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而美公司是全省重要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
疫情防控期间,广东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胶条超2.1亿米,为全国贡献逾半产能。图为公司的生产车间。
疫情防控期间,江门市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仅用17天就完成了国家紧急调拨任务16批次,为全国各地供应了共279台压条机。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门市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10月21日下午,广东省召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江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在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对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广东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获表彰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市工信局消费品工业与生产服务业科科长容文威获表彰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一份份荣誉背后,是江门战“疫”的担当。
疫情当前,江门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果断决策,把物资保障工作列为全市疫情防控关键环节,市物资保障工作组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担当作为,全市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迅速响应、火线复产,一批批“江门制造”源源不断驰援战“疫”一线,筑牢抗疫之梁、搭建生命之桥。
一份份荣誉背后,是江门制造的作为。
江门是广东省重要制造业基地,完善的产业体系、齐全的行业门类、规模的产业集聚,使江门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防疫物资生产供应能力。这份底气与实力,使江门在这场全国防疫物资生产“大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屡次收到国家、省发来的感谢信。
闻令而动,倾力而为。这就是战“疫”中的江门制造,这就是战“疫”中的江门力量。
文/唐达 图/唐达 黎禹君
火线动员按下“重启键”
从“一罩难求”到口罩供给充足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江门市委、市政府迅速反应,坚持全国、全省“一盘棋”,第一时间成立了跨部门组成的江门市物资保障工作组,并根据疫情发展态势积极应变,扩充至六个专责小组,明确各小组组长职责,细化责任划分,凝聚工作合力。
战胜疫情就要与时间赛跑。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深入舒而美、迈德非织造、恒健制药等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现场研究解决企业扩产、转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召开工作会议听取物资保障工作情况汇报,作出工作部署。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数次召开工作会议,听取我市防疫物资保障工作情况汇报,研究疫情防控配套政策,协调短缺物资的跨市、跨省调度工作,带队前往应急物资重点企业实地调研。
市物资保障工作组各成员单位领导强化责任担当,选派精锐骨干力量跟进具体工作,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储备”工作机制,实行“一日一统计、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报告”等工作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这期间,我市还开发了应急物资调度小程序,动态掌握应急物资情况,确保科学及时进行调度;建立应急拨款机制,推进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应急物资调度机制及物资调度、使用、管理规则,努力完成省对我市的收储任务,全力保障医疗机构物资调度。
一手抓物资调度,一手抓生产供应。
战“疫”时期,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和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总动员”,全力以赴复工复产,千方百计扩产转产,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短时间内,实现重要医疗防控物资产能连续翻番,创造了以最快速度完成最大增长的奇迹。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缓解口罩紧缺迫在眉睫。舒而美公司是当时我市唯一、全省重要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然而在疫情暴发初期,该公司复工复产却面临着人手、原材料不足以及机器设备维护等诸多困难。
江门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新会区政府闻讯赶来,牵线搭桥解决实际问题。1月23日紧急复工复产,1月29日实现稳产达产,并把作业时间延长50%,舒而美逐步达到产能最大化,当时每天向省提交的N95口罩数量占全省收储任务的50%。
与此同时,各级相关部门还立足产业基础优势,迅速挖潜动员,推动相关企业复产扩产转产,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企一专班,靠前跟踪服务,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短时间内,诚辉医疗、宁瑞医疗、开平远博积极响应转产医用口罩;南大机器人自主研发实现口罩机生产零的突破;迈德非织造、德弘纺织、瑞兴无纺布、狮特龙、永悦实业等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也复工达产保供应……
从最初不足10万只,到日产超过440万只口罩;从最初仅有一家,到拥有16家口罩生产企业;从“一罩难求”到口罩供给充足,江门仅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奇迹”背后是江门制造的底蕴,是政企携手的合力。
