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里144号是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中共新会县委驻地旧址。
顺天里144号再现了当年的办报情景。
初夏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江海区江南街道建联社区党建文化广场。晴空下,老人在榕树下纳凉,小孩在嬉戏玩耍,一片祥和、安康的景象。走过几条蜿蜒的小巷子,一会儿便来到“藏身”于居民楼中的顺天里144号。这栋单层砖木结构的青砖屋,颇具岭南建筑风格。
屋前的三块牌子告诉过往的游人,这里是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中共新会县委驻地旧址,曾是我党我军卓越的“红管家”、新中国首任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同志当年在江门开展秘密革命斗争的地方。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清党”。4月16日,江门的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拘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江会一带顿时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时任中共四邑地委书记兼中共新会县委书记的叶季壮,将中共四邑地委和新会县委机关转移到江门滘头乡顺天里144号进行隐蔽,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悬红通缉的危险,在这里继续开展革命斗争。5月初,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将鹤山县重新划回五邑地区,中共四邑地委改称为中共五邑地委,驻地仍在顺天里144号。
至今,这座房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经过精心修缮,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近年来,江海区更以旧址为中心,从硬资源到软环境全面提升,大力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发掘与传播,让那段红色记忆永放光芒。
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赖庚谷
红途印迹
《四邑平报》日渐成为党的喉舌
屋内青砖砌墙,瓦片盖顶,前带天井,侧有后廊,这座建于民国初期的房子,充满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走进旧址,106平方米展陈面积,39件陈列展品,细细诉说着叶季壮在江门开展革命活动的事迹、《四邑平报》的创办及发展史。
该旧址是滘头乡贤、《四邑平报》经营者赵氏兄弟的故居。《四邑平报》于1914年创刊,由滘头顺天里144号赵家长子赵廷献(又名赵慕韩)担任总司理,社址设在江门竹椅街7号,报纸内容以社会新闻为主。同年,赵家三子赵廷谦从广东省立法政学堂毕业,回到家乡帮助大哥打理、经营《四邑平报》。
1917年,赵廷谦邀请他在法政学堂就读时的同班同学、志同道合的叶季壮前来江门工作,在《四邑平报》担任记者、编辑,协助赵家兄弟办报。此后,叶季壮多次以“兢天”为笔名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传播新文化、新思潮。
1923年,《四邑平报》进行改组,推选叶季壮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叶季壮充分利用《四邑平报》这块舆论阵地,跟随革命潮流,不断刊登各地工农运动的消息,宣传革命的道理,分析时局和形势,反映劳苦大众的心声和要求,使《四邑平报》成为进步报刊。
1925年11月,叶季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底,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中共江门支部正式成立,叶季壮担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我党加强了对《四邑平报》的领导。该报经常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社会黑暗,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工农运动的种种行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日渐成为党的喉舌。”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
在长期的交往与合作中,叶季壮的革命事业获得了赵廷谦、赵廷耀等赵氏家人的大力支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五邑首个地区级中共地方组织领导机构
1926年底,江门、新会、鹤山、开平均已成立了党组织。为了更好地领导革命斗争,1927年1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在江门正式建立了中共四邑地方执行委员会(下简称中共四邑地委),叶季壮担任书记。同时,为重点加强对新会县工农运动的领导,又决定在中共四邑地委属下,成立中共新会县委,书记由叶季壮兼任。
“中共四邑地委是江门五邑地区诞生的第一个地区级的中共地方组织领导机构,标志着四邑各县党的力量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在全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的格局。”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中共江门地方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开展秘密工作。叶季壮将中共四邑地委和新会县委机关转移到滘头乡顺天里144号进行隐蔽。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悬红通缉的危险,在这里继续领导江门的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同年5月初,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将一度划归西江地区管辖的鹤山县,重新划回五邑地区;同时将中共四邑地委改称为中共五邑地委,管辖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5县,地委领导成员不变,叶季壮仍为地委书记。
1927年6月,江门五邑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第二次反共“清党”行动,中共五邑地方组织及共产党人的处境变得更加险恶。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避免更大损失,六七月间,叶季壮在赵氏兄弟的协助下,将中共五邑地委和新会县委的领导机关,转移到澳门新桥,继续领导五邑各地革命斗争的开展。1928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鉴于叶季壮在江会地区已暴露身份,处境危险,决定将其调离,安排到别地工作。
旧址成江门市红色教育基地
昔日隐蔽的顺天里144号红色革命遗址,如今重新焕发出生机,唤醒了大家那段红色记忆。
