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到家乡门前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路的消息,离家20多年的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村民徐永康激动不已,他随即做出决定:“走,回家创业去!”徐永康一下子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20多万元,在公路拐角处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农家乐——康记美食,还特意挑在道路一期通车的当天开业。“在外这么多年,总盼着有朝一日回到家乡。路修好了,人气旺了,家乡的发展值得期待。”徐永康这话在别人听来可能是“王婆卖瓜”,但他说得有底气。
徐永康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江门农村公路总里程7153公里,等级公路比率为100%,200人以上自然村通达水泥路。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齐头并进,坚持特色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养护、高效化运营,在构建通达、美丽、便捷、经济、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联动地域发展的新势能,赋予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串景连线,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发家奔小康的渠道,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带”。
如今,一条条跃然于五邑大地的“四好农村路”,在村落之间蜿蜒起伏,串联“山水林田、城镇村景”,激活一个个“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乡村,打通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成为一条条“畅、安、舒、美”的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
高质量打造“四好农村路”
20多年前,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委会门前只是条土路,乡村发展落后。那时村子看不到希望,年轻人出去打工,剩下年纪大的靠种地解决温饱。福坪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朱作平坦言道:“虽然后来道路修修补补过几次,时间一长就又变得坑坑洼洼,雨天出门溅起一身泥,晴天风一吹,全身又都是灰。连自己走着都觉得闹心,又怎么能吸引外来人才和留住本地乡贤来发展乡村?”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翻开地图不难发现,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段距离市区路程较近,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且是S276线、S369线两条省道的主要连接线,加上沿线周边农田林木资源丰富,是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的“好苗子”。
2019年3月15日,示范路改建工程正式启动,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全线铺设沥青路面,路面宽7米。同时项目打破旧思路,坚持贯彻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全线配套3个集温泉旅游、乡村民宿土特产销售、充电桩等功能于一体的驿站,沿线还配有候车亭、四季风光林及休憩公园绿地。
今年7月8日,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全线实现通车。行驶在焕然一新的农村公路上,路面既宽敞又平整,美丽的田野风光和乡村农舍尽收眼底。沿线还设置了占地总面积一万平方米的“宫粉紫荆花林绿地”,以宫粉紫荆为主要绿植,配套休闲道路、停车场等,俨然一个乡间田野中的美丽公园。
“路建得很漂亮,已经成为一个景观,我经常看到不少路过的司机专门停下车拍照留念。”福坪村委会福岗村民小组组长邝春燕笑着说。她告诉记者,这条乡村公路建成通车后,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青山环抱间,原本宁静的村落也多了人气、生气和朝气。
见微而知著。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分管市领导积极协调,相继出台《江门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江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市、县两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江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18—2022)》,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总目标,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侨乡历史风貌传承结合起来,与提升沿线老百姓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高质量打造侨乡特色浓郁的“四好农村路”。
凝聚全市上下强大合力
全市上下打造“四好农村路”的决心和魄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反馈和影响,农村公路建设从行业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成为扎根全社会的一种工作格局和行动信念,形成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的强大合力。
其中,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自费4000多万元,参与建设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交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建设‘四好农村路’更是惠及老百姓的大事。参与其中,一是想畅通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二是想展示企业应有的担当。”施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带来了最成熟的团队,倾斜最好的资源,力求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打造。
同时,沿途上的佳源帝都温泉山庄投资2000多万元,与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采用一样的设计标准,修建长约2.3公里的沥青道路,与景区入口串联起来,打造一条亮丽的分叉线。“‘四好农村路’示范路是进入佳源帝都温泉山庄的必经之路,建成通车后,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看中这里的价值和潜力,为项目发展按下‘快进键’。”佳源帝都温泉山庄项目总经理助理周文表示,以往道路颠簸泥泞,糟糕的交通条件严重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如今新建的公路不仅舒适、乘车用时缩短,还能欣赏沿途美景,成为项目又一“卖点”。
沿线村庄的村民们也“不甘落后”,有的更自掏腰包,扮靓公路与村口之间道路的“颜值”。“路修好后,大家参与乡村发展的热情也高涨了很多。”朱作平说。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去年10月12日,位于开平市沙塘镇的Y804蓢台线“畅返不畅”整治工程正式开工。修建过程中,有多年修路经验的东和村村民梁耀庭主动提出加入施工队伍。“在外打拼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帮别的地方修路,难得有机会为家乡出一份力,我当然要加入进来。”他说。
在梁耀庭等人的努力下,仅仅16天就实现了主体工程完工通车,一条平坦、宽敞的农村公路跃于眼前,畅通了附近7000余人的出行之路。“烂泥路”变成水泥路,村民们不仅纷纷点赞,并主动参与到道路的养护当中。“道路修好了,我们出点力也是应该的。把道路打扫干净了,我们出入也高兴!”沿途富北村小组组长劳永均一边清理路面上的泥土,一边兴奋地说。
从政府部门的规划先行,到交通行业的无私参建、地方企业的自动加入,再到周边村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维护,处处彰显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正逐渐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和共同意识,倾力把农村公路沿线打造成产业布局的大平台、休闲旅游的大走廊、美丽乡村的大窗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路”为笔绘就小康蓝图
