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礼津所写的信。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陈列室里,珍藏着一封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书信。
这封信不长,但内容令人震撼:它不仅见证了当年中国工人运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更看见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程,印证了写信人当年准确、超前的判断力。
或写于省港大罢工期间
这是一封余礼津写给和均、礼慈的信,从信封上的地址和邮戳判断,应该是余礼津从香港寄到英国的信。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吴兆骏介绍说,这封信是在银信博物馆建设中征集到的。
在信中,余礼津说,自己回中国已有二三月之久,还多次往返于家乡和香港之间,而他在香港,也是“生意大汝,实实难以栖身”,在香港,他也“不过在此候和查清算数目而已”,还打算“年尾回英另作良图”。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介绍说,从信中的用语来看,可以判断这是华侨写的一封信。“里面提到‘回唐’。”他说,“当时,海外华侨是把中国叫做‘唐山’,所以,回中国叫‘回唐’”。
由于这封信没有留下写信的年份,信封的邮戳上也无法看清日期,刘进表示,根据信中所反映的罢工带来的影响判断,可能是写于省港大罢工期间。“1922年,香港爆发了海员大罢工,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省港大罢工。”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省港大罢工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
史料记载,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由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历时1年4个月,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省港大罢工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据统计,罢工以来,英帝国主义平均每月损失2.1亿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巨大作用。
“余礼津在信中提到大罢工带来的影响。‘在英人方面其态度略见和平,至于在港奸商以(及)卖国之徒亦见下气,目下在港楼宇只值半价,无人承受。’”刘进说,“从写信人反映的情况看,应该是省港大罢工带来的影响更明显些。”
信虽然不长但很珍贵
余礼津不仅在信中反映了大罢工带来的影响和自己的境遇,“难得的是,他在信中对大罢工的认识和态度。”刘进说,“他是赞成罢工的。在信中,他说英国人、在港奸商卖国贼的变化‘皆此次罢工之功’。”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成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包括海内外中国人一直追寻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编研科四级主任科员杨清华表示,这封信虽然不长,但很珍贵。“从这封信中可以窥视到当年华侨对工人阶级力量的认可和期望。”他说,“余礼津在信中说,‘倘再进一步,则我中国未可限量也。’”
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也证明了余礼津“我中国未可限量”的预见。
杨清华介绍说,大罢工在经济上、政治上给英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奋斗精神。而且,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情,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革命事业储备了领导力量。
杨清华表示,以江门籍革命先辈为例,在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中,陈权、林锵云、冯燊、禤荣等众多江门籍革命先辈参与其中。“在香港海员大罢工中,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是工人阶级。后来,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革命事业,有些还成为领导者。”他说,“正是有了经过锻炼的工人阶级,有了革命领导力量,才有了后来的革命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余礼津当年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