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园山湖公园。
江门海信车间内景。
2020年12月31日,开春高速正式通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代的发展,不会辜负那些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今后五年,我们要致力‘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增进民生福祉,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16年12月8日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号角。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市全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实现争先进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852亿元,与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二五”期末的总额基本相当;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三区并进”,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江门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等优势,只要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必定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筑复兴之梦,答时代问卷,写江门文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江门身后是坚实的来路,前面是明媚的远方。
A 发力交通建设
构建内联外通“大交通”格局
2015年6月27日,连接江门和佛山顺德的“广东第一斜拉桥”——江顺大桥建成通车;
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正式通车,江门西部台开恩三市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十八大以来,江门深入实施“大交通”战略,持续推进交通大会战,加快铁路与公路投资与布局,交通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9年1月,省委书记李希到江门调研时提出,要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这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背景、大框架下,省委赋予江门的新定位、新使命。
“抓住了机遇江门就能水涨船高、乘势而上,抓不住机遇就将被深度虹吸、低端锁定。江门再也承受不起错失和贻误发展机遇的代价了。”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江门要主动强化与广深港澳的合作,实现从“曾经辉煌”到“重振雄风”的涅槃。
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江门迎来了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江海门户的良机。
黄茅海畔,长达10多公里的施工栈道,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于万顷碧波之中。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施工现场。作为港珠澳大桥西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对江门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开通运营,是江门担当作为、超前谋划的又一力作。2020年11月16日,广东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江门昂首迈入“枢纽时代”。
2020年12月底,“十三五”收官前的最后几天,广中江高速三期、开春高速、中开高速白沙互通至凤山互通段、银洲湖高速、五邑路等接连传来通车、动工的捷报。
中开高速直接对接深中通道,串联西部台山、开平、恩平,成为粤西地区往来港澳及珠三角东部的快速通道;开春高速成为粤西地区连通珠三角发达地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广中江高速大大缩短了江门主城区与珠江东岸的通行距离;银洲湖高速串联江鹤高速、中开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填补了银洲湖两岸没有南北向高速的空白……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展望,未来江门的区位优势将变为枢纽优势,地缘优势将变为发展优势,自身优势将变为融入大湾区的要素优势。
身处时代大潮,市委、市政府以“跳出江门谋划江门”的大视野,把交通建设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盘棋”考虑,建设“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构建内联外通“大交通”格局,以交通先行引领城市发展,融入大湾区建设,缩短与大湾区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
“十三五”期间,江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08.5亿元,比“十二五”增长了2倍,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93公里,位居大湾区第四。如今,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江门在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城市圈”的同时,大湾区面向粤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也正在江门开启。
B 形成“乘数效应”
重要平台擦亮城市“新名片”
2012年1月12日,江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江门有了自己的国家级平台。
2015年5月,江门成为全国第一批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之一,同年12月获批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小微双创综合改革试点市。小微双创平台建设成了江门一张亮眼名片。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发展需要平台、需要抓手。目前,江门正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全力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等载体建设,形成“乘数效应”,全面融入大湾区建设。
今年2月,我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印发《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该平台是我市首个省级大湾区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大广海湾经济区是重中之重的大平台,其中还包含有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银湖湾滨海新城等平台,发展空间巨大。
据了解,我市正抢抓机遇,以国家级平台标准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争取大广海湾经济区成为广东自贸区的拓展区或产业配套区。产业方面,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择优培育船舶修造、集装箱、海洋工程装备等临海先进制造业,突破发展滨海旅游业,重点抓好上下川岛国际旅游区、滨海旅游公路建设,打造珠三角最美滨海旅游休闲带。
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今年的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住省在珠海—江门布局建设大型产业园区的机遇,高起点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能承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流园区。近期我市与珠海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珠海市共同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和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江门各大园区建设正全面开花。特别是,我市于2017年起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大手笔打造五大万亩园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共建平台。目前,五大万亩园区已全部纳入广东省产业园管理,享受省产业园和产业共建的政策扶持,必将承载起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未来我市还将主动谋划、主动出击,积极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对接合作,充分挖掘整合三区四市宝贵的侨乡人文资源,全面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将其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成为江门在大湾区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C 产业集群齐发力
