了多道新会陈皮特色菜式。
2020年新会区“南粤家政”妇婴护理专项技能培训班举行。
新型学徒职业鉴定考试现场。
“粤菜师傅”专项能力培训班。
以陈皮为媒,擦亮粤菜招牌,启航葵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以技能为源,打造人才高地,推进新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为本,破解家政难题,精准开展扶贫协作工作……
今年以来,新会区坚持以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新会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目标。新会区人社局围绕本地特色,同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江门日报记者 张奕维
陈皮搭上“粤菜师傅”快车
提升新会饮食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
陈皮骨甘香酥脆、陈皮水鸭汤香醇微甜、陈皮酒稠绵醇厚、陈皮糕甜而不腻……近日,《粤菜师傅·新会陈皮美味》发布会暨新会陈皮膳食养生讲座活动在新会区龙泉度假酒店举行,数十款陈皮美味在发布会展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岩参加活动时指出:“‘粤菜师傅’工程实施以来,新会作为‘中国陈皮之乡’,立足本地特点和优势,搭建竞技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新会陈皮美食不断创新制作方式,打响特色品牌。”
在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中,新会立足本地特点和优势,作为“陈皮之乡”,新会发挥陈皮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让新会陈皮搭上“粤菜师傅”这趟快车,发挥出“1+1>2”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集新会陈皮文化、美食和教学于一身的《粤菜师傅·新会陈皮美味》读本在今年6月正式面世。该读本集新会陈皮文化、美食和教学于一身,将60道新会陈皮特色菜品标准化,依托“粤菜师傅”工程的深入实施,充分挖掘新会陈皮美食文化,推动粤菜烹饪技艺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弘扬,着力塑造新会特色美食品牌。
“如今,陈皮美食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将陈皮与传统粤菜结合,同时发挥创新,推出了一个‘陈皮风味宴’,共有13道菜,每道菜都与新会陈皮相关,如陈皮水鸭汤,制作时就必须加上10年以上的新会陈皮。”新会迎宾馆总厨曾锡强介绍,“新会陈皮风味宴”很受欢迎,“除新会本地人预定外,还有很多外地游客专门跑过来试菜。”
除此之外,通过完善场地设施设备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新会区进一步强化设置在技师学院的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以及省级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不断加大“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力度,2019年培训粤菜师傅265人。新会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不仅着力扩大“粤菜师傅”的数量,而且着重提升“粤菜师傅”的质量,邀请了新会当地粤菜大师级人物——黄国治等“出山”主持省级大师工作室,希望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批高水准的“粤菜师傅”。
同时,创新“校企合作+粤菜师傅”新模式,结合政策红利,将企业参与“粤菜师傅”培育纳入“黄金十条”奖励范畴,新会区率先在全省推出“校企合作+粤菜师傅”新模式,以一次性奖补每家企业10万元等方式,分别与新会龙泉度假酒店等4家大型餐饮企业开展“粤菜师傅”培训,在新会迎宾馆开展全省首例“粤菜师傅”企业自主评价鉴定工作,努力把新会打造成五邑地区“粤菜师傅”摇篮。
如今“粤菜师傅”在新会区内发展可谓遍地开花,同时积极采取“走出去”方式,扩大新会美味的影响力,多渠道推广“新会陈皮美食”品牌。
去年,新会区在四川康定组织举办了2期“粤菜师傅”培训班,针对康定当地餐饮口味,利用甘孜康定羊肚菌、牦牛肉与新会陈皮等两地特色食材设计创新了一系列实用课程,累计培训68人。同时,结合扶贫工作的要求,在广西宁明开展“新会—宁明‘粤菜师傅’”专项技能培训班,对当地50多名贫困人员、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受到当地政府和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同时,结合新会区陈皮产业的发展,开设农产品加工与保鲜(陈皮方向)专业和新会陈皮特色烹饪专项技能培训,力争把陈皮美食纳入省级技能培训重点和特色专业。举办新会陈皮与美食文化全球分享交流会,广邀各地名厨大师、美食专家携手宣传新会陈皮美食文化品牌。交流会上,新会技师学院与来自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的企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搭载上“粤菜师傅”工程的“快车”,新会陈皮美食得到了更好地发扬和推广,“新会陈皮美食”的招牌越传越远;借助“新会陈皮”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岭南饮食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丰富了“粤菜师傅”的文化内涵。
以赛代练 屡创佳绩
积极打造高技能人才“摇篮”
今年8月10日,在广东省CAD机械行业含金量最高的赛事——广东省CAD机械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中首次采用线上网络远程竞赛方式进行,来自全省各地的499名CAD技能精英相聚“云”端,展开激烈的技能对决。江门市新会技师学院中级电子技术应用老师黄超健在比赛过程中沉着应战,荣获电子CAD职工组一等奖(全省个人冠军),同时荣获“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这次省级大赛参赛选手水平高,参赛的很多选手来自各地区大专院校的精英,体现出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无论是实操技能、理论知识,还是综合评审,都表现不俗。”黄超健介绍说,新会技师学院师生获得佳绩,共获得13个一等奖。
“我们设立了以赛代练的管理方针,以一定的激励制度激励老师不断进修,在比赛中夺得好成绩的同时,增加自己的专业技术素养,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带动学生比学赶超的学习势头。”新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胡利平充满自信和自豪,“我们的学生很受欢迎,不少企业纷纷打电话来要人。”
去年,新会技师学院先后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技能竞赛项目22个,荣获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以及省级一等奖16项,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粤菜厨艺和酒店客房服务项目比赛中夺得粤菜厨艺项目的最佳创意奖和粤菜厨艺、客房服务两个项目团体优异奖。