2019年,江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江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江海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筹集资金对顺天里144号进行重新修缮,并由江门、江海两级党史部门共同完成布展。2019年11月8日,“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中共新会县委驻地旧址”挂牌,正式对外开放,是江海区首个红色教育基地,并于2020年被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革命遗址顺天里144号的修缮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修旧如旧,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和文化韵味,根据老照片、历史资料和房屋后人回忆,使顺天里144号的建筑风格、院落格局、部分房间布置都得到了还原,找准发掘利用和保护传承的平衡点。”江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梁子坤说。
据了解,在得知当地党委、政府要将顺天里144号建设成红色教育基地的时候,赵氏家族后人统一了意见,决定将该处房屋和相关的资料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赵碧珍是赵廷献的女儿,今年70多岁了,她说:“希望通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群众走进这里,将先辈们的革命故事和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在打造顺天里144号过程中,江海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把顺天里144号附近居民聚集的建联公园升级打造成建联社区党建文化广场,通过增设江海英贤宣传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区、“榕树下的讲堂”,开辟户外党史宣教阵地,进一步丰富顺天里144号红色教育基地内容。
“我们始终明确教育定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提升党史教育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党员群众既可以在展馆重温革命故事、观看教育视频,也可以在广场开展户外党课、重温入党誓词,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党员干部群众感受红色情怀,追忆革命精神。”江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在建成使用一年多时间里,在顺天里144号开展的教育学习活动已超过200场次,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红色教育的大课堂。尤其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目前已接待参观团队约130批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超过6000人次。大家走进这里学党史、悟思想,重温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情怀。
党史课堂
中共江门支部成立
为适应工农运动发展的需要,便于对江、会两地党员的领导,1926年8月,中共新会支部在会城刘家祠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决定:把在江门活动的党员从中共新会支部划分出来,增设中共江门支部进行统一领导。会议讨论确定了两个支部日后的具体分工:中共新会支部以领导全县农民运动为主,重点在农民中培养发展党员,在农村建立基层党组织,同时兼顾会城等城镇的工人运动,支部机构设在会城刘家祠;中共江门支部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主,重点在江门工人群众中培养发展党员,在工会中建立基层党组织,支部机构设在江门水南祖庙。8月底,报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中共江门支部正式成立,叶季壮被委任为支部书记;中共新会支部仍由陈日光担任书记。
五邑红 五邑魂
叶季壮:
新中国首任贸易部部长
叶季壮(1893—1967),原名叶毓年,曾用名叶郁年、叶兢天,广东云浮新兴县船岗人。1914年,叶季壮从广东省立法政学堂毕业。在教育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致力于教育和新闻事业。1917年,应同班同学、江门滘头乡的赵廷谦极力邀请,前来江门工作,宣传革命道理。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8月,叶季壮领导工人、群众进行反苛捐杂税的斗争。11月,经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刘尔崧,中共党员、原《四邑平报》编辑、校对陈功武介绍,叶季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江门支部书记,中共四邑地委书记、中共五邑地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共新会县委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为贯彻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1927年9月和12月,叶季壮分别布置、策划了五邑秋收抗租暴动、五邑暴动,但两次暴动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流产。1928年1月,被调离江门。
此后,叶季壮先后担任了红七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八路军总后勤部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我军的后勤供应和财经工作,被赞誉为我党我军卓越的“红管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贸易部部长,兼对外贸易部部长,在后勤、外贸、援外等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习笔记
市委党史研究室原调研员李吉宁:
舍生忘死 勇于担当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镇压杀害共产党人,江会地区腥风血雨,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样极端困难严峻的情势下,叶季壮临危不惧,果断地把中共四邑地委和新会县委机关转移到江门滘头乡顺天里144号进行隐蔽,在这里继续领导江门五邑地区的革命斗争。他先后安排人员前往港澳联系上级党组织,布置党员骨干去农村建立活动据点,组织人员想方设法寻找失散的党员。1927年5月,他又在新会大泽田金乡主持召开新会、江门两个支部联席(扩大)会议,决定将两个支部合二为一,组成中共江会支部,以加强党对江会两地对敌斗争的统一领导,并部署了注意保存革命力量,加紧发展工农武装力量,为发动军事反攻做准备等工作。
面对险恶斗争环境,叶季壮把党的工作摆在首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冒着被敌人追捕的危险,坚持斗争,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革命工作的担当。共产党员要永远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这正是叶季壮革命斗争经历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我们要学习革命前辈的高贵品质,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为党的伟大事业再添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