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柳娇
周荣林
吴植欣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五邑侨乡百岁党员与党同行,亲历百年荣光,感受百年侨乡巨变。他们的世纪人生,是历史的缩影,更是时代的见证。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邀请到赵柳娇、吴植欣、周荣林三名100岁以上老党员,倾听他们百年人生故事,感受老党员们的党性修养与风采,展示侨乡巨大变化。
文/图 林立峻 张华炽 龚静
赵柳娇:
永远跟党走 毕生献基层
1921年,赵柳娇出生于新会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她自小是个做农活的好把手,被推荐入党后,她一直扎根基层,永远跟党走,毕生献基层。
作为诞生于旧社会,成长于新中国的百岁老党员,赵柳娇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
带领群众筹办幼儿园
1921年,赵柳娇出生于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她是一个“看牛女”,小小年纪就要帮家里干农活。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手脚麻利,又对农活十分熟悉,工作认真负责,她在村里逐渐小有名气,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提起当年在新会人民会堂入党宣誓的庄严情景,赵柳娇还印象深刻。
1958年7月,赵柳娇接到组织通知,“有个老农来讲解农业技术,进行技术指导”,让大家参加学习。
“我去得晚,所以站在门口,那时两边都站满了人。当时老农戴着葵帽,穿着草鞋,跟我们一一握手,当学习全部结束后,被告知那老农是周恩来总理,大家都非常激动。”赵柳娇说。
周恩来总理平易近人,走到哪里都跟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的工作作风,给赵柳娇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为她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赵柳娇担任长竹村妇女主任多年。有次劳作时,她发现,由于无人照看,家家户户都背着小孩到田里工作,由着小孩在田里玩,这样既不安全,也影响劳动效率。为此,她提议兴办幼儿园,该想法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同。
说干就干,赵柳娇把一间闲置的房屋重新修缮。在筹办幼儿园的过程中她发现缺少床,小孩没有床睡觉。于是,她就把自家的几张床板捐出来,又找来木板,请木匠做了十多个小床,这样小孩就有床睡觉了。
幼儿园落成后,村里的小朋友都来上学。家长们放心,村里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赵柳娇帮群众做实事的做法,得到了村民和干部一致赞扬,也吸引了周边村子前来“取经”学习。
心中永远要有人民
现在每天,身子硬朗的赵柳娇还会拄着拐杖穿过巷子,到村口转转,与人聊天。在赵柳娇眼里,小小的巷子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她说自己嫁过来时,出门都觉得路难行,每天出门回来都是一身尘土,“那时候水泥短缺,想要买水泥也没有,要买还得要有票才行,不像现在有钱就能买。如今道路都铺了水泥,路变平坦,没了沙尘,好走多了。”
谈起现在的生活,赵柳娇表示,与以往相比,衣食住行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回忆起自己入党后,曾到会城进行为期25天的学习。当时条件艰苦,缺乏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到会城,当时由于步行太长时间,脚趾都磨破了。她还曾响应号召,步行到圭峰山参加植树活动,“当时路不好走,植树过程也非常艰苦,但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立即执行,因为党员就要服从组织安排。”
“那时为了省时省钱,路上只吃一个菜包,只能有什么吃什么,跟现在没法比啊!”赵柳娇感慨地说,现在大家都安居乐业,自己儿女孙辈个个工作不愁,生活安稳,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变化。
在赵柳娇的房间抽屉内,藏有一个红色盒子的“宝贝”,只有她自己才有钥匙打开,里面放着一枚她珍藏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和一本鲜红色封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南粤七一纪念奖章”是广东省委特地为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制作、颁发的,是党和省委对老党员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充分肯定。在赵柳娇眼中,这枚纪念奖章是无比珍贵的荣誉。她不时拿出来仔细擦拭,反复端详。金灿灿的奖章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红色封面交相辉映,见证着老人一生坚贞的信仰。
百年激荡,回眸人生。