2018年4月,新会区将冈州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创办新会技师学院,并于次年12月正式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升格成为我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
仅在去年,该学院招生人数达到了2554人。通过努力,新会技师学院已经发展为新会区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新会本地的产业包括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胡利平介绍说,学院除了设置了机械、模具、汽车维修专业、电子商务等传统技能专业外,同时还设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葵艺、古典家具等37个专业。
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谁说了算?答案自然是企业。
近年来,新会技师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新型学徒制度,提升学院教学质量。新会区技师学院先后与经济开发区、轨道交通产业园、新会江裕科技园、“三大万亩园区”以及中车、广东海信、ABB等156家园区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覆盖学院所有专业。通过校企业合作的开展,助力新会区有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技师学院的办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
同时根据广东省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要求,新会技师学院与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组织最强的师资团队,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9月14日,新会新锦纺织有限公司83名经过一年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学习培训的员工参加广东省纺织行业(纺织染色工)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实操考试,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对新会新锦纺织有限公司企业新型学徒制学习成果的一次验收。
据了解,2019年,为积极开展“广东技工”工程,区人社局全面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计划,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新会技师学院与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开办企业新型学徒制班定项培训,培养期限为1至2年,培训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培训职业(工种)登记、耗材情况等确定,政府按照每人每年4000—8500元的标准给予学徒培训补贴。目前全区已开展学徒制培训352人。
“实现学习、就业‘零过渡’、企业需求转化‘零距离’,我们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企业,为广大企业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是我们一直的宗旨。”胡利平介绍。
破解“南粤家政”瓶颈
大力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非常需要一批年轻、有一定学历层次、接受过正规的上岗培训人员,用工缺口一直存在。”日前,新会区中医院副院长、养老中心主任梁锦业谈到目前家政人员的用工需求时直言。
坐落在葵湖边的新会区养老中心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家大型高端养老基地,能提供1000张养老床位。项目依托新会区中医院管理和提供医疗保障,发挥中医养生和医养结合特色优势,实现“小病痛不出房、一般病不出楼、患重病住医院”的理念。
“我院是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工作场所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对群众的就业意愿有一定影响,所以就业情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家政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女性多于男性。人员质素增加了培训的难度,服务质量难于提高及保障。”梁锦业介绍说。
需要怎样的家政人才?梁锦业表示,素质要求上希望是年轻、有一定学历层次、接受过正规的上岗培训人员。服务岗位上以养老护理员、陪护人员、清洁员、运送工人为主。用工缺口都比较大。
近年来,新会区大力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区人社局主动对接区内社工机构和家政服务企业(单位)需求,创新合作方式,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针对性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符合我区发展的高技能家政人才。
“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都是非常满意的,我们也充满了信心。”新会技师学院副院长肖丽红介绍说。
据悉,“南粤家政”工程重点实施母婴、居家、养老和医护服务4个培训项目,新会技师学院采用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双结合,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技能提升。如今在新会技师学院共有700多名学生就读于相关专业。
“类似幼儿育婴这类专业,具备文化程度较高的资质,同时有一定的技能的学生,薪酬也会更高。”新会高级技师学校肖丽红介绍说,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整个新会都非常抢手,受到不少幼儿园、早教中心、月子中心的青睐。“南粤家政覆盖的专业行业,前景一片光明。”肖丽红表示。
据悉,新会区积极整合新会区职业技师院(校)资源,将新会卫生学校并入新会技师学院,在校区内打造集实训、研发和交流于一体的“南粤家政”省级培训基地(示范点)。探索开设“南粤家政”专业,创新培训模式,通过校企联动,实施家政类人才“学历+培训”培养政策,以“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模式,引进并培养一批高水平师资,培养实用型家政类服务技能人才。
下一步,新会区将加强与粤港(澳)家政服务企业和港澳地区妇女组织合作,引进先进模式,探索实施“一试、两证、两地用”模式,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将新会区家政人才往外输送发展,助力大湾区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