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侨乡与拥有秀丽自然风光的所罗门群岛结下跨越山海的不解之缘。左图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右图为所罗门群岛自然风光。 图片来源:郭永乐 周小五
“跨越山海的祝福——2021年春节文化交流活动(江门—霍尼亚拉)”特别节目,将祝福送给所罗门群岛侨胞。
视频截图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所罗门群岛两国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顺应时代潮流、造福两国人民的好事。建交后,所罗门群岛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这为两国人员往来、地方交流和旅游合作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与所罗门群岛交往密切、人缘相亲。去年,江门市与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在“云上”签署友城备忘录,拉开了两市友好合作、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新篇章。
相隔千万里,只待重逢时。疫情阻断不了同胞的血脉之情,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2月11日,江门推出“跨越山海的祝福——2021年春节文化交流活动(江门—霍尼亚拉)”特别节目,与海外华侨华人同贺新春,共话未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城”为基础,以“春”为桥梁,以“情”为纽带,本次活动全力推动江门和霍尼亚拉全面深化合作,促进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支持当地建设,实现共赢发展。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实习生 冯洁莹
城
跨越山海的不解之缘
“买年货,去逛街,买埋返来摆满厅底。腐竹金针用来煮斋,粉丝鱿鱼共虾米哩,买盘金桔厅堂摆,吃嘅用嘅买齐细,年卅晚劏鹅又劏鸡,蚝鼓发菜哩炆猪蹄……”节目中,一曲开平民歌《侨乡妹拜年》将年味烘托得淋漓尽致。
100多年前,漂洋过海来到所罗门群岛投身当地开发建设的江门人中,大多数是开平人。这首开平民歌MV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拍摄,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欢快活泼,其反映的开平年俗勾起了不少所罗门侨胞的思乡之情。
所罗门群岛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向延伸地带。据所罗门中华总会统计,当地有华侨华人约6000人,其中80%来自江门,他们主要从事餐饮、超市、仓储、物流等行业。多年来,华侨华人社团扎根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市,与当地人和平共处、坦诚相待,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9月21日,中国和所罗门群岛正式建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新篇章。2020年12月9日,江门市与霍尼亚拉市签署友好城市备忘录,成为中国与所罗门群岛建立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也是两国城市之间签署的第一份合作文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开创意义。
在辞旧迎新之际,节目邀请了江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晓晖和霍尼亚拉市常务副市长瑞斯·索尔为两座友好城市的人民互致祝福。
“衷心希望各位乡亲继续关心、支持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建设。我们也将进一步倾听侨胞声音,做好为侨服务,汇聚侨智侨力,全力推动江门市和霍尼亚拉市全面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真诚欢迎大家多回家乡走走,寻求发展商机。”吴晓晖在喜庆的氛围中表达了她的希冀。
瑞斯·索尔对两座城市的未来寄予了厚望:“我们期望这种关系是热情友好和互利的。这种关系的核心不只是霍尼亚拉和江门两市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与霍尼亚拉市华人社区祖籍江门的人民的友好关系。”
2017年3月,江门市广播电视台《他乡五邑人》摄制组赴所罗门群岛进行拍摄,成为第一支踏足所罗门群岛采访拍摄的中国大陆电视媒体。本次节目中,还用短片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当时摄录的所罗门群岛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
多年来,中国人民与所罗门群岛人民之间已形成了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随着两国的正式建交,以及江门与霍尼亚拉友好城市关系的确立,两地未来的交流和合作将会更加深入长远。
春
中华文化烙印在侨胞基因中
春节对全球华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上古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形式多样的春节民俗,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也深深烙印在每个侨胞的基因当中。
节目通过短视频展示了在疫情影响之下,江门市民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并邀请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民俗专家宋旭民讲述江门各地过春节的民俗活动。
