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江门交上了成色十足的亮丽答卷:经济总量突破3200亿元大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市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污染防治攻坚战效果显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即日起,本报开设“小康圆梦·小家看小康”专栏,通过一个个家庭、乡村、企业的“小家故事”,展现我市全面小康的幸福图景。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202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总量排位实现争先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期末的2.2万元增加到3.2万多元,年均增长9.4%;全市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四年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好”最高等次……
一组组不平凡的数字,是“十三五”期间江门经济跃升、百姓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生动注脚。
回首过往,江门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数不清的暖心变化发生在侨乡大地上:钱袋子越来越鼓、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消费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乡村美 收入增
日子越过越红火
早餐有炸油条配豆浆,午餐有丰富的自选快餐,晚上经营台山特色五味鹅、黄鳝饭、啫啫煲,深夜为乡亲们提供热气腾腾的烧烤……去年国庆节前夕,台山市赤溪镇铜鼓村的吴广贤在家乡开设了当地第一家“粤菜师傅”彩虹店,这得益于他在2018年参加了免费的“粤菜师傅”培训,掌握了台山特色美食烹饪技巧。
“刚开始,我靠经营台山黄鳝饭、五味鹅等特色美食吸引顾客,如今,结合客人需求不断拓展餐饮业务,餐厅每月至少有上万元的营收。”吴广贤自豪地说。
经济发展是百姓收入增长的最大底气。2020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01亿元,比2015年增加96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9%。回望“十三五”,江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38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11万多元。随着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村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收入结构更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村居住环境也不断优化。
刚听到家乡门口前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路的消息,离家20多年的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村民徐永康激动不已,他随即做出决定:“走,回家创业去!”徐永康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20多万元,在公路拐角处开起了农家乐。“路修好了,人气旺起来,家乡的发展值得期待。”徐永康信心满满。
开平市龙胜镇联塘村是水库移民村,地理位置偏远,村民以前依靠打深水井或建山坑蓄水池临时解决饮用水问题。为此,属地政府投入96万元,用3个月时间,铺设6公里的自来水管线,于今年2月实现通自来水。
今年清明节前夕,江门过去唯一一个无法正常通信的行政村——台山市川岛镇茫洲岛上的茫洲村完成了网络升级改造,基本实现4G通讯网络全覆盖。“今后我们打算开辟线上宣传渠道,让外面的人了解茫洲岛,让小岛有人气、有活力。”经营“旅游度假区”的岛民周荣贵兴奋地说。
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网络,农村地区“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生活环境不断美化,越来越多“打卡点”出现……一幅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城市靓 更宜居
生活多姿多彩
对于蓬江市民麦建雄来说,对居住最早的记忆是“蜗居”。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他们一家5口“蜗居”在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村落平房里,十分不方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麦建雄搬离了旧房,住进108平方米的电梯洋房里。“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现在的条件可以这么好,房子有电梯,不用爬楼梯;小区绿化率高,下楼散步很舒适;小区有物业管理,干净整洁,一家人住得很舒服。”麦建雄说。
麦建雄的经历,是很多江门人经历的缩影,居住环境由“拥挤、简陋”向“宽敞、舒适”发展,城镇居民的代步工具也越来现代化。
根据《2020年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门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突破96万辆。按照每户家庭约5口人计算,全市已经实现了每个家庭拥有一辆汽车。
随着江湛铁路通车,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江门进入高铁时代,市民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住和行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百姓钱包的“丰满”。
“十三五”期间,江门城镇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71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99万元,5年增加了1.28万元。
“从清晨到傍晚,美美地待在院子里,享受生活……”这是一位网友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周末生活场景。配图里,三五好友相聚在台山望岗碉楼民宿喝茶、闲聊。近年来,我市民宿行业蓬勃发展,台山望岗碉楼民宿、玄潭原舍民宿,新会石涧民宿、石板沙时光民宿,开平碉民部落民宿,鹤山行者龙居民宿……这些民宿名声在外,成为我市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民宿业蓬勃发展,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的生活,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也能反映出江门居民的消费水平节节攀升,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美丽的城市风貌,更多姿多彩的生活……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剪影,是江门百姓生活更加殷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写照。
兜底线 共富裕
群众福祉永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人民更加富裕,让生活更加殷实。
今年,52岁的刘泉恩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他高兴地逢人就说:“没想到咱们农民也和工人一样,有养老金了。”如今,我市已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一组“十三五”的总结数据能直观感受到,江门社会保障这张“网”正在越织越密:截至2020年底,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三大险种累计参保缴费350.49万人次,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达2214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8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从2015年的1080元/月提高至2020年的1395元/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从2015年的57.7万元提高至2020年的84.7万元。
“十三五”期间全市民生支出130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三二一”工程被提出,并作为“一号书记工程”,属广东首创,推进了江门教育的发展,让广大家长有了满满的幸福感。此外,我市注重民生领域补短板、兜底线,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等四类人群补贴标准均比“十二五”期末提高50%以上。
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委会连片稻田旁,有一个“农机博物馆”,属于该村原精准扶贫对象梁信锋。从最早的手扶拖拉机,到“大块头”的东风牌拖拉机,再到高速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甚至新加入的植保无人机,梁信锋都已是一等一的驾驶好手。“如今当农民也是技术活,要懂得与时俱进,主动去和各种新技术、新农机打交道。”如今的梁信锋已经一扫贫困的阴霾,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3公顷,并全部实现集约式、规模化生产,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收入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这样还不够。成为别人需要的人,活出自己的价值,那才是我的目标。”摘掉“贫困帽”的梁信锋,成立了马冈镇丰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9户精准扶贫户种植水稻,引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
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江门把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绘就更广阔的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展望未来,江门百姓生活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