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恒故居在2016年被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吴有恒的铜像庄严肃穆。
2020年,沙湖镇对吴有恒故居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进行布展。
红途印迹
5月上旬,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的午后格外宁静祥和,笔者走过墙上粉刷着《山乡风云录》革命连环画的曲折过道,最后驻足在一栋黄墙红瓦的屋子前,这是近代岭南民居典型的楼阁式建筑。大门上一副对联“绿槐楼阁山蝉响 青草池塘彩燕飞”勾画出与众不同的意境。
一入大门,便是一方荷塘,尖荷亭亭玉立。池塘正对着的主屋原是家族塾馆,门上刻着一副对联:因材而笃,树德务滋。因此,这栋老屋被称为“因树书屋”。这是五邑名人吴有恒的故居,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恩平县人民政府旧址。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因树书屋”继续延续着“教书育人”的功能,而这本“书”,则是一部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教科书……
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韦雪婷
为党为民 一生奉献
吴有恒故居原名“因树书屋”,是吴有恒的祖父吴伦家兴建的家族塾馆,四周建有围墙,院内建有花果园和池塘,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主要包括两座建筑,前楼是原家族塾馆(“因树书屋”),后楼是碉楼,中间建有廊部连接。
院内,作为一名从戎、从政、从文都非常出色的人物,吴有恒的铜像庄严肃穆。时间回到1949年春,为了大力加强解放区的建设,中共粤中分委加强了游击根据地、解放区的建设工作,粤中各县人民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49年4月25日,中共粤中分委批准成立恩平县人民政府,并将当时的恩平县人民政府设在了吴有恒的家宅。
同年5月1日,恩平县人民政府在上凯岗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恩平县人民政府诞生。庆祝会之后,恩平县人民政府当即向全县人民发出布告,并向国民党各区乡公所发出通令,宣布成立三区、四区人民政府,四区政府机关也设于吴有恒家宅。恩平县人民政府在此领导了全县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和支前工作。
据介绍,“因树书屋”正门的对联,是吴有恒的笔迹。此对联原来是吴有恒的叔父吴在湜创作并书写的。由于原对联已损毁,后来修复时采用吴有恒笔迹。
吴有恒从小就住在这栋家宅里接受教育,发奋学习。及至青年,吴有恒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粤中纵队司令员、中共粤中地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等。1956年和1982年分别当选为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代表。晚年又以笔为矛针砭时事,担任羊城晚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吴有恒一生勤俭节约,严于律己。在担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期间,吴有恒节衣缩食干革命,生活十分俭朴。一日只吃两顿饭,并且都是一碗青菜汤加一碟咸菜。当时的交通员冯美坤,见吴有恒夫妇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毛线外套拆开,做了一件背心送给吴有恒,还送给吴有恒的夫人一件棉旗袍。
吴有恒故居志愿讲解员胡掀潮说:“同事见吴有恒生活窘迫,便提出要给他的作品编一本书,让他挣一点稿费,他拒绝了,说有这挣钱的功夫,还不如多创作几部作品。”红色经典剧目《山乡风云》就是根据吴有恒所创作的《山乡风云录》改编拍摄的。“晚年他回到江门,还把稿费都捐给了五邑大学。”胡掀潮感慨道。
晚年,吴有恒住在省委管理的单位住宅里,连一套自己的房子都没有。有人建议他在单位买一大一小两套房,将来可以留给子女,他摇摇头说,子女有各自的单位,他们能解决住房问题。他的女儿曾问他:“您80岁了,还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您怎么想啊?”他也只是摇摇头说:“多少人都死了……”意思是,多少战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连宝贵的生命都失去了,自己80岁没有房产根本算不上什么。
“吴有恒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对自己的生活却毫无追求,乐于满足。他不断教育子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直到1994年去世,吴有恒依旧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忆往思今 砥砺前行
吴兴国是吴有恒的长孙,在他的眼中,祖父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祖父正直善良,才华横溢,在工作中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所以他的革命生涯里,无论从军、从政、从文,都能做出极为出色的成绩。”吴兴国在祖父那里受益良多,“他不惟上是从,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过去经常讲一些当年的战斗故事给我们听,还教我们作诗,让我们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习传统文化”。
