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之都——江门。
1992年7月28日,我市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出让两块土地的使用权。
1988年建成的外海大桥。
百年党史,风起云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雷巨响,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南国春早,风起珠江。勇立时代潮头的江门,毅然吹响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以一次次锐意进取的变革、一项项开拓创新的举措,谱写了一页页侨乡巨变的时代新篇。
曾是“东方风来满眼春”,而今“春色满园关不住”。
由经济量小质弱向高质量发展、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由封闭落后向全方位开放,改革开放中的江门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重大跨越,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农业地区,一步步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湾区城市迈进。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重回改革开放之初的江门,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们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做好发展“必答题”,耕好改革“试验田”,用好开放“金钥匙”,必将实现更大跨越发展。
A 变革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最为薄弱、对新体制需求最为迫切的农村改革开始的,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局部到全面,从商品经济要素的引入到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决策,是改革开放后最为关键的一次宏观性的、方向性的决策,直接为此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调。对于全国如此,对于江门,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1979年10月,中共江门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工作报告中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指出当时的江门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传统口岸、经过解放后30年建设已成为广东省重要轻工业制造城市。
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江门经济迎来第一轮发展热潮。由于是各行各业的全面破冰,经济建设也因此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喜人格局。
1984年,江门被列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开放首批港澳游业务,鹤山产出全国第一张拉舍尔毛毯,江门经济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1985年,江门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水平,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4年增长30.8%;全市国营工业全年的销售收入比1984年增长28.73%;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有56种产品荣获省质量奖。
其实,改革开放之初的江门,已拥有品类多、质量好的轻工产品体系,糖纸工业比较发达,机械、化工积累了一定产业基础,电子工业开始起步。得益于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江门的糖纸、轻纺、食品、电子、机械、塑料、建材等行业快速发展。
由新会县织造一厂研制成功,被誉为“化纤布之王”的新型化纤织物“高尔夫”布,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一批传统产品也得到更新换代,一批企业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提高了“江门五邑货”的声誉。
乘着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江门地方财力、物力日渐充足,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随之加快。
1987年,五邑大学教学大楼等4项工程举行奠基典礼,这是当时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教学主楼。同年,台山体育馆等6项工程举行奠基典礼,当时设备较先进的江门市体育馆也建成投入使用,还涌现出了我国体操名宿熊恒等一批体育名人。
城市建设,一片蓬勃。仅1984年,我市1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工程就有12项。城镇住宅竣工面积852万平方米,有1.3万多户居民喜迁新居;不少圩镇乡村制定了“乡规民约”,几千年来农民随意建房的旧习惯已开始扭转。
1986年10月,江门还成为了全国首批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1988年6月13日,江门举行了外海大桥通车暨江门浮法玻璃厂等5项工程落成典礼。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座面貌全新、精神和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五邑侨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B 腾飞
掀起“学虎赶龙”现代化建设热潮
1992年,在中国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作出了“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市场经济“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为全国注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活力。从这一年开始,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致富”上,各级政府一改之前顾虑、游移的改革态度,开始将政府职能转向招商引资。
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江门迅速掀起了“学虎赶龙”的热潮,不仅企业改革迈出了新步子,而且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江门开始多渠道增加投入,使全市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也大大加快。
自1992年推行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以来,1994年江门个体户数量已达88654家,个体私营经济迎来发展高峰。1997年,全市累计组建企业集团193家,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总额的1/4。
1998年,江门利用侨乡优势,制定和实施了《关于鼓励外资、民资在市区和五邑投资的政策规定》,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努力营造“洼地效应”;成立了投资促进委员会、招商局和外来投资“马上办”办公室,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良服务。
1999年,为追赶周边富裕地区,市委、市政府提出“强镇富民,加快镇级经济发展的决定”,政策开始向镇级经济倾斜,全市乡镇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招商引资热潮。当年,新上项目1607项,到位资金31.3亿元,同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1年,被江门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制定了加快吸引外资民资的有关政策,为了配合招商引资,还成功举办了“2001中国江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
十年间,江门经济发展的步伐迈得坚实而有力,几乎每年都能实现新跨越。到2001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已从1992年的142.25亿元,增长至623.59亿元;全市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刚刚突破10亿元,增长至将近25亿元。
尤其是,江门紧紧抓住了经济全面回升和我国成为世界投资热点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并自1992年起,开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显著加快。
仅1992年,全市就新建和改建地方公路107公里,32座桥梁建成通车,江门航道开始整治,一批港口、码头、泊位、作业区、车站进行了修建扩建。这一年的建设,不仅拉开了江门城市建设的大幕,同时也奠定了江门城市建设的基础。
1994年,江门所辖县全部撤县建市,成为全国第三个全部撤县建市的地级市。同时,江门市区完成了两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更名的历史性大事,原来的郊区、城区的行政区域和管辖范围有大幅度调整,“蓬江区”“江海区”的名称第一次出现。
1998年,江门再次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市区投资1.7亿元,建设改造东湖广场、跃进路等19项市政工程。1999年,东湖音乐喷泉、胜利路改造等33项工程基本完成,新增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20个重点旅游景点项目建设开始启动。
2001年,江门还引进了利家城、新一佳、人人乐等大型商场和超市。其中,当年引进的易初莲花超市,还是江门第一家有境外背景的大型超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善,江门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C 繁荣
地区生产总值十年增长了近两倍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签署入世协定书。这为刚刚完成宏观调控的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被海内外广泛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这既是发展的机遇,又是极大的挑战。
在中国政府签署的入世协定书中,共有23个协议、492页纸,除了两个条款提到企业外,其余条款均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正如许多专家所言:“入世,与其说是对中国企业的一次挑战,不如说是中国各级政府必须应对的一次考试。”
自2001年以来,“赶考”中的江门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市政府把其所属单位和部门的10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大幅度削减,削减率达80%以上,一些权力集中的部门更成了政府“瘦身行动”的主力。
江门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江门市人民政府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为投资者提供“一网式”服务,建立了服务企业的三级平台和加强与市民“零距离”沟通的绿色通道;在政府部门全面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12345”政府服务热线覆盖所有市(区)。
江门还不断把产业扶持政策和财政专项资金,向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倾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摩托车质量检测中心、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等众多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研发与检测平台,逐渐成为辐射粤西地区的技术源和创新源……
入世后的这十年间,江门在政府效率和投资环境的评价中有着越来越抢眼的表现,被世界银行授予中国投资环境“银牌城市”,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和“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称号。
这十年间,越来越多江门企业加快了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跨越式转变;越来越多的江门企业选择“走出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这十年间,江门一步步发展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批产品的生产销售规模跃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也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城市小型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银行业的开放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2011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00多亿元增至1780亿元,增长了近两倍。
仅“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核心工业园区五年累计引进项目超千个,江门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达170亿元,江珠高速、滨江大道等建成通车,滨江新区建设全面铺开,城市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
风起云涌,自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用足用好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以更大的魄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江门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出更大贡献。
文/傅雅蓉 唐达
图/何泽洪 周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