作为一名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赵柳娇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她乐于深入群众,无私奉献,其工作也赢得父老乡亲们的一致认可。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赵柳娇同样心潮澎湃。她提醒身边的干部:“要做好基层工作,就要搞好干群关系,多深入一线,下户走访。有一份力量出一份力量,心中永远要有人民。”
周荣林:
入党光荣 抗日自豪
“嘿!哈!”近日,记者来到开平,见到今年102岁的周荣林时,他正在扎马步。当时,老人家的马步扎得四平八稳,打起拳来虎虎生风,整个人洋溢着“侠士风范”。
老爷子的胸前,还挂着多枚徽章,既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徽章,也有“南粤七一纪念奖章”。
“入党光荣,抗日自豪。”周荣林如是说。
周荣林出生在开平市马岗镇中和村,家境贫寒,才上了2年学便要靠编织帽子讨生活;所幸学得一身拳脚,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指引下下,他满腔热血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后来,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供销社副主任,还当过医生。如今,已经102岁的他,仍然记得自己当初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情景。
年少热血
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向往之情
中和村虽小,但却是远近闻名的“织帽村”,家家户户除了耕地种田,空余时间都在编草帽。平时,周荣林就和村民们在一起编草帽,觉得累了,大家就唱一些当地小曲来解闷。周荣林喜欢唱被称为“木鱼”的民间小调,通过唱曲他还认识了不少字。16岁时,周荣林便开始习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震惊全国。当这个消息传入中和村时,许多人感到惊恐,对于战争与侵略者产生了畏惧。当时,周荣林怒火中烧,恨不得马上奔赴战场,抗击侵略者。彼时的周荣林,爱国之心萌芽,却犹如无根之木,渴望精神起源之处。
1938年末,抗日宣传队来到中和村,在村口的竹荫下宣传抗日,这为周荣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回忆起当时自己的感受,他说:“原来抗战还有这样的道理。对!我们要站起来,拎起拳头,举起砍刀,向着侵略者打去!”
“村里抗日热情高,而且大家对抗日救国十分认同,不如我们成立一个抗日后援会吧。”这样的声音很快就响了起来。而后,“民众抗日后援会”顺利成立。参与其中的周荣林觉得热血沸腾,对中国共产党也产生了向往之情。
“我观察了你一段时间,觉得你有干劲,也有觉悟。我问你,敢不敢去打日本鬼子?”宣传队的一名工作人员问周荣林。
“敢!”周荣林斩钉截铁地说。
这名工作人员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就这样,周荣林在宣传队的带领下,接触、学习了党的章程、党的纪律以及党的目标。1940年,周荣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办学校 开民智
与日军展开巷战
成为共产党员后,周荣林接到第一个任务:办学校,开民智。周荣林和战友积极组织办学,宣传识字明理的重要性。第一次,周荣林和战友便招到了10多名学生。
周荣林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要把青年人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共同抗日。当时,周荣林向村民们讲抗日故事,带大家一起唱革命歌曲。很快,有10多名青年加入抗日队伍。周荣林等人除了教大家如何使用枪支外,还组织大家一起打拳、练基本的武术套路。“主要是练气血,练胆气。”周荣林说。
1944年6月下旬,日军沿公路向西北进犯,一支日军队伍来到中和村,准备烧杀抢掠,群众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民众抗日后援会”迅速组织抵抗,周荣林和战友们在村里与日军展开巷战。后来,日军调来大部队,计划包围村庄进行围剿。周荣林等人迅速识破日军计划,退出战场。在这场战斗中,周荣林和战友们击毙日军2人。
心系人民
听党话 跟党走
新中国成立后,周荣林先后在开平一区三民乡农协会、开平市防疫站、第二轻工业局、农业局及人民医院等单位工作。他在开平第一人民医院任党支部书记期间,送医下乡,让群众喝上卫生健康的水,当地群众深受感动。始终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周荣林日常工作的准则,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坚持。
周荣林的儿女,最年轻的也已年过五旬,年长的已经60多岁。“他一直教导我们,艰苦奋斗,节俭朴素。”周荣林的二女儿周彩霞回忆说。在她印象里,父亲即使百岁高龄,也还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听党话,跟党走。”是周荣林常说的话。在党旗下宣誓,是周荣林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现在的他,喜欢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紧跟时事;翻开书本,看党刊读党报,紧跟党的路线。“活在当下,在新时代里幸福地活着,就要以饱满的精神继续为人民服务。”周荣林说。
吴植欣:
俯身甘当孺子牛