宋旭民表示,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广府地区,不仅具有广府地区的传统过年习俗,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过年习俗。游龙、鹤庄狮、吹泥鸡、赏花、逛庙会……五邑地区年俗文化如百花争艳,随时代变迁,在五邑地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春节不只有年俗,更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团圆”这个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本次节目聚焦了两个“团圆”,一是现居霍尼亚拉市的华侨周小五与亲朋好友的团圆,二是所罗门华侨周泉清在家乡开平与家人的团圆。
据了解,周小五是小有名气的Vlog博主,通过上传展示所罗门群岛风俗人情的视频,收获了许多国内观众的好评。本次节目中,他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向观众展示了当地华侨华人的过年风俗。
贴春联、挂灯笼、挂生菜,视频刚开始,观众就可以感受到喜庆的节日氛围。围着客厅桌子的侨胞面孔,团圆的气息盈满屏幕;烧鸭寓意“新年旺旺”、生菜寓意“生财”……满满当当的年夜饭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
节目执行导演陈嘉敏透露,春联、灯笼这些充满年味的传统工艺品,在所罗门群岛的价格并不便宜,但视频中周小五一家还是挂满了一屋子的灯笼。“虽然远离故土,却依然能够克服各种不便,秉承中华文化传统,让人感慨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节目导演陈静说。
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30多位所罗门群岛华侨华人滞留在开平。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之后,部分侨胞已经包机返回了所罗门群岛,但仍有部分侨胞选择留在家乡和家人一起欢度春节,所罗门华侨周泉清便是其中一员。
四海同春。通过节目可以得知,周泉清一家即使在所罗门群岛过年,也都会召集店铺员工和当地居民一起制作享用粽子、煎堆、钵仔糕这些侨味小吃。今年一家人团聚在开平过年,桌子上更是摆满了特色小吃。
“再忙也要回家过年,这是中国的传统,新年我们都会一起团聚。”节目中,周泉清如是说。
情
血脉相连的亲情
100多年来,一批批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跨越山海去到霍尼亚拉,他们在投身当地建设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江门文化带到了那里。此次活动以情感为纽带,共叙海内外华侨华人血脉相连的亲情。
节目专门讲述了在霍尼亚拉打拼了二十多年的江门籍华侨胡美梨的奋斗故事,以及她为推动中华文化在当地的传播而作出的努力,通过她的故事以点带面展示华侨华人在所罗门群岛为促进两国互融共通所作出的贡献。
据介绍,胡美梨在经营着所罗门群岛最大的日用品批发生意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岛上唯一一所教授中文的学校——中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注中华文化在那里的传承和发扬。
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是经济使者,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促进两地友谊的使者,他们在促进江门和霍尼亚拉之间的互融共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众多如胡美梨一般关心中华学校的侨胞的关注下,中华学校的孩子们不仅能用中文数数,还能用中文唱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中文歌曲。
海外华侨华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远不止于此。去年春节前后,为了支援中国抗击疫情,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迅速行动起来募款捐物,克服困难将紧缺的物资运往抗疫一线。一箱箱医用物资、一张张行李托运单、一句句“加油”,都像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汇向中国。
当时,所罗门群岛的华侨华人也纷纷联合起来捐款捐物。本次活动专门连线采访了所罗门群岛中华总会副会长黄千伟,回顾当时支援家乡的情况,并表达新年的寄望。
“去年听到中国暴发疫情,所罗门侨胞都很担心,我们希望帮中国抗疫,大家都愿意出一份力,以表心意,最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助了资金。”黄千伟说。
陈静表示,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整场节目的筹备、录制和剪辑,除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外,以黄千伟为代表的侨胞也功不可没。
“黄会长虽然年纪比较大,对摄像设备这些不太熟悉,但是他始终很热心地帮助、参与到我们节目的录制中来。即使有3个多小时的时差,也和我们保持一天好几次电话联系。”陈嘉敏告诉记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山万水割不断海外游子与故乡的血脉亲情。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终会消散。江门与霍尼亚拉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潮流之下,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所罗门群岛中华总会副会长黄千伟:
