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2019年4月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从市、县、镇三级选派了24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时间为两年。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五项工作,发挥“指导、把关、督促、协调、服务”作用,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近两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效显著。在实施“三个三”基层党建品牌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中,88名驻村第一书记驻点村入选“基层党建示范村(社区)”;在全力推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18个村列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名单;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实现100%摘帽。
选得准,沉得下,融得进,干得好。广大驻村第一书记牢记职责使命,与基层党员群众同甘苦共奋斗,成为“党派来的好干部”,给农村广阔天地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书写了一份“青春答卷”。
把基层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
精准选派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市委高度重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市委组织部专门研究选派工作方案,按照“人岗相适、注重特长、人尽其才”原则,结合派出单位职能优势,按程序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实现精准覆盖、合理配对,确保各单位把最优秀的干部选出来,把基层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
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是一个拥有600年建村历史的古村落,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技术指导和规划引导,村级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由市发展改革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谢荣生到任后,经过多方走访调研,依托蓝田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专业设计师驻点规划优势,深度挖掘,量身定做设计方案,协调各级资金共投入600多万元,逐步把蓝田村打造成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
这是我市全体驻村第一书记辉煌成绩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4月以来,我市全体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基层、担当作为、履职尽责,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认真为群众办事服务,个人素质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在加强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中贡献了智慧、心血和力量,全面凸显了党建引领效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巩固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
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
围绕中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驻村第一书记注重围绕中心,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肃考验和重大风险,市委组织部动员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体驻村第一书记闻令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带领辖区党员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击疫情,采取手写防疫标语、多渠道排查、电话联系跟踪等方式,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广播电视台探索在疫情期间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策划举办“我们村里的新鲜事”暨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活动,推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施策,加快建设扶贫“造血”式项目,巩固脱贫成果。
在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金灿融合电商和村扶贫实际情况,带领当地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活动,解决疫情期间农产品的滞销问题,通过在扶贫直播间推荐海宴镇扶贫基地的富贵竹,打通线上扶贫渠道,直播当天晚上有逾1000件订单,销售金额达3万多元,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为全市大局作出贡献。
近两年来,全体驻村第一书记坚持抓好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促进了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其中,配合基层党委做好村级换届各项工作,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实现了班子结构“一降两高三升”目标,换届工作呈现出最成熟、最平稳、最有成效的“五大特点”。
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强化培训
驻村第一书记要“会干事、干成事”,必须成为熟悉情况的村里人、推动发展的领路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
近两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把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素质作为推进驻村工作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县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要求,市委组织部抓好示范培训,每年举办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全员培训班,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等开展精准专题培训,并多次组织现场观摩交流,让优秀村示范引领,使驻村第一书记学有所获。各市(区)、镇(街)对辖区内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专题培训,还邀请优秀学员进行发言,交流工作经验,有效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近两年来,全体驻村第一书记认真履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职责,在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工作任务中砥砺品格、锻炼成长。18个村列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名单,探索出农村电商、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在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智泉通过精准受训拓宽了眼界,创新打造农业销售新模式,建成“来苏农村电商小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售卖当地农产品,扩大销售渠道,远销至外地,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而江门市委组织部指导打造“五邑红商城”电商平台,进一步整合五邑地区农特产品资源,更好地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
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在岗在位
加强管理
近两年来,我市从严加强驻村管理,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在岗在位,取得驻村实效。
据了解,市委组织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江门市直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原则、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和纪律要求,为加强管理提供了规章依据。同时,实行派出单位包干工作制度,把派驻村作为各派出单位联系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与驻村第一书记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把农村基层党建和完成帮扶工作结合起来,推动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督促驻村第一书记认真履职,有效避免“空岗”和“遥控指挥”现象。
近两年来,我市全体驻村第一书记注重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以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创新,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2020年,全市有7个镇、50个村获得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称号。
在新会区大鳌镇东风村,驻村第一书记曹乃付加强与派出单位的沟通联系,定期汇报争取支持,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期间,充分发挥江门日报社的独特资源优势,带领村“两委”干部强化政策宣讲,短短数天就平稳有序完成近2公里145宗违建的拆除工作,为东风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进一步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强化典型示范带动
广泛宣传
为广泛宣传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探索、积累和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典型示范带动,着力营造社会各界重视、支持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市还组织开展“第一书记讲中国制度故事”宣讲活动。
在宣讲活动中,各驻村第一书记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讲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办好实事好事的成功案例,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凝聚起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
江海区外海街道直冲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彩燕以“讲好直冲故事”为主线,通过整合村内的人文历史资源,梳理出以传统历史、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慈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大文化主线,发挥文化导向的渗透作用。
同时,陈彩燕结合村情打造农村积分管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培养村民集体意识,激发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农村积分管理体系已逐步产生管理效果和制度经验,陈彩燕也获邀在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上进行典型发言,获得众多学员的高度评价。
树立鲜明用人选人导向
强化保障
近两年来,我市加强正向激励,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树立鲜明用人选人导向,为进一步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在2019年省市县三级党内表彰活动中,我市有2名驻村第一书记入选“广东省百名优秀村(社区)第一书记”,有18个驻村第一书记驻点村获评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我市还全力保障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生活待遇,按标准落实驻村生活津补贴,足额下发驻村工作经费,让各级驻村第一书记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各级党组织定期组织走访慰问第一书记,关心关爱工作和家庭情况,不断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队伍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自2019年4月以来,我市驻村第一书记获职务提拔的有85名、职级晋升的有56名,真正让实干者实惠、让吃苦者吃香、让干事者无忧、让有为者有位,充分调动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江海区礼乐街道乌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小铮坚持党建引领带动村各项工作,驻村后第一时间走访联系104名村民和48名党员,积极争取资金和资源推动落实文化公园和篮球场升级改造、村路巷道硬底化、旧巷道壁画绘制等17项工程,使乌纱村的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由“后进村”逐步转变成“后劲村”,整治成效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于2019年入选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驻村第一书记施展拳脚、大有作为、挥洒汗水、谱写青春的广阔舞台。近两年来,全体驻村第一书记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咬紧牙关、坚定前行,依靠智慧、力量和汗水,高质量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这场硬仗,以优异成绩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黄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