“工业立市”全面起势
2016年10月12日,江门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史鉴今、痛定思痛,强化“工业立市”发展战略,重振“江门制造”,打造“江门智造”“江门创造”,加快成为珠三角新的增长极。
在“工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的今天,我市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向高端加速迈进。
没有超百亿元的特大项目和高水平的科技项目作为支撑,江门的发展很难实现大突破大跨越。为此,江门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支撑,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年”行动,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的产业招商力度,落实省“外资十条”及其修订版,出台市“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十二条”、鼓励产业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的扶持措施等,每季度组织各市(区)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活动,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平台,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引进加快落地。
“十三五”期间,全市洽谈引进投资超1亿元项目823个,投资总额5031.6亿元;超10亿元项目141个,投资额3371亿元。2020年,全市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211个,投资额1247.3亿元,分别增长7.1%和4.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江门正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珠三角(江门)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其中,将重点加快建设江门人才岛,打造珠西高品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示范区。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也正加快建成,未来将弥补我市“大科学装置”的空白,助力我市打造中科院中国(江门)国际科学小镇。
今年5月18日,江门市推进“5+N”产业集群发展大会召开,重磅发布江门市培育发展“5+N”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和“1+N”相关政策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会上正式宣布实施“链长制”,并明确“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金属制品等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造纸和印刷、纺织服装、摩托车等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的发展目标和九大重点任务。
载体建设强支撑、项目引进添动力、政策保障促发展。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金属制品等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推动江门实现经济发展质级的跃升。
D 全力主攻大城建大民生
打造湾区之城和未来之城
走进启明里,可见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一旁栽种着规整的修竹,青砖、灰雕镶嵌在墙上,一片古意盎然;到了晚上,“时光巷子”亮起蓝色的水纹灯光,化身为“江门河”,巷道里流光浮转、水光潋滟,受到不少游客的喜爱。
历史街区启明里,是江门现存最早、保留最好、最具规模的侨居历史资源。去年,该街区完成品质改造,成为侨都新晋“网红”。
谋求大发展,更要做好大民生。目前我市正持之以恒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以一流的城市品质形象、一流的公共服务质量融入湾区,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融入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正以功能区为引领,推动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三区并进”,让每个功能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加快制定实施新一版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两心两带六组团”的大城格局,打造“显山、露水、望江、观海”的城市天际线。
特别是大手笔推进的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以精品意识建设好总投资1300亿元的城建项目,实现“一年新变化、两年上台阶、三年创特色”,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此外,集中全市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滨江新区、银湖湾滨海新城等城市战略功能平台,进一步集聚创新和服务要素,扩大中心城区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增强集聚、辐射、带动效应。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门携手港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固体废物再生循环利用合作等机制,共同打造美丽湾区。全市将大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坚决打赢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主城区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搬迁改造,使江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群众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大城之质,不仅在于配齐发展硬件,更在于处处关怀民生。
围绕“用最好的地段办教育”的理念。三年来,江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广雅教育城、紫茶中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江门外国语学校等超过30个重要教育设施项目落地建成,实现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城央绿廊、江海云道、儿童公园、园山湖公园、龙溪湖公园等一个个网红打卡点陆续建成;市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先后完成升级改造;市口腔医院新院、开平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等一批项目落地竣工。
老百姓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时,城市特色与空间品质也悄然重塑。
展望“十四五”,江门将强化系统性规划设计理念,突出“山、水、文、城”四大要素,实施“幸福宜居、畅行交通、强基城市、山水景城、美丽侨都、精细管治”六大计划,增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链接功能,深化“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厚植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奋力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为打造湾区之城、未来之城,江门将不断推动城市更新、塑形铸魂,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时代答卷。
文/陈敏锐
图/周华东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