“战‘疫’中,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和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有力扶持。”舒而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汤锡銮说。
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谭健超也表示:“抗击疫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关键时刻有了政府支持,让我们更有力量”。
倾力战“疫” 担当作为
一家企业贡献全国逾半产能
今年3月1日,国务院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感谢信,盈丰智能装备公司等4家江门企业获集体“点赞”。时隔不足半月,盈通新材料公司、多快好省机械公司和狮特龙实业公司三家江门企业,先后收到国务院感谢信获单独“点赞”。
这7家获国务院“点赞”的江门战“疫”企业,全部来自防护服生产领域。
回溯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江门逐步从商业消费城镇发展成为广东省新兴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以食品、纺织、机电为主体的工业结构,适应了市场需求,江门制造风行全国。
此次直接参与抗疫的江门防护物资生产企业约60家,遍及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救护车等领域。主力军集中在纺织、化工、机电等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
这期间,江门作为全国防护服热封胶条及压条机的生产基地,在防护服生产“大会战”中的贡献尤为突出。
在胶条生产领域,广东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迅速转产扩产,日产能从最初的150米增至1500米,生产胶条超2.1亿米,为全国贡献逾半产能;圣亚缝制科技有限公司短短数日紧急改装3条生产线,从服装厂变身胶条生产企业;江门市多快好省机械有限公司克服原材料供应困难,短短一个月生产胶条达1574万米。
在压条机生产领域,铁金刚机械有限公司实施一周7天工作制,产能提升达3倍;广东盈通子公司江门市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日产能提升达4倍,仅用短短17天就完成了国家紧急调拨任务16批次,为全国各地供应了279台压条机,约占广东省调度总量近3成、全国调度总量近2成,这相当于盈丰公司原来近半年的总产量。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为战‘疫’贡献了一份力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荣誉。未来,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都将为之付出最大的贡献。”今年9月,赴京领奖的盈丰公司董事长梁坤焕如是说。
小至一根口罩松紧带,大到一辆医疗救护车,江门制造源源不断驰援全国战“疫”一线。
1月30日下午,当广东绿岛风空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首批144套病房通风设备抵达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时,千里之外的江门工厂正在启运第二批设备驰援雷神山医院。绿岛风先后捐赠了三批共247套设备。
广悦电化提高次氯酸钠生产量,由日产量500多吨快速增加到峰值1200多吨,累计生产次氯酸钠消毒液近5万吨,向湖北省和我市多个单位捐赠260多吨;同时,调整工艺生产84消毒液优惠销售,保障了消毒液供应。
另外,广明源公司的紫外线消毒杀菌器、欧普公司的专业照明灯具、德塑集团的塑料管材、奔力达公司的电路板、映美公司的医疗机构专用打印机、鸿特精密公司的负压救护车核心零件、来纳特种车辆公司的医疗救护车……
“战‘疫’当前,我们都是战士。”绿岛风副总经理朱道说。
广明源公司董事长洪燕南说:“国家和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全力以赴生产。”
江门制造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复工之战吹响“冲锋号”
政策“护航”注入信心力量
今年1月底,轰轰烈烈的复工之战在60多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中率先打响,提前按下“重启键”;2月10日,江门全市各类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战“疫”中的江门制造全面吹响复工之战“冲锋号”。
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这道“两难”考题前,江门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不误”,针对企业面临的用工、资金、成本等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困难,及时打出政策“组合拳”,为企业纾困解难,创造“天时、地利、人和”。
2月9日,江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防疫应急保障物资生产(第一批)的扶持措施》,其后又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防疫物资企业的扶持政策,兑现多项扶持资金。通过提前复工奖励、技改(扩能)补贴、贷款全额贴息等多项措施,鼓励和支持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快复产、扩产、转产。
如,已对26家防疫应急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兑现提前复工奖励520万元;兑现技改(扩能)补贴资金835.08万元;兑现贷款贴息资金67.68万元;广东来纳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广东狮特龙实业有限公司获得应急物资建设体系补助(中央直达)资金2400万元等。
今年3月,我市“加码”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市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职能,在财政、金融、税收、社保、就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配套政策。全市共有33个部门和单位陆续出台了52个配套政策,形成了“1+N”政策体系。