在恩城街道办和中南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近日,记者一行穿过了几条街道,脱离了城市的喧嚣,来到吴植欣的家中。今年101岁的老党员吴植欣依然精神矍铄,他拄着拐杖,向记者一行打招呼。有人搀扶,他会笑着拒绝说:“谢谢,我这身子骨还可以,我自己走。”
吴植欣珍藏着一本党费证,里面记载着他1960年到1973年的党费记录。最多时5分钱,最少时2分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吴植欣省吃俭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责任。
当干部
想方设法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1920年,吴植欣出生于长洲里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能干聪慧。37岁那年,吴植欣被大家推举成为生产队的队长。
“那时候生活真的很艰苦。”吴植欣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是最艰苦的时候,吃、住都不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能是最为直观的描述。当时,作为村干部,吴植欣带领村民们坚强地生活下去,粮食不够了,便去山里、地里找吃的。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种名为“蕉果”的食物。老人的孙子吴林钊猜测,所谓“蕉果”大概就是香蕉树上的香蕉花,用水灼一下便可用来充饥。“吃少一些,留着点,首先要活下去。”吴植欣简单的一句话,却是道尽了那个时代的辛酸。
在时刻要考虑生存之余,吴植欣还要想方设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生产收获不足,吴植欣便带着大家一起开荒,多种点地,想办法增产。“我是村干部,群众相信我,才让我当这个干部的,我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这个时候,吴植欣不由想起他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场景。
忆誓言
自觉听党话 坚定跟党走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当身边有些同志产生动摇时,他总会当头棒喝:“入党的誓言忘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忘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忘了?”
“我忠诚于党,我相信党,我不会动摇。”吴植欣回忆起当年的心境时说,“我生于战争年代,如今,我更应该俯下身子,为百姓服务,在其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在10多年时间里,在吴植欣的带领下,长洲里村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期。因为吴植欣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得到了众多村民的爱护。
“自觉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为人民服务。”旁人问他,为什么在别人动摇时,他却能这么坚定?吴植欣回答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啊!”
谈人生
做人必须诚实守信
吴植欣的孙子吴林钊则觉得爷爷是个有原则的人。“他要求我们必须诚实,必须守信,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吴林钊说。良好的家风让吴植欣的后代得到了健康成长。如今,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十分和睦。邻居们常会对他们一家竖起大拇指。
诚实和守信也是吴植欣的人生信条。在吴植欣的床头,有两本书和一个箱子,书是《毛泽东选集》和《广东省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读本》。箱子里,则装满了老人的回忆,其中,他最珍视的,是他的党费证。在党费证上,记录了他入党到1973年的党费记录。“交党费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义务,我作为一名党员,绝对不会忘记,要主动、按时交纳党费。”吴植欣说。
同时,吴植欣十分支持村集体的经济发展。后来,因为村子需要发展,土地流转,许多村民不习惯,一开始并不同意。吴植欣二话不说,率先同意,对自己的菜地进行流转。很快,在吴植欣的带领下,长洲里村的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失去菜地后,虽然有些失落,但吴植欣却觉得值得:“村子发展好了,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
吴植欣说,作为一名农村党员,他一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生产大队的各项建设。老人说,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创造美好生活。能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非常开心,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祖国建设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