蓬江区棠下镇天乡村村民谭广宁是棠下镇地方公路养护道路班一名普通的养护工,负责离家附近长约5公里地方公路的保洁工作。读初中时,谭广宁患上双目神经萎缩病,由于医治不及时,导致终身双眼视力模糊,无法去工厂打工,生活一度困难,成为村里的贫困户。
“多亏后来公路部门招聘我,让我可以靠双手养活自己。”谭广宁笑着对记者说:“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每月扣除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外,还有2300元左右收入,加上村里也有扶助,日子好了很多。”
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百姓家门口,延伸到农民的心坎里,写就一篇篇“四好农村路”与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位于天露山半山腰,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山高雾浓,土壤肥沃,泉甘露清,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是名副其实的山水茶乡。碍于交通不便,当地的茶产业一直比较分散,不成规模,茶叶运输困难,卖价也不理想。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为岗坪村带来了转机。宽敞、平坦的道路成为当地优质茶源走出深闺的“垫脚石”,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潮。其中,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带动72户村民、贫困户种茶致富。
岗坪村贫困户小梁夫妻俩就是依靠种茶实现脱贫增收的其中一户。如今,夫妻俩承包了20多亩茶田,每天的工资大约有100元,空闲的时候还可以为茶田除草增加收入,每年总收入可达8万到10万元。“这几年来,岗坪村的有机茶叶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平均每亩茶田可为村民带来约2万元的年收入。”天露仙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小汕说。
岗坪村党支部书记梁富文也是“逆流”回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同时也是该村茶叶种植的党员先锋。6年间,梁富文在岗坪村的山路上无数次往返奔波,眼看稻田变茶园,自己也从一名创业者,变成了村党支部书记。为带动岗坪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梁富文积极组织村民自筹资金,响应“四好农村路”建设,促成岗坪村多个自然村的村道实现硬底化,为进一步发展茶产业夯实了基础。
激活美丽经济“毛细血管”
阳春三月,群山环抱、碧水荡漾的大沙水库边上,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的油菜花竞相开放、连片成海,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油菜花盛放的时候,村子每天都接待好几千的游客,车子多到停去隔壁村,好多还是从外地专程过来,整个村子热闹得很。”该村村小组组长黎国良表示,近年来大塘面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建成环库绿道、休闲广场、文化礼堂、油菜花基地、品茶室等,成为远近驰名的“打卡点”,仅上半年接待游客就超过10万人次。
这段美丽的乡村蝶变故事,还得从入村的农村公路说起。连接大塘面村与省道大约800米长的农村公路,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以前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浆,自己走着都觉得糟心,更别说吸引别人进来。”黎国良这一番话,也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多亏政府打造的这条农村公路,让我们大塘面村不再深藏闺中,方方面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别的村都可羡慕我们了。”村民梁先生看到家乡的前景,决定在家开起餐厅。“现在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的时候,每天能赚到几百元的收入。另外,每次听到别人称赞家乡的美时,自己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农村公路的提质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乡村旅游的异军突起成为村民发展的“致富路”。“目前,大塘面村已经进驻了专业旅游公司团队,对乡村旅游进行更加全面、立体的规划设计,围绕精品民宿、农贸集市、研学基地项目精心打造,同时依托环库绿道策划小型马拉松活动等,积极挖掘自身文化亮点,让乡村旅游更有文化、更有内涵。”黎国良说。
除了激活乡村旅游,农村公路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打开了流通渠道,打通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让农村百姓得到的实惠不断“加码”。
蓬江区杜阮镇的瓜农黄益坚感叹道:“以前我们要自己把自家种的凉瓜运到批发市场卖,现在不用了,凉瓜还没上市,别人就已经主动找上门来了。”“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进一步“走出去”,并带动了文旅消费。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广东(江门)杜阮凉瓜美食文化旅游节大大促进凉瓜销售,提升了凉瓜市场著名度,吸引了很多来自深圳、东莞、香港、澳门等地的外地食客慕名而来。
随着交通发展深入推进,拓宽的不仅仅是农村公路路面,更是发展的思路,激活了美丽经济“毛细血管”。
畅通建管养运“瓶颈症结”
“十三五”以来,我市共投入约1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7153公里,等级公路比率为100%,路面铺装率为97.23%,全市200人以上自然村通达水泥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等级AAA级及以上的市(区)达100%。
建设“四好公路”既要解决“够不够”,实现从通达到通畅,更要聚焦“好不好”,亮出“组合拳”,畅通建管养运“瓶颈症结”。
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加强部门联动,整治提升路域环境;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新模式,压实责任,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市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中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补助标准从以往每年150元/公里提升到2019年的1000元/公里。
“四好农村路”集建、管、养、运于一体,“运营好”是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为确保高水平运营好农村公路,我市通过建立奖补机制全力推进农村客运工作,2017—2018年共完成未通客车行政村窄路拓宽101公里和安防工程68公里,2018年底完成江门市1050个行政村“村村通班车”工作目标。
此外,我市通过新增客运线路、延伸已有客运公交线路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班线设置,提升农村客运服务品质,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先后建成新会、台山、恩平农村“四合一”客运站场,推动农村物流服务蓬勃发展,并配合商务部门编制《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2019—2025)》,结合“四好农村路”的通达延伸,大力构建综合物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正以“四好农村路”和平安交通建设为载体,以构建农村公路养护和道路两侧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按照“一路一长”的要求,建立县(市、区)、镇(街)、村三级路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管理体系、考核体系,创建“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环境,为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
我市力争202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全面实现,实现农村公路“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设施完善、标线清晰、标牌醒目、绿化整洁、路貌可人、管理规范、服务满意”的农村公路新面貌。
文/毕松杰
图/毕松杰 唐达 胡伟杰(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