其中,市工信局作为物资保障组、复工复产组的牵头单位,牵头制定《关于全力支持工业企业复工达产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等30条惠企政策,兑现工信领域各项政策扶持资金合计约4.65亿元,扶持企业(项目)1764家次。这包括,为新会区维达纸业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兑现超1亿元技改专项资金;为我市744家次企业兑现“小升规”专项资金9909万元;为盈丰智能等9家防疫装备生产企业兑现专项资金奖励676万元等;为市47家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争取新增授信额度21亿元;加快审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应对疫情影响,截至11月,“政银保”项目共发放贷款5024笔,贷款金额合计57.98亿元。
政策“护航”为企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随着疫情防控稳定向好,江门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因应市场形势变化有了新的发展选择。汤锡銮认为,口罩远不只是一块布,在功能、样式等方面都可以有很多创新,他们还希望能打通国外市场,形成品牌知名度。
江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生产多用途打印机为主,疫情暴发后,该公司利用生产电子产品的无尘车间,经改造成无菌车间后“跨界”生产口罩。该公司副总裁梁歧江表示,未来将打造医疗器械系列产品,推动大健康领域产品发展。
“政府部门的支持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广东盈通副总经理李玉清认为,“小胶条有大能量,疫情让公众把更多视野投向公共卫生领域,我们要不断丰富产品层次,开拓新市场,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一般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所需的应急医疗物资产业链,医用口罩产能约近1400万只/天,医用防护服产能5000套/天,额温枪产能5000支/天,防护服胶条日产能670万米。
代表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盈丰公司:
无偿“献技”助力物资供应
江门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压条机,是防护服生产的重要配件和设备,被列为国家工信部防疫物资重点保障企业。战“疫”时刻,盈丰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大年初三起就紧急动员员工返岗复工复产。
在盈丰公司董事长、党员梁坤焕的率领下,公司员工上下一心、以厂为家、赶工赶产,每天超负荷工作10多个小时。梁坤焕回忆,“当时员工跟我说,国家需要我们,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还等到什么时候。我们责无旁贷,要把尽量多的产品送到一线。”
紧急复工复产后,盈丰公司在国家工信部驻企特派员及省、市各级工业和信息化等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迅速克服了人手短缺、原材料供应紧张、部分配件供应受阻、生产场地受限等困难,齐心协力将产能从5台/天迅速提升至20台/天,短短17天就完成了国家紧急调拨任务16批次。
然而,仅靠盈丰公司的“一己之力”还是不够。“为更好缓解疫情期间压条机的大量需求,在市工信局的动员下,公司全体股东一致高度认同,将压条机技术和图纸无偿贡献给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多家央企,快速加大市场供应。”梁坤焕说。
不仅如此,盈丰公司还主动派出一批技术骨干,冒着疫情肆虐的风险,奔赴南京、郑州、丹东、德州等地指导生产、安装和调试,快速合作生产了546台压条机,为医疗防护服加快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医护人员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无偿捐献核心技术,到派出技术骨干指导生产,这得到了全体员工的高度认可。特别是企业派出的技术骨干,即便冒着疫情肆虐的风险、面对家人的阻拦,他们仍坚持要去,确保技术顺利落地。这体现了企业员工爱国、奉献的精神。”梁坤焕说。
经历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容文威:
蹲点企业纾难解困保生产
容文威是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办物资保障组的骨干成员,负责协调防控物资生产和调度工作,他在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第一线连续奋战100多个昼夜,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初心使命。
1月23日是农历二十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集结号”吹响后,容文威毅然放弃春节假期,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组织科室同事全员返岗,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抗疫物资保障工作最前线。
疫情初期,口罩、防护服等防控物资持续告急。容文威主动下沉一线,奔赴舒尔美公司现场动员和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加班加点、紧急保供;他带领团队积极与省工信厅、周边市联系,为企业牵线搭桥,协调省内外200多家防疫物资产业链企业实现精准对接。同时,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招募义工、向市内大型企业借用技术人员支援企业实现产能最大化,迅速缓解了防疫物资生产供应紧张态势。
在同事们眼中,容文威是“拼命三郎”,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带领团队迅速建立了55家企业28种疫情防控物资的动态监测台账,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第一手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为了完成国家、省级一、二、三批口罩收储的紧急任务,他现场蹲点,指导企业制定生产计划,出色完成了向省提交口罩720万只的收储任务。面对企业复产复工防护口罩短缺时,他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市口罩生产现状,及时向上级汇报,协调调运75万只口罩支持工商业复产,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援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省疫情防控指挥办物资保障一组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