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建党百年历程,我们把一些重要命题比喻成“党的生命”或“党的生命线”,体现出它们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重温这样的命题,感悟其力量源泉,对于新时代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感悟“政策和策略
是党的生命”的力量
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为党起草了《情况通报》,第一次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而且毛泽东讲,一个革命政党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一是实施了错误的政策和策略,伤害了党的肌体。比如,在建党初期,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推进大革命。由于在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不掌握领导权和革命武装,最终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受到惨重打击。这主要是在大革命中,主要是领导人陈独秀坚持“二次革命论”,放弃领导权导致的。“二次革命论”在俄国革命取得成功,但在中国革命中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所以采取这一政策和策略是错误的。
在土地革命战争早期,虽然对大革命的失败进行了总结,但由于对革命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党的领导人不同程度犯了“左”倾错误,按共产国际指示,进攻中心城市,发动城市暴动,都以失败告终。
二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党的肌体生机勃勃,富有生气。比如,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经典运用。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大局为重,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推动历史潮流向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阶段发展。
比如,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方针的运用。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对蒋介石集团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积极展开敌后游击战争,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抗日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抗战初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一百多万军队挡不住几十万日军的进攻而节节败退。相反,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革命力量迅速壮大。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开展了“百团大战”,总计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00余人,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三是获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途径——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在1925年12月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由于有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当时的农民作为革命的同盟军的力量进行了透彻分析,为他后来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
感悟“党的团结和统一
是党的生命”的力量
1954年2月,毛泽东起草《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鲜明地指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在1956年9月通过的党的八大党章上进一步提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在《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中,毛泽东提出:“全党同志都应当认识,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毛泽东这一文献是党的历史上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斗争的经验总结,对指导党的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历史上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党和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损失。我们党通过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等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增强了全党的团结。
进入新时代,同样需要全党同志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感悟“党内民主
是党的生命”的力量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特殊的党情决定了党自身建设的发展动力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即党的生机活力只能来源于党内民主。在全面抗战初期,党面临着团结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发挥各级领导机关、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突出强调党内民主问题。他指出,“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邓小平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不正常,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现象滋长起来,削弱以致破坏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P7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明显好转,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党内民主顺利实现的重要制度。毛泽东曾说过:“实现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我们党内是有民主的,但是还不足或者缺乏,现在要增加。办法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实践表明,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对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感悟“道路
就是党的生命”的力量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党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革命失败后,党紧急召开了八七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土地革命总路线,党领导武装力量开始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但由于“左”倾主义领导并按共产国际指示进行城市暴动,脱离了中国国情,导致了几次大的起义及全国一百多次起义相继失败。毛泽东较早觉醒,及时调整了革命方向,把秋收起义后的部队拉到江西永新三湾村进行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最后把队伍带到了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导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革命力量遭受惨痛打击而被迫进行长征。直到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以后,才扭转了形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出现了“超英赶美”的总路线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制度,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曲折。直到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放弃了大跃进,国民经济才逐渐恢复了正常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党和国家的许多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扭转了这一局面,决定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校正了中国道路的前进航向,使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胜利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感悟“群众路线
是党的生命线”的力量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与党的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是根本宗旨落地生根的最好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从国内和国外共产党执政实践中可以总结反思,群众路线的生命线真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脱离群众,违背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总结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总结了群众路线的四大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八大第一次表述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密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出发点就来源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在党正确领导下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无穷力量。
感悟“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力量,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要强化宗旨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好人民赋予的职责。深刻领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在新征程上更好激发和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激情和创造活力。
(廖显辉 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