2013年,吴有恒故居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被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2013年11月,值吴有恒诞辰100周年之际,恩平市文化部门和沙湖镇组织对吴有恒故居再次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在此举办了吴有恒生平事迹及恩平革命史图片展览。2020年,沙湖镇投入100多万元,对吴有恒故居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进行布展,增设了入党宣誓场地。截至目前,已吸引约150个机关团体近1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沙湖镇副镇长林晓玲介绍说:“我们对故居的维护是‘照旧修旧’,再把展厅分为吴有恒个人生平和恩平革命斗争史两个部分,让参观的人能更清晰地了解历史脉络。现在来吴有恒故居参观的主要是江门的单位,一波一波的人前来参观。”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沙湖镇上凯村积极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村民收入。吴有恒故居作为红色资源也被包括在内,林晓玲说:“接下来我们要依托故居这个载体,打响‘吴有恒’这个红色品牌,还要挖掘周边的红色资源形成联动,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沙湖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吴伟作参观之后说:“我们经常来吴有恒故居参观。经常学习革命先辈宝贵的精神,对我们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当前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吴有恒的事迹,要把先辈的精神跟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引领我们的工作。”
“因树书屋”门口的两棵盆栽在阳光下展示着生机,门前的一方池塘荷叶满盖,燕子依旧来到这里筑巢,仿佛故人犹在。一位革命先辈虽然逝去,却留下了珍贵的红色精神,供后人借鉴学习,指引前进的方向。夕阳斜照,笔者虽与上凯岗渐离渐远,思绪却还留在那座见证了五邑地区一段红色历史的黄墙老屋中。
党史课堂
《山乡风云录》:
讴歌军民斗争精神
红色经典粤剧《山乡风云》改编自吴有恒的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1965年,演出团进京公演10多场,被誉为“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
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具有中国传统小说风格和浓郁的岭南特色,讴歌了解放战争时期广东江门五邑地区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问世后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畅销书。后来,《山乡风云录》被列为优秀作品重新出版。
五邑红 五邑魂
镬盖山六壮士:
视死如归掩护大部队撤退
镬盖山,位于江门恩平市大田镇朗底圩,因形像锅盖而得名。
1949年7月8日,国民党第十区保安司令李江率部扫荡朗底,企图围歼在此活动的粤中人民武装。粤中人民武装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敌众我寡,部队边打边撤。广阳支队五团红星连一排与当地区队30多名战士在排长、共产党员吴宽的带领下,奉命坚守镬盖山,抗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掩护我军大部队撤出战斗。
当一排完成阻击任务准备撤退时,敌人已从西侧包抄攻上山来,撤退受阻。为掩护战友撤退,吴宽带领战士关森、谭植、吴浓、关华、苏宙共6人,坚守断后,战至弹尽援绝,被敌人重重包围。他们视死如归,用石头砸烂枪支,紧紧围拥在一起,同声高呼“为革命尽忠到底!”“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他们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阵地共存亡。除关华负重伤获救外,其余5人壮烈牺牲,被誉为“镬盖山六壮士”。
学习笔记
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廖显辉:
弘扬吴有恒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和弘扬吴有恒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学习他积极投身革命、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吴有恒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一腔热血,身经百战,为建立新中国不懈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为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改革开放时期,他大力支持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学习他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延安,吴有恒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左”的错误,他坚持原则,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意见。
学习他忠诚于党、为人民笔耕不辍的真挚情感。吴有恒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长大后,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弃笔从戎,但在紧张的革命生涯中仍然见缝插针地博览群书。他爱好非常广泛,对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浓厚兴趣,经常挑灯夜读或伏案写作。而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武装斗争经验,也为吴有恒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学习他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党组织、部队的领导,吴有恒都过着清贫的生活。与清贫的物质生活对比,他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吴有恒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的收入大部分用于购书。在他逝世后,大部分藏书被儿女捐赠给五邑大学,为后人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