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镇委党校为农村党员开展初心课。 双水镇供图
市党群服务中心成党员干部“网红打卡地”。
听故事
走进新会区双水镇委党校的“初心大讲堂”,钨丝灯、木桌椅、大黑板,还有“那些年”的课本、笔记、剪报,静卧在陈列柜中,似乎还在对前来上课的党员诉说着过去的光荣岁月。
双水镇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做到了一件不简单的事——连续62年不间断办好一所镇级党校。期间,历经六次迁址,但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
1959年,双水镇委党校的前身双水公社管理委员会党校成立,校址选在双水圩第一街的旧公社社址内。成立后,由于培训的学员人数较多、场地不足等客观原因,党校历经四次搬迁。1977年,迁到将军山大圣庙,并在此扎根17年。
在大圣庙办学17年后,双水镇委党校又历经两次搬迁,最终搬到了现址双水圩振兴公园旁的党校大楼,变成了一所大型综合性学校。
2018年,全市所有73个镇街党校全部开班运作。双水镇委党校被定为“江门市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建立起全方位培训体系,通过组建基层讲师团,把先进典型人物、致富能手、专业技师和“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师资库,让学员通过“点餐”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如今,依托双水镇委党校,我市成立江门市农村基层党建学院,全力打造辐射广东、影响全国,软硬件设施齐全,专注于农村党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教育基地。
看发展
在风雨飘摇的岁月,老一辈党员干部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坚持60余年办好镇级党校,成为我们身边不忘初心使命,抓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典型。为在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运筹帷幄、谋篇布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2012年,我市创新实施基层党建“市委常委项目”;2016年,市委大力推进“两型一化”基层党组织行动计划,开展市县镇三级党委书记抓党建示范点……一条构建“堡垒型+服务型+制度化”基层党组织的特色路径,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8年,我市把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重点,深入推动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推进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重塑江门基层党建版图,展现出强大活力。
走进新时代,江门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奋力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执政理念在五邑大地有了更多生动的体现。
A 基层党建工作稳步推进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
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面临的不同阶段、不同问题,我市不断探索“破解招法”。基层党建工作从回答“做没做”“有没有”的基础性问题,到回答“好不好”“强不强”,实现体制机制质的提升。
市委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就抓紧谋篇布局,市委主要领导认真履行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点题,召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市实施创建“堡垒型+服务型+制度化”基层党组织行动,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做到全覆盖。
事实上,我市自2012年起便抓住全省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的契机,在全省率先将“书记项目”扩展为“市委常委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全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有力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2018年,省委在全省组织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紧跟党中央和省委步伐,我市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实施意见》为纲,自2018年11月起在全市部署实施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以此为抓手,深入推动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
3年来,我市常抓不懈,2018年重点抓“规范”,2019年重点抓“提升”,为2020年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年来,我市积极作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头雁培育精准有力,党员教育取得新突破,基层党建取得明显成效。
一份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张张“保障网”,稳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以经费投入为例,自2018年以来,我市实施基层党建“亿元保障计划”,在当年现有经费投入基础上再增加1亿元,建立起市、区(市)、镇(街)三级党建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机制,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3年来,我市各级累计投入基层党建经费逾15亿元。
B 在学习教育中铸牢理想信念
党建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破题?答案是:思想引领,学习先行。
时间拨回2016年6月,尽管是休渔期,但台山市汶村镇渔业村党总支的渔民党员并没有闲着。该党总支针对渔民党员普遍使用微信的特点,打造“指尖上的课堂”,深受好评。这是我市当时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2016年,我市创新实施“百千万”行动——分级、分领域组建一百多名讲师团巡回宣讲党课;选派两千多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导员;广泛开展万名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由此,让工作力量沉到最基层党支部,领导干部走在学习教育一线。
一场场增强信仰的深入学习,一个个立破并举的务实行动,在当时,汇聚起巨大正能量,为全市凝心聚力推动改革与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市一直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近3年来,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作为各级各类培训班的“第一堂党课”和重要内容,编印本土教材《中国梦·我的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随着时代进步和变迁,江门党员干部也有了更多学习的“好去处”。
