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助力扶贫对象就业创业。
恩平市那吉镇发展养蜂产业。
江海区礼乐街道扶贫工作坊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台山市汶村镇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摩天农”实现扶贫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只要一有空,曾经是棠下镇良溪村贫困户的罗衍胜,就会来到广东丰采良溪沃柑种植基地,操起农具到处忙活,拼劲十足。“沃柑处于萌发期时比较脆弱,得多照顾,以后才能长好。”看着田里的柑子一天天长大,罗衍胜心里美滋滋的。
2019年,棠下镇以“公司+贫困户”合作扶贫模式引入广东丰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良溪沃柑种植基地,不仅让罗衍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领到固定报酬,还当起了公司“小股东”。仅去年,他一家就获得1.6万元的分红,实现脱贫奔康。
近年来,像罗衍胜一样快速奔向致富路的贫困户,在江门并不鲜见。我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扶贫基地”“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设立公益性岗位、开展“粤菜师傅”工程和“一对一”就业推荐服务、举办扶贫专场“职业指导下基层”、实施家政服务“春风计划”、拓宽扶贫产品销售途径……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个个乡村实现华丽蝶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群众脸上,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让宏伟的小康梦在侨乡逐步变为现实。
文/图 毕松杰 陈光海 梁健铭
A
消费扶贫蹚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今年6月,台山市赤溪镇长沙村首家电商企业——台山市格律诗农村电商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推动消费扶贫“线上+线下”的双轨列车加速前进。这是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荣俊摸索出的“农村电商平台+企业+农户”增收机制,通过打造“海龙湾”牌农家大米扶贫助农电商项目,帮助当地贫困户解决大米滞销问题。自2019年10月上市至今,已累计销售逾9万公斤,带动和帮助贫困家庭增收近2万元。
在“海龙湾”牌农家大米扶贫助农电商项目中,大米加工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收购稻谷,再通过品牌包装,借助“公益中国”App和“五邑UP”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同时在一些旅游景区和事业单位进行线下推广。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在蓬江区万达广场摩天农消费扶贫展示销售平台(以下简称“摩天农”),货架上陈列着数种柠檬深加工产品,它们产自恩平市大槐镇柠檬种植扶贫基地。
去年12月底,我市以消费扶贫年货节为节点,依托“摩天农”搭建超3000平方米的扶贫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实现扶贫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目前每个月的扶贫产品销售额近8万元,占到整体营业额的80%以上。”江门市摩天农商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舜尧说。
在“摩天农”展示厅旁边,有一间明亮的餐厅,餐厅外是一处广阔的农业种植体验园。“我们通过线下体验活动,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同时把扶贫产品融入菜品当中,让大家亲身体验。”谢舜尧说,他们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扶贫产品,支持消费扶贫。
为营造人人参与消费扶贫的社会氛围,鹤山市新供销塔百奇贸易有限公司开发线上扶贫馆,引入“社交电商”的概念。“线上扶贫馆对个人自发、自愿的消费扶贫活动进行记录、统计,鼓励个人申报成为扶贫达人。”该公司董事长易坚良说,扶贫达人还可以通过新的社交途径,推荐、引导、发展亲朋好友成为扶贫达人。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建成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等消费扶贫平台,合力推动对口帮扶、支援的广西崇左、四川甘孜贫困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目前,我市搭建市级消费扶贫基地1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7个,申报认定省级扶贫产品超过70项,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超过1.1亿元。
B
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
时值初冬,恩平市那吉镇牛塘山养蜂场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排排蜂箱,勤劳的蜜蜂飞进飞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养蜂场管理员梁洪概戴着手套和防蜂帽,穿梭在蜂箱之间,不时轻轻取出蜂框,仔细查看。
那吉镇地处恩平山区,层峦叠嶂,被评为“全国最美森林小镇”,镇内有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是不折不扣的养蜂天堂。此外,更有学成归来的致富带头人梁健鸿秉承父辈养蜂采蜜事业,回乡创办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
2018年,那吉镇统筹产业扶贫资金,以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设占地4.66公顷的精准扶贫养蜂采蜜基地,至今组织开展5次集中培训和60余次分散培训。为解决农户销路问题,合作社以每公斤100元的保底价从贫困户手中收购蜂蜜。
“如果我们能像蜜蜂一样勤劳,赚钱致富便不是痴人说梦。”梁洪概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打理蜂场每月有2000元工资,自己在蜂场还寄养了6箱蜜蜂,每年产蜜约25公斤,能卖2000多元。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致富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三年来,我市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累计建成规模项目215个,其中产业项目19个,资产收益项目196个,涉及资金1.37亿元;资产收益项目受益14670户次,户均增收826元;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292户,户均增收4523元;吸纳贫困户就业96户,户均增收8488元,切实扛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旗”。
