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团队正在学习穿脱防护服,做好守护客人的每一个细节。
“感谢祖国和政府,谢谢医务人员、安保、综合管理组和酒店工作人员的辛苦照顾,这里有家的温暖,很有爱,很温馨。”日前,驻隔离酒店的荷塘卫生院心理医生张河清及团队,又一次目送一批解除隔离的侨胞离开酒店,他们如释重负、笑容满面,张河清及团队打心底为他们感到高兴。
今年以来,“外防输入”的隔离酒店成为我市抗疫的主战场之一。时光流转,住进隔离酒店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带着担忧来,怀着安心离去。而他们在酒店隔离的14天中,总有这样一群人日夜陪伴在身边,为他们做好隔离观察、跟踪管理等服务,时刻守护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目前,我市已储备集中隔离场所25家(含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场所),并对使用中的隔离场所按照“1位临床医师、1位心理医师、1位护士、1位消杀”配备医务人员,用心守护好每一位客人,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A
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 用情守护好每一位客人
今年初,27岁的张河清主动报名,成为驻扎定点隔离酒店的心理医生,坚守足迹遍布三家隔离酒店。每天早、晚她与同院的临床医生梁杰俊、护士黄小丽、消杀人员王润协24小时驻守,逐一进行一次健康状况监测(包括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观察精神状态)、根据安排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对酒店进行消杀等。
在这里,大多数都是飞了十几个小时飞机后抵达酒店的侨胞,由于隔离时间较长,在前期经常感到焦虑、烦躁,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我会观察客人的细微表情,询问他们的睡眠、食欲等情况,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从而帮到他们。”在不间断的关怀和专业的守护下,一颗颗焦虑的心,慢慢变成安心。
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是49岁的黄小丽,明年就要退休了。6月13日,当知晓隔离酒店需要人手,她第一时间请战报名。每天早晨、下午,她都穿着二级防护服,进入污染区帮客人量体温、询问健康情况并记录“一人一档”。
面对68岁有高血压病史的韩阿伯反复量血压的请求,黄小丽总是耐心服务,并通过聊天、饮食指导等解除韩阿伯的紧张情绪。每天30多摄氏度的气温,加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她全身都湿透了。“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每个客人在陌生环境也能有‘家’的安全感。”黄小丽表示。
在酒店,每天都有一个穿着防护服、背着容量20升、重达20公斤消杀桶的“大白”在爬楼梯,负重守护这里每一位人员的平安。他就是21岁的“00后”王润协,也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因为酒店只有一个电梯,为了避开交叉感染的风险,他每天提着消杀桶往返楼梯。重点区域每2小时就要消杀一次,于是他辗转于电梯、走道、门把手等,进行不少于2次大范围、5次小范围“地毯式”消杀工作。
6月29日,一批客人解除隔离,每个房间都要进行终末消杀,王润协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稍微补充点能量、休息一下又继续开工。“每天累到饭都不想吃,但看着病毒因为我的辛勤工作而无处可藏,内心就有满满的成就感。”王润协说道。
B
孩子发烧不能陪伴身边 疫情当前坚持舍小家顾大家
“今天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腹泻等症状吗?”梁杰俊正进行每天一次的查房,他详细询问每一位客人病史,摸清有无基础性疾病,对每个隔离人员做心率、血压、心肺等神经系统检查情况,重点关注疾病对象,并记录在“一人一档”。
6月19日中午,30岁的郭女士突然发烧至38.5℃,梁杰俊立即与黄小丽上门询问客人情况,得知客人因早上进食酸菜鱼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立即上报,请专家会诊,进行核酸采样等。同时,张河清迅速赶来做好心理疏导。经过专家会诊,考虑郭女士感染性腹泻,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当晚接近12点,郭女士的核酸报告显示阴性,梁杰俊第一时间就告知她。郭女士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幸好有你们在,现在我可以安心地睡觉了。”
梁杰俊紧绷的心也放松下来,刚回到房间躺下,突然接到妻子电话。原来,一岁多的儿子发烧了,哭着找爸爸。其实前一天孩子已经发烧,妻子带孩子去看了医生,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妻子本不想打扰他,但第二天孩子还是哭闹不止,只能给他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梁杰俊只能在视频里一遍遍安慰儿子,“爸爸很快就会回去了。”同时,让妻子给儿子吃退烧药。在他们的安抚下,孩子才慢慢睡着,却一直高烧不退。他也只能调闹钟,两个小时就让妻子复测儿子的体温并做物理降温。天亮时,孩子终于退烧了。
“面对儿子,其实内心是有一点愧疚的,在他需要我时,我却不能陪在他身边,但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早日摘下口罩,展露微笑,我相信儿子会理解我的。”梁杰俊说,虽然在这里24小时待命、工作繁重,但是看着一批批客人可以安全离开,内心很欣慰。同时,为能与同事们并肩作战而开心。
“责任,让我毫不犹豫地赶赴抗疫战场。”从包含梁杰俊、张河清、黄小丽、王润协的一封封请战书里,我们读懂了医务人员无所畏惧的精神;厚重防护服的里面,藏着一颗颗守护“健康江门”的初心;防护面屏背后,是抗疫必胜的坚毅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