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培老人。
寿星档案
姓名:张百培
年龄:106岁
住址:开平市水口镇桥溪村委会
感悟:可以见证新中国的发展,并曾参与其中,我很荣幸。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记者见到张百培老人是在她的家中,她的儿媳妇指着一根手臂粗的竹子告诉记者,这是张百培前一天出门自己砍的。今年106岁的她,至今仍能出门散步,甚至干点儿体力活。家中院子里竹子搭成的小凉棚,就是老人家自己一手一脚搭起来的,现在她没事就爱坐在凉棚里头。
即便生活困难 也要井井有条
如果时间倒退80年,回到她的年轻时代,张百培怎么也想不到,一家人将来生活的房子,是一幢带院子的小楼。张百培与爱人在一起组建了家庭后,生了两个孩子。然而,当时家庭的经济条件,养活两个孩子谈何容易?“我擅长干农活,为了养活家里,去帮人家下田收割、脱谷壳,哪里有工做,我就去做。”张百培回忆,一家人住在小平房里,白天出去干活时,只能把孩子留在家,早出晚归,每天把雇主家留下来的一些青菜拿回家,洗干净烫熟又是一顿饭了。
她觉得,无论生活多困难,家里始终得干净、清爽一点,人的精气神,就得靠生活中的细节支撑着。艰苦的生活锻炼出张百培骨子里的一股韧劲,家里的大小事务,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她的儿子对母亲是十分敬佩的。“当时,国情动荡,大家的生活十分拮据,但是我母亲她一路与生活死磕,还是把这个家照顾好了,把我们拉扯大了。”张百培儿子余陕大说。
乘上政策春风 生活越来越好
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推行土地改革,群众的生活迎来了切实的改变。“中国共产党好呀,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希望。”张百培感慨道。当时,张百培不是村干部,但也是十分热心肠的人,村里有什么事要帮忙,她都愿意帮一把。
“土改”如此大事怎么能少得了张百培?在村大队里得知新政策后,她立马报名加入了动员小组,和村干部们一起入户宣传做工作。很快,开平水口掀起了一场“土改”热潮,不少像张百培这样的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财产。“让耕者有其田,大家不会再过吃不饱的日子了,这是好事。”张百培说起过去的日子,就停不下来了。她告诉记者,乘着好政策的春风,他们一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现在儿孙们在城市里都有车有房了,有空了就回来看看老人家。”余陕大说,现在家里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张百培从前的小土房搬进了如今住的青砖小楼,偶尔还会去住住孙子们的高层洋房。她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逐渐走进了现实。
“现在有吃有喝,村子里环境也越来越好,已经很幸福了!”年岁过百,张百培有空还是爱出去走走。她的住处往外走不远就是一个小水塘,傍晚出去,伴着清风,走走停停,十分惬意。
“老人家埋头干了一辈子的活,年纪大了也停不下来,现在有的时候她还会去干点活,权当锻炼了。”余陕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