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后老人就能享用美味可口的饭菜了。张华炽 摄
部分长者食堂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朱磊磊 摄
长者食堂的饭菜少油少盐,口感偏软,在保证有足够营养的前提下,又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朱磊磊 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江门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87.63万人,占18.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01%。随着养老需求不断升级,我市不断探索养老新模式。长者食堂的出现恰逢其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江门通过推进“一市(区)一品牌”的发展战略,融合“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推进长者食堂品牌化建设,为江门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助餐保障。
然而,愿景很美好,现实却有些骨感。近日,记者走访时发现,虽然长者食堂叫好又叫座,然而运营压力大似乎成为它们的“通病”。不少长者食堂负责人表示,尽管有政府补贴,但在日常运营中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仅仅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有的甚至处于亏本状态。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如何推动长者食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江门陆续开启的长者食堂,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营?哪种模式更符合江门的实际情况?记者进行了走访。
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暖胃暖心 长者食堂叫好又叫座
明亮宽敞的大厅里,摆着十来张桌子,地面干干净净,四处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活动和饮食提示——这里就是位于蓬江区港口一路的“益食堂”银华站点。每天上午11点左右,这里就开始逐渐热闹起来了。不一会儿,食堂内便会坐满等待就餐的老人。
荣伯是附近的居民,自从“益食堂”银华站点开餐后,他一顿也没落下。每个开餐的中午,他会步行几分钟,准时来到长者食堂吃饭,风雨无阻。“干净,健康,还热闹。”今年已经82岁的荣伯很享受和老街坊一起享用午餐的热闹时光。
“我的孩子都要上班,我一个老人家,买菜做饭很麻烦。多煮两个菜吃不完,煮少了又太单调,孩子也不放心我一个人做饭。”正好,长者食堂解决了荣伯和家人的后顾之忧。
“嘀”刷卡完毕,荣伯便开始排队领餐,热气腾腾的保温箱一打开,饭菜的香味就往鼻子里钻。冬菇马蹄蒸肉饼、紫苏茄瓜肉末炒豆角、豆豉炒青瓜、苦瓜白豆猪骨汤,这是“益食堂”当天的午餐菜品,这顿丰盛的两荤一素一汤的午餐,标准价为10元,而荣伯只需自付6元。据了解,食堂会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就餐费用,对于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人,所需餐费会更低,对此,老人们赞不绝口。
“食堂会定期更换菜单,虽是家常菜,但考虑到老年人的口味和健康,我们这里的饭菜都是为老人特别定制的,少油少盐,口感偏软,在保证有足够营养的前提下,又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食堂负责人陈月娥介绍,如今“益食堂”每天中午都有上百名老人前来就餐,最高峰时曾接到180人订餐。
吃饭之余,长者食堂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吃出了另一重“味道”。“食堂提供了一个平台,认识了很多朋友,一起聊聊天,心情也变好了,比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吃开心多了!”荣伯说。
“我们希望‘益食堂’不仅仅是一家公益食堂的名字,更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陈月娥表示,除了提供每日午餐晚餐,她更希望把食堂打造成一个综合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除了吃饭外的其他时间,社工还会组织老人参加各类活动,包括折纸、声乐,甚至教他们使用手机。
像“益食堂”这类帮助老年人解决日常用餐需求,同时为老人提供日常方便服务的食堂,在江门不在少数。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紧抓“大助餐”这个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问题,重点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人用餐难题,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助餐”的合作机制。推动“一市(区)一品牌”发展战略,融合“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推进长者食堂品牌化建设,创建了蓬江益食堂、江海颐膳堂、新会维达老地方等服务品牌,着力将长者食堂打造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工程、精品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长者食堂67家。2020年,市政府将长者食堂建设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与全市中心工作一同部署推进,每月对长者食堂建设进度进行督办,强力推进“大助餐”工作。
面临困境 如何“造血”成普遍难题
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而且菜式丰富、价格便宜。近年来,我市已建成七大长者食堂品牌,实现各市、区均至少建有一家长者食堂的目标,但这些长者食堂如今却面临不少困境和挑战。
每周一到周六上午11点,江海区麻三村的长者食堂“颐膳堂”准时开餐,许多老人家们特意提早过来,只是为了会会老友,围坐一堂聊得热闹。这是用一间有着200多年建筑历史的“睡翁李公祠”改造的长者食堂,食堂内摆满大圆桌和椅子。在祠堂入口处的电视机正播着粤剧,老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热气腾腾的红烧五花肉、鱼滑煎蛋角、清炒菜心和节瓜,配一碗党参煲鸡汤,就着绵软的米饭,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食堂菜式丰富、价格便宜,两荤两素一汤一饭只需要5元钱。从食堂张贴的一周菜单上可以看到,食堂在保证膳食均衡搭配的同时,每日为长者们准备的菜式都不同。
“我们面向的是所有麻三村户籍的老人,每天就餐人数将近200人。”麻三村党总支副书记李长美介绍,凡是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能报名开卡,前往食堂就餐。对于村里不便出门的残疾人,村义工队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好的服务往往成本较高。“我们老人的餐标是每餐15元,标准是两荤两素一汤,节假日还会加菜。我们仅向老人收取餐费5元,其余部分由村委会补贴。”李长美介绍,麻三村一直很重视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为了给村里的老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用餐环境,2019年,麻三村利用市、区、街道、村四级资金230万元将公祠改造成现在的长者食堂。
李长美坦言,由于食堂全权由麻三村运营,所以除了老人用餐补贴,如今长者食堂的水电、人工成本和每日材料费用均由村委会集体资金支付。“压力还是有的,由于长者食堂是公益性的项目,不能盈利,所以我们每年至少要投入60万元来补贴长者食堂,可以说我们一直都是在亏本运营,所幸近几年我们村经济还算不错,还能够支撑下去。”李长美说。
配餐营养价廉,就餐环境卫生,服务周到贴心,尽管很受欢迎,但由于长者食堂其公益属性,实际上,经营起来往往比想象中困难。
位于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社区的首家“维达老地方”,成立于2013年底。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热气腾腾的饭菜,让这里深受当地老人的欢迎。
