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各解放区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概括。延安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延安精神的首要内容,在延安精神中起着统摄和引领的作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之于延安精神,就好比魂魄之于人的肉体。失去了魂魄,人就会如孤魂野鬼一样无所依归;缺少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就会因此而迷失方向。
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毛泽东始终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要求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求“每一个干部必须首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品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精神的核心。1939年5月,在为纪念“抗大”成立3周年所作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抗大”教育方针的首位。
所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求政治方向既要正确,又要坚定。所谓坚定,就是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所谓正确,就是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是合实性、合理性和合逻辑性的统称。
毛泽东强调,政治方向首先必须正确,而要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就必须科学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性,“走历史必由之路”。要科学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性,就必须首先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最终必将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不可移易的真理。另外,要科学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性,还必须认清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近代中国革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就必须首先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完成民主政治,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奋斗。因此,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必须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纲领而不懈奋斗。
在认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能否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始终不渝地进行革命,是政治方向是否坚定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的正确性和坚定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支撑,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也离不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的保证,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误入歧途。
毛泽东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引领奋斗的方向,离开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坚强保障,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就无从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可以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保障,缺少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强力牵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丧失动力,成为美丽的幻想。
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特色所在,也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体现。
理想信念至关重要。理想信念是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引领人们前进的方向;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张闻天在1938年4月12日对陕北公学学生的讲演中说:“陕北公学的物质条件是很困难的。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饭。教育设备很简陋。然而你们为什么不怕一切困难而来呢?如果你们不是为了高尚的理想,我想你们是不会来的。”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积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强力支撑。
实现崇高理想信念的目标无疑是远大的,然而,为崇高理想信念奋斗的道路却是充满曲折和坎坷的。在革命的道路上,有些人因为经受不了威逼利诱,最终脱离甚至叛变了革命。但是,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默默忍受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艰苦的岁月之一。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怀抱着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者非但没有望而却步,反而甘之如饴,并以此砥砺自己的革命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谱写了一首首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在延安访问过10天的美国《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也感叹道:“如果我要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也将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延安时期,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教育下,许多革命志士百炼成钢,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比较典型的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有“人民的骆驼”任弼时,有“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的林伯渠,有“一辈子总是做好事”的吴玉章,有“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有“对党忠贞不二”的刘志丹,有渴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的叶挺,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丝毫不动摇、视死如归的王若飞,有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的刘胡兰等。他们怀抱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除先进人物代表外,延安时期还涌现了一大批共产主义先进集体代表,“抗大”学员和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就是其中的典型。
“抗大”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军政干部、名扬中外的最高军事学府,被毛泽东誉为“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的学校。全面抗战八年间,“抗大”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下,许多来自后方的革命青年在“抗大”这个革命火炉里抛却了身上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在以后的革命岁月里始终不渝,努力工作,奋勇杀敌,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三、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毛泽东要求“抗大”学员“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要驱逐日寇、保卫中华,就必须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极其深厚的感情,主要表现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园和同胞的真挚情怀,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历史文化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刻关怀,以及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英勇行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满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为了祖国的主权完整和繁荣昌盛,奋发图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流芳千古的爱国主义赞歌,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发动的卢沟桥事变,更是置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境地。值此存亡绝续之际,谁能够救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谁就能赢得人民的爱戴,谁就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大旗,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前嫌,联蒋抗日,促使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1937年接受整编之后迅速完成集结,开辟抗战的最前线——山西。在那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支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另外,雁门关大捷、奇袭阳明堡等战役也都给敌寇以不同程度的打击。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一改过去对国民党“以军事进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的策略,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以主要兵力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扫荡、“囚笼”和“三光”政策。在日本侵华策略转变的影响下,国民党也由过去的精诚团结、积极抗日变为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摩擦事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就成为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抗日相持阶段是抗日战争的最重要阶段,也是最残酷、最艰难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高扬不畏强暴、舍身救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积极投入抗战。在1939年秋的反扫荡战役中击毙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并于1939—1940年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而且还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人民战争的形式,使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从而为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成为全民抗战伟大洪流中的中流砥柱和全民族的“大救星”。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伤亡60余万人,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无数英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奋勇杀敌,浴血疆场,铸就了一个个爱国主义丰碑,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赞歌。
(郑兴刚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