与家乡的距离更“近”了
“现在申请回中国,再也不用通过向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地寄申请表中转,可以直接向所罗门群岛的中国大使馆申请,省去了很多麻烦。”今年已经62岁的所罗门群岛中华总会副会长黄千伟说,如今不用通过“中介”回中国,让他与家乡的距离更“近”了。
20世纪40年代,黄千伟的父母来到所罗门群岛,在当地从事建筑工、木工工作。20世纪50年代,当地华商组建起所罗门群岛中华会馆,又以会馆名义创办了霍尼亚拉中华学校,招收华裔子弟入学,推广华文教育。出生在所罗门群岛的黄千伟,因为家庭环境氛围会说粤语,就读过中华学校,在初中时到香港读书,后来继承父业,在所罗门群岛做零售百货生意。由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华文教育,即使生长在所罗门群岛,黄千伟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黄千伟第一时间组织所罗门群岛中华总会发动广大侨胞募捐帮助中国抗疫,“当时通过网上宣传募集资金,有300多人认捐,我们一户一户上门收款筹集,最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了这些资金。”黄千伟回忆道。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新闻,也常常通过CCTV或者凤凰卫视等媒体关注中国的一些情况。”早在2006年,黄千伟就逐渐开始接触和联系国内,从那时起,国内不论是发生水灾还是地震等灾害,黄千伟都积极帮忙出力。2008年汶川大地震,黄千伟发动所罗门群岛侨胞捐款支持灾区重建,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为此发出感谢信。
黄千伟认为,中所两国建交、江霍两市成为友好城市,也给所罗门群岛的侨胞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契机,有更多投资过来,密切两国、两市的联系。” (皇智尧)
侨胞胡美梨:
对家乡充满自豪之情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世界有目共睹。”在所罗门群岛生活了21年的侨胞胡美梨说,希望中国能够带动所罗门群岛在教育、医疗、经济、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发展,让当地的侨胞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为当地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胡美梨从小在开平长大,16岁的时候到广州读书,后来和丈夫到所罗门群岛打拼。“我们在所罗门群岛这边做食品批发零售生意,还有一些船务生意和电台生意。”一开始,胡美梨和丈夫只雇了几个本地员工,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因为踏实肯干和坚持,他们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如今经营着当地最大的日用品批发生意。
胡美梨曾在2019年和丈夫一同回到家乡开平。谈到家乡,胡美梨充满自豪之情。无论是开平碉楼、赤坎古镇等家乡历史文化“宝藏”,还是日渐完善的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都让她深刻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我很喜欢家乡的碉楼,祖辈有一栋在开平,现在家乡把碉楼建设保护得很好,还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和世界宝贵的文化财富,也让家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我很骄傲也很开心,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皇智尧)
侨胞曾艺贤:
中国强大让侨胞获得更多尊重
“中国强大让侨胞获得了更多尊重,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旅居所罗门群岛9年的侨胞曾艺贤说。
201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曾艺贤从家乡恩平到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从事建筑行业工作,“当时来到所罗门群岛,发现像水泥、混凝土这些原材料很稀缺,几乎都要从中国进口”。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难住曾艺贤,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他渐渐习惯了那里的生活。
2019年中所建交,让曾艺贤感到无比开心,“以前遇到麻烦只能依靠自己和当地的朋友,如今很多事情都能去寻求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给了我们从未有过的安全感”。2020年,江门与霍尼亚拉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更让曾艺贤充满期待,“希望今后两市能在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有更多的交流,让江门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今年春节,曾艺贤独自在外过年,不过好在有一份从家乡“寄”来的“新春大礼”——一份跨越山海的祝福,“看到家乡的祝福视频,心里很温暖,很想念在家乡过年的氛围,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曾艺贤心中有一个特别的新年愿望,那就是疫情早日结束,回到恩平与家人团聚。 (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