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莲
寿星档案
姓名:张巧莲
年龄:103岁
住址:蓬江区龙腾社区
感悟:得到了政府的关心,心情无以言表,这是被人惦记着的感觉。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严建广
今年103岁高龄的张巧莲如今还会常看新闻,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每每看到新技术、新政策的落地,她都由衷感慨:“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好了,中国共产党好呀!”
张巧莲住在农林西路的一户3楼居民楼里,阳台外有个小院子,有儿孙们轮流照顾,日子过得还算舒适惬意。若不是前些年不小心摔了一跤,腿上留下了旧患,现在可能还能下楼走走。
见证江门高速发展
和记者聊天过程中,张巧莲不时揉揉两边胯,这是她年轻时因为工作日积月累落下的伤。说起当年,不免勾起张巧莲的伤心往事。
张巧莲是江海区滘北人,成家后和丈夫住在一个小平房里,夫妻俩带着4个孩子,又要养家糊口,只能一大早给孩子们应付好三餐后,就出门打工了,早出晚归成了常态。“那时候我打散工,哪里有活干就去哪。搬货物、做流水线,我都能做,比起饿肚子的滋味,做工再累都算不了什么。”张巧莲说,做工的地方如果不包吃,她就从家里带个馒头,用一张油纸包着,中午拿出来啃,兑着杯白开水就是一顿。
为了谋生,江海、新会、蓬江都有过她的足迹。从她的眼里,依稀可寻江门时代变迁的一些碎片。甘化厂曾经是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甘化厂走向衰落。在张巧莲的记忆里,甘化厂最兴盛的时候,机器昼夜不停,能在里面工作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当时张巧莲在厂里做过散工,挣的钱可以养活家里,她已经倍感满足。退休后她腿脚仍利索,还经常自己乘公交外出。江门哪里以前有家什么厂,她能都说出个一二来。
江门曾经的农田如今筑起高楼,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在张巧莲看来这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四代同堂幸福弥漫
在张巧莲这个小人物视角里,依稀可窥大时代的变迁,而她的一些被岁月烧灼的伤痛也被繁荣时代的潮水抚平。
说起以前的艰苦生活,这位跨越百年的老者尚会泛起泪光,她怕极了吃不饱的感觉,得来的一分钱都恨不得掰开当两半花。随着各项惠民政策落地,张巧莲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当她拿到人生中第一份老年人津贴时,把钱紧紧攒在手里,开心地笑了好久。“大半辈子都没人管,这下得到了政府的关心,心情无以言表,这是被人惦记着的感觉。”张巧莲说。
时代在推动,后辈在奋发,张巧莲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现在张巧莲四代同堂,儿孙们都各自通过努力有了自己的房子、汽车。早些年张巧莲双脚越发不利索,孩子们让她从原来住的高层房子搬到了现在的3楼房子,平日女儿、儿子推着她到客厅,看着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听听新闻,一天就过去了。节假日到了,儿孙们来到家中,大人张罗着做饭,厨房里锅碗瓢盆叮当响,客厅里孩子们“咿咿呀呀”地闹,她脸上常会泛起幸福的笑容。张巧莲常听孩子们说:“你身体好好的,陪着后辈们,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啦!”是呢,一家人就这么幸福下去吧,张巧莲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