以双水镇委党校为旗帜,我市完成了全市73个镇街党校的建设,建立了有1800多名成员的市县镇三级师资库。过去3年,全市73个镇街党校及其分教点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万多场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超171万人次。此外,完成全市1321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江门市党群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
不仅如此,我市还按照“阵地+体系”的工作思路,形成有实践和成效支撑的系列侨乡党建品牌,擦亮“红色枣工”党建宣传名片、“红色印记”党员教育名片、“红色家园”党群服务名片,设立了党组织和党员“红色指数”评价体系……打响了“红色+”党建品牌。
点亮信仰灯塔,践行初心使命。
我市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近3年来,我市拍摄了《共产党人的楷模林基路》《信仰铸英魂》《国宝陈垣》等20多部党员教育片,升级改造22个市级以上党员(党史)教育基地,修缮发掘了一大批红色遗址,打造7条“江门红色线路”,为广大党员干部“铸魂补钙”。
C 健全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我市在制度层面下了狠功夫,通过健全完善党在基层的各项制度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18年9月,一个盘踞在新会区沙堆镇梅阁村及周边农村的涉黑组织被摧毁,结束了梅阁村以往混乱无序的局面。沙堆镇党委副书记陈振洪被下派到梅阁村,担任这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党委书记。
2019年,我市在1056个行政村全面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巩固了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规范了基层组织运行方式。“这是我们重新树立党组织威信的有力抓手。”陈振洪说。在党组织坚强带领下,如今的梅阁村焕然一新。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村级党组织书记实行县级备案管理模式,将村级党组织书记纳入市(区)党委管理,把储备、选拔、培育、监管、激励保障等作为备案管理的主体内容,实现村级党组织书记全链条管理。
同时,全面完成73个镇(街)近10万名农村党员档案的查找、整理工作,实现专人专档专柜专室管理,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村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链条,为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
在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后,我市全面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个一肩挑”。“一肩挑”如何防止“一言堂”?答案是:用制度管住人、管住事、管住权力。
我市通过重点理清村级重大事项包括什么、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进一步完善了“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操作程序,把责任落在镇、村党组织书记肩上,并纳入绩效考核和述职评议。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和水平?
为此,我市开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并提出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优化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共驻共建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等,从而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D 凝聚起磅礴的红色力量
一声声号角嘹亮,一项项举措落地,一项项任务破题,全市基层党组织活力充分激发。
尤其是过去的3年,我市深入贯彻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江门答卷,凝聚起一股磅礴的红色力量。
2020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三个三”党建品牌示范工程,即3个示范市(区)、30个示范镇(街)、300个示范村(社区),创建并确定了一批富有侨乡特色的基层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每一次的风险和挑战,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2020年,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我市各级党组织迸发出强大的组织力,彰显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江门,一众医护人员、党员纷纷递上“请战书”,按手印请愿;人民警察、基层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纷纷冲锋在前;24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始终坚守防疫一线;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纷纷以捐款捐物、生产调配设备物资等多种形式,为防疫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不久前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中,一个个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党支部冲锋在前,一面面鲜红党旗高高飘扬!在党和政府坚强组织领导、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各界群众积极配合下,我市按下了核酸检测的“快进键”,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
从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我市基层党建正迸发更大的能量——
我市全力支持江海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推广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机制、设立党员责任岗等经验;以创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县为契机,鹤山创设“未呼先应、有呼必应、一呼百应”的“三呼三应”工作机制,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旗帜火红,于今更艳;高山景行,于斯更盛。
今年4月,省委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及深化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正式启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乘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东风,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昂首阔步前行!
文/图 黎禹君 江组轩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