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进行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5080”目标任务。
我市各考点全力以赴为高考保驾护航。
全国文明校园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正在进行女子足球赛。
全国模范教师梁伟忠立足海岛。
培英高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全国模范教师紫茶小学周丽娜正在上思政课。
从江门一中“飞出”的飞行学员。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的景贤书院到现在的江门一中;从民国期间陈少白发动兴建的“梦桥校舍”到现在的外海中心小学;从创办于1905年的紫茶小学到新建的紫茶小学教育集团……还有“国宝”陈垣、“国叔”陈少白、乡贤陈伯坛……从明清时期的私塾、学堂盛行,再到现在的教育整体面貌大发展,一直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教育文化成就了无数光荣与梦想。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是用血泪、勇气、智慧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江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江门教育始终高举党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我市延续先贤兴学育人的文脉,力促教育发展。大手笔投入建设学校,引进人才,实现了教育的大跨越、大提升。江门教育怀抱沉甸甸的果实向建党百年献礼,汲取百年党史的智慧和力量,不忘初心,逐浪远航。
A 序章
回望来路
教育事业大跨越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一百年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紧缺,教育资源匮乏。那时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江门情况也大致相当。
如今,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20.4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5%。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均衡优质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地方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百年兴衰沉浮,江门教育事业克服重重困难,在艰难曲折中快速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教育规模空前扩大,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得到保障,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大手笔投入新建、扩建学校;高规格配置教育装备;名师队伍更上层楼、集团化办学日趋完善、“同步课堂”网络化教学……与此同时,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逐步解决:免费义务教育实施,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障碍逐步消除,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学校布局合理、协同发展,优质高中“指标生”到校、免试就近入学和阳光分班……
从读书难,到有书读;从有书读,到免费读;从免费读,到读好书……江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与跨越,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以公立教育为主体、办学形式多样的全面协调均衡优质发展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办学水平、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 学史
不忘初心
百年风华传薪火
一百年岁月峥嵘,一百年初心如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会的关键节点,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全市教育系统通过各种方式学深悟透。领导干部“带头学”,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落实“三会一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选派优秀教师宣讲员加入市委宣讲团、组建市直教育系统宣讲队,推动党史“广泛学”;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等参观瞻仰,用好红色资源“体验学”。同时,坚持以学促教,教育惠民,坚持以学习教育成果促进教育中心工作开展,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学是途径,目的是以学促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全市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史进校园,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学史明理中放飞青春梦想。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思政课。市领导林应武、吴晓晖、王长青等深入五邑大学、江门职院、江门一职带头上思政课;各地各校邀请劳模、退役老兵、军烈属讲党史故事;各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为学生上好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市教育局在学校中征集22个微党课和8个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发挥“思政联盟”作用,在全市大中小学开展“学党史,讲党史”思政课程展评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举办以“传承中华经典,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系列比赛,通过“读一本思政红书、上一节专题好课、晒一段经典诵读、解一首中华诗词、写一篇主题征文、创一幅书法作品、讲一个中国故事”“七个一”活动,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培育爱党爱国精神;举办“童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系列活动;举办“翰墨谱华章”师生书法作品展系列活动;举办中小学生“讲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童心向党·党的故事我来讲”系列活动;举办美术“红课”评选……各地各校还自创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信展、跟着电影学党史、创作表演红剧、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等,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通过走访研学、动手策划、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各地各校结合“五四”“六一”举行入队、入团、入党仪式。
C 力行
奋楫争先
“书记工程”解民忧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正茂。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学深悟透,关键在做。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造福师生、群众的实际成效?江门市教育局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着重回应群众关切,大幅增加基础教育优质学位。2016年底,启动“三二一”工程,并首创性将其作为“一号书记工程”,大手笔投入,在各市(区)“黄金地段”建设17所学校,并带动了学校建设热潮。“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学校29 所,新增学位5.26万个,其中新建公办学校22所,新增公办学位3.26万个;新建民办学校7所,新增学位2万个。随后,实施全市高中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和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目前,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2.94%,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5.46%,在全省率先完成“5080”目标任务。
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高起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54个教育集团,60所幼儿园、214所普通中小学、6所中职学校纳入其中,优质学校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整体发展。全面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累计安排7000多万元对农村学校进行改扩建、购置完善设施设备,完成46所寄宿制学校改造、38所学校改扩建,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升育人质量。近年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3所(江门一中、紫茶小学、新民小学),“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1个,“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1所。拥有全国模范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7名;正高级在职在岗教师29名,高级在职在岗教师6722名,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收获丰硕成果。培英高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该校教师严红丽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还被评为“江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江门一中大力培养国防人才,空军招飞成绩骄人,近年招飞人数在全省排在前列,被授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空军招飞优质生源中学”“广东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成为培养国家航空航天人才的摇篮。紫茶小学教师陈国柱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小学组全国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江门市教育局荣获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
在职业教育方面,瞄准江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需求,组建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现有会员单位超过200家。南方职业学院科技园获批省级科技园,入驻企业50余家。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高职院校,于2021年2月经国家部委评审验收。江门一职、新会机电、台山培英、鹤山职校被确立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恩平职校被确立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培育单位。
高考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今年是“新高考”落地元年,又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加上考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让“新高考”面临双重挑战。全市教育系统心系2.6万考生,派出监考员、考务工作人员3700多人,服务“新高考”。全市15个考点、895个考场,零迟到、零违规、零作弊,实现平安高考、公平高考、诚信高考、暖心高考、健康高考的目标。
D 奋进
逐浪扬帆
民生之利勤谋划
桃李满庭芳,弦歌今又始。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党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要修好,真正做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殷切希望。对江门教育人来说,保持“赶考”的清醒,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工作发展,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大亮点和成效,也是人们的共同期盼。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市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眼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我市“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督促民办学校积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内部治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
继续大力推进教育重大项目任务清单落实,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全市将新建、改建、扩建各级各类学校超70所,新增学位约5万个、新增寄宿制学校学生宿位超2万个,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制定“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规划,到2025年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85%以上;到2025年,建设3—5所特色示范高中,滨江新区新增1所公办普通高中,完成潮连中心学校、棠下中学提质升级。在增加学位供给的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实现更多孩子“上好学”“读好书”的心愿。同时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基地,畅通普职之间学生互转通道,拓展职业学校办学路径。推进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衔接,推动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江门一职职教集团等中职教育集团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战略,推动江门一职扩容改造工程建设。实施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到2024年通过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验收。加快建设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期工程、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扩建工程等项目,筹建广东华侨职业学院。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持五邑大学建设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目前学校已正式被列入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将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学科建设博士点;支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成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一批高水平专业群;支持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成教学质量优秀、专业优势突出、学研特色鲜明的示范幼专学校;支持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建成鲜明岭南特色与侨乡文化并具的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
推动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健全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办学体制,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教育人会继续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质量,让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和创新理论走进当代青少年心中,引导青少年发自内心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让全市教育人自觉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在校园中亮特色、见行动、显成效。
文/江门日报记者 娄丹
图/娄丹 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