另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必须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我市积极将“企业开到家门口”,共鼓励、引导和推动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超过100个,吸收扶贫人员超过400人。此外,我市深化精准施策,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就业扶贫行动日”、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就业帮扶系列活动等。
在江海区礼乐街道威东村,一座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扶贫工作坊成为众多贫困户的“就业之家”,欢声笑语时常从这里传出。“这里主要做一些灯饰零配件装配,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该街道扶贫干部黄翠芳介绍,目前扶贫工作坊共帮扶25户贫困对象以及30多户低保户、困难户,每月增收600—2000元。
此外,扶贫工作坊注重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帮助扶贫对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设立奖励机制,只要当天到工作坊工作满6小时,除计件工资外,即可获得15元额外补贴;支持外发加工灵活就业方式,方便扶贫对象灵活支配时间。
精准扶贫户胡引桂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为了补贴家用,她经常把配件带回家,晚上一有空就继续工作。“这份工作限制少,晚上可以在家工作。收入比起以前增加不少,也不影响照顾小孩,对我们家庭帮助很大。”胡引桂说。
C
志智双扶 “造血”更“活血”
刘付春红,开平市赤坎镇石溪村人,一家6口人,其公公、老公和小叔因罹患先天性肌肉萎缩,常年卧床,全靠她和年迈的婆婆撑起这个家。刘付春红每天忙于照料家人,根本没有办法工作,家庭工资性收入为零。
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后,刘付春红一家获了包括增加教育补贴、临时困难救助等在内的7项帮扶措施,但这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摆脱贫困,终究得靠双手。石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彭立忠根据刘付春红碎片化的空闲时间,联想到电商的路子,并想方设法寻找货源,搭建网店。
经过2个月的筹备,今年6月,刘付春红的“雅茗茶行”正式上线,主营大沙茶叶。过程中有不少小插曲:刘付春红对各项办证手续和网店操作流程不太了解,遇到了不少困难,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彭立忠坚持耐心指导,帮助她一步步熟悉整套流程,确保网店如期上线。
为什么不直接帮刘付春红上货、办手续?“扶贫重在扶志又扶智,我们希望她真正掌握的是一门致富的手艺,帮助她稳定脱贫,让日子好起来。”彭立忠介绍,短短1个月,刘付春红的网店就有了超4万元的销售额,实现盈利超万元,全年有望实现收入超6万元。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像这样的案例在我市还有很多。我市把志智双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加大技能帮扶,加强教育扶贫,激发贫困户“想脱贫”的干劲,增强“富起来”的信心,从源头上铲除贫穷产生的土壤。
6月12日,台山市低收入群众陈英宏创办了以台山黄鳝饭为招牌菜的侨乡特色餐饮店。陈英宏是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第八期“粤菜师傅”短期培训班的学员,毕业后,他便萌生创业的想法。
“培训期间,我享受了免学费、免住宿费、免伙食费的政策优惠,创业前期学校还派了专职教师帮我跟进细节,申请创业补助政策及银行免息贷款政策等。”陈英宏说。
据该校副校长阮志斌介绍,作为江门市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累计培养“粤菜师傅”超过3000名,学员当中超过六成是低收入人群,有300多名学员是精准扶贫对象。
志智双扶“造血”更“活血”。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粤菜厨师”“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将“扶技”“扶业”和“扶志”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精准技能帮扶助困服务工作。我市3所技工院校为2018—2019年度在读的81名贫困家庭全日制学生建档立卡,实行免学费、发放助学金和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费补助等措施。同时,紧抓教育扶贫,逐步建立并完善“奖、贷、助、勤、补、减、免”全方位资助工作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全覆盖。
相关链接
岗坪村实施“双培双带、茶乡先锋”工程
让茶山变“金山”
天露山脉下,云雾缭绕,沿着山路行进在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漫山遍野的茶园中,映入眼帘的是层层梯田,梢头芽叶翠绿肥硕。岗坪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也是江门海拔最高的村,因山路崎岖、林多田少、连年歉收。过去很多年,村里的青壮年走的多、回的少,村子一度濒临衰败。
2004年,省农科院茶科所看中了岗坪村山高雾浓、土壤肥沃的特点,在此成立名优茶叶培植示范基地,那时起就有不少村民开始种植茶叶。“一开始种茶的那几年很难,基本上都没收入。”投身其中的村民梁焕权坦言,当时村民对茶产业缺乏认知,几乎都是以家庭小作坊的模式产茶,茶产业难以上规模,增收效益不明显。
返乡创业者梁小汕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他整合岗坪村的茶叶产业资源,成立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露仙源”),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零零散散的茶叶种植集中起来形成规模。
如今,天露仙源一步步发展成为江门市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改良、培育出云南大叶、金萱、鸿雁、白毛等20多个名优茶种,带动种植逾133公顷茶园。“经过近10年的经营,已经有近80户农户加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还有部分村民直接成为我们公司的员工。”梁小汕开心得合不拢嘴。
岗坪村村民梁志豪是天露仙源的“成员”之一,同时也在管理着属于自己的茶田。“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去年我还在城镇购置了房产。”梁志豪言语中透露出喜悦和骄傲:“我都算晚的了,附近超过2/3的种茶户都到县城添置房产啦。”
近年来,岗坪村还大力实施“双培双带、茶乡先锋”工程,确立了创新发展一群“茶农党员”群体的总体思路,发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作用,加强农户种植技术指导,推动本地茶叶种植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茶山变“金山”。
如今的岗坪村,拥有注册商标茶企业2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2间,茶叶种植规模达到333.33公顷,村民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最高时月收入可达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