“这里饭菜味道不错,不咸不油适合老人家。”2013年长者食堂开始运营以来,71岁的凤姨每天都过来。年事已高,不方便做饭,如何解决用餐对她来说原来一直是个难题。“所以这里一开张,我就过来了。”凤姨说,“这里不仅饭菜品种多,更主要是健康卫生,吃了放心。同时,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很热情,每次都问我够不够,生怕我会饿着。”
在凤姨打包的同时,食堂中还有不少老人正在享用午餐,边吃边聊,气氛热烈。在这繁忙热闹的背后,食堂负责人钟绮红坦言,能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
“现在每天差不多有40—50人来用餐,比高峰期差不多少了三分之一的人数。”钟绮红表示,由于之前受疫情影响,食堂关闭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年3月份才重新开放堂食,但有不少老人却不再选择来食堂用餐,反而更愿意自己在家做饭。
“由于我们是政府购买服务加企业赞助,运营的资金每年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9元的餐标已经好几年没变过了。”钟绮红介绍,受疫情、物价变化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影响,如今食堂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不少,再加上用餐人数减少,目前食堂的运营压力也很大。“因为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长者食堂的资金投入支持,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措施,规定当日用餐人数超过基本标准后,会有一个奖励金额。”钟绮红说。
因此,对于食堂而言,更多的人流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于钟绮红而言,目前最头疼的是如何吸引老人重新回到食堂用餐。
链接资源 拓宽补贴资金渠道
不单在江门,全国各地近年来开办的长者食堂,都面临成本增加、经营亏损,难以长期维系的生存问题。尽管存在自我“造血”不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我市长者食堂在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现实的助餐配餐问题上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这一项公益慈善事业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从而惠及更多老年人呢?
要做好长者食堂,经费是首先要考虑的。“长者食堂大多微利甚至亏本,若没有较强的资金力量做后盾,并配合其他相关盈利项目,最终将难以持续。”在采访中,不少相关人员均表示了相同的看法,长者食堂有别于市面上的其它餐饮机构,是带有公益性质的,要想长期良性运营,必须有扶持。
“2019年和2020年,我市财政安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补助资金分别为320万元和331万元,用以支持各市(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同时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积极统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福利彩票公益金,将长者食堂建设资金纳入补助范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今后将加大对长者食堂的扶持力度,此外还从多方面努力,确保企业的持续参与,切实减轻运营机构负担。
“我市积极将慈善理念融入养老领域,融合‘冠名慈善+居家养老’的理念来解决困难老人到长者食堂的餐费问题,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得到维达慈善基金会、万胜心连心同学会慈善基金、睦洲澳门同乡会等爱心企业和团体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这些爱心企业出资为低保、特困、重残、高龄长者提供免费用餐服务,并安排资金聘请助餐员。”该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融合“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推进长者食堂建设的做法被遴选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配餐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将积极挖掘利用区域内公共资源和闲置资源,制定整合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相关文件,依托县(区)、镇(街)、村(居)三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和社会餐饮服务商等载体和平台,建设老年人就餐服务点,提高助餐服务的可及范围和受益面。
今后,我市将力争逐步实现长者食堂的全面覆盖,惠及更多社区居家老年人,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社区居家养老配餐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助餐”的合作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
“不可否认,目前江门‘大助餐’服务依然处于探索前行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善长者食堂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服务资源与助餐需求精准对接,使助餐服务惠及更多老年群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声音
以配餐服务为起点,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纵深发展
“尽管长者食堂是一项公共福利,但完全靠政府投入并不现实。”在江门五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讲师、资深社工梁健玲看来,长者食堂应引入多方资源参与,政府、市场、个人、社会缺一不可。
“长者食堂满足了部分老人吃饭的刚需,但其功能并不局限于吃饭,整合好社区资源,可有效扩展长者食堂服务外延,满足居家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梁健玲指出,长者食堂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空间,老人吃完饭后,还可结伴前往附近的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参与文娱活动,不仅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还获得了心理慰藉。
走访中记者发现,我市不少长者食堂扎根于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除了餐厅,还配套有棋牌室、阅览室、午休室等多个功能区,供老人们日间休憩娱乐,享受公共服务氛围。
“有了长者食堂,那些原本‘隐蔽’的老人愿意走出家门与人交流了,也为拓展其他服务提供了可能。”梁健玲认为,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长者食堂的存在不只是饱腹,同时又能满足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可以说正中痛点。“老人家在长者食堂不仅仅能吃上‘一碗热饭’,也能通过这个平台与街坊邻里中的老人相识相聚。”梁健玲说。
在她看来,长者食堂的确不仅仅是吃一餐饭那么简单,应该与社区资源有机结合,并以配餐服务为起点,逐步推动医养结合、家政服务等社区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
从事长者食堂经营8年时间的陈月娥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她认为存量资源同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应该在食堂之外尽可能拓展服务内涵,解决老年人午餐用餐难问题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供餐助餐,仅仅是长者食堂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在日常服务中融入医疗康复、家庭照料等服务内涵,围绕老人需求延伸出‘一条龙’式的养老基础服务,甚至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这些项目产生的盈利,我们就可以反哺到长者食堂上来,实现自我‘造血’。”陈月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