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郡码头纪念公园的雕塑还原了周总理与群众亲切交谈的情景。
圭峰山下,玉湖之畔。走进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览馆,朴素无华的三层楼,众多珍贵照片和题词,向参观者诉说着周总理在新会视察的点滴故事和动人情景。
60多年前,一位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光辉足迹深深烙印在侨乡江门的大地上。60多年来,周总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始终深深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也激励着一代代党员干部追寻伟人足迹,厚植为民情怀。
时间拨回到1958年,7月1—7日,周恩来总理风尘仆仆来到江门,轻车简从深入新会圭峰农场、五和二社、棠下周郡等地进行调研考察。这7天6夜里,他冒着酷暑,访农户、走田头、入车间、看展览,与广大基层干部、人民群众深入交流、促膝谈心,就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群众生活、侨务工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为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江门面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推出7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线路,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览馆、大泽镇同和村五和二社社委会旧址、周郡码头纪念公园位列其中。如今,越来越多党员干部走进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打卡”,探寻总理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领略伟人风采。
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阮银凤
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
1958年5月,中共新会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赴北京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并作发言,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和重视。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新会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的消息,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
为了能广泛接触群众,了解到更多真实情况,周总理在考察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要求:轻车简从。
1958年7月2日上午,周总理来到位于会城北郊的圭峰农场。当时,35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正一边参加圭峰山建设,一边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路上,周总理常常停下来问干部学员:下放劳动思想通不通?劳动辛苦不辛苦?工资收入有多少?一天吃几餐饭?临别前,周总理应大家的要求,为农场题名“新会劳动大学”,激励学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午饭后,周总理没有休息,马不停蹄来到大泽五和乡第二农业合作社(简称“五和二社”)视察。在社委会,周总理与30多名社委干部、群众亲切交谈,了解土地面积、粮食产量、收益分配、社员家庭副业等情况。周总理还前往网山察看柑桔、菠萝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情况,对“荒山变果山”的成果表示赞许:“我们要把山区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网山下来,已是下午6时多了,但周总理坚持要到青年农民育种专家周汉华的试验田里看看。在田里,周汉华汇报了水稻和高粱远缘杂交的实验成果。周总理津津有味地边听、边问、边看,称赞水稻杂交很有前途。随后,周总理又来到周汉华的家,听他讲述培育水稻良种的过程,登上阁楼察看水稻杂交良种标本,还把自己带来的一盏崭新的空气电池灯送给了周汉华。
晚上9时多,周总理启程返回会城。乡亲们哪里知道,当时周总理还没吃晚饭呢。
“我是来新会工作的,来这里学习的”
周总理在视察的7天时间里,一直住在县委书记工作兼休息室,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吃的是县委食堂炊事员煮的普通饭菜。为照顾周总理的生活,省委专门从广州带来了厨师和海味,但被周总理一一退了回去。“我是来新会工作的,来这里学习的。要像你们一样,到社里去,到街道去。不要给我什么特殊照顾,不需要特殊招待……我是你们中间的人,都是普通劳动者,要平等对待,要创造这个风气。”
7月3日,周总理乘车到江门,然后转乘电船沿着西江逆流而上,到新会棠下(今属蓬江区)周郡农业合作社视察。10时左右,电船在周郡围堤边的码头靠岸。在从码头到周郡社委会的路上,周总理边走边调研。在粮食饲料加工厂,他称赞用抽水机动力碾米、磨粉、榨油的做法;在田埂边,他肯定插秧船的省力提效;在试验田,他了解丰产试验的品种和措施。
离开丰产试验田,周总理来到周郡小学。“铃铃铃”,学校正打铃上课。周总理走进四年级的课室,找了个靠墙边的空位坐了下来。
课堂上,周总理和学生们一起,听老师林巨峰讲方志敏烈士的故事。如今,耄耋之年的林巨峰仍清晰记得当天的情景:“我跟同学们说‘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来了’!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劲地鼓掌。”
接下来的7月4日至6日,周总理继续深入调研:在新会官冲长烽社委会了解当地农业生产、造林绿化、群众生活等情况,前往在台山、开平两县视察,在新会葵艺厂欣赏传统工艺火画葵扇,在新会县废物利用展览会观看展品,在新会县粮食工作展览会听取了粮食干部办农场和粮食保管等情况汇报,在新会县委会接见老归侨代表,在新会农具机械厂观看手扶拖拉机操作。
7月7日上午,周总理来到新会人民礼堂,站着为新会2000多名干部作了一场3个多小时的重要报告。
在报告中,周总理运用了大量在新会调查研究时了解到的事实来论证他的观点,使大家听得亲切、明白。他对新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他勉励新会干部群众“不要满足,不要自满,还要前进”。
在周总理作报告期间,出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新会的群众知道周总理在礼堂作报告,纷纷聚集到礼堂门口去看。工作人员把大门关上了,被台上的总理看见。周总理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啊?”“都进来嘛!”十几扇大门又重新打开,群众挤满了礼堂的走道,静静地与干部一起听周总理作报告。
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
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新会劳动大学,如今被打造成了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览馆。展馆前,建有纪念广场,“周恩来在葵乡”纪念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铜像中的周恩来手持一把新会葵扇端坐着,神情和蔼慈祥,一代伟人的风范得到栩栩如生的再现。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展馆门前的台阶两侧、纪念广场均增添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主题文化景观。
走进展馆一楼是多媒体播放室、实物展览室、“如此圭峰写不完”展厅。其中,多媒体播放室播放的是周总理1958年7月7日在新会人民礼堂作报告的原声讲话节选。二楼图片展则分为四个展厅。其中第一、二展厅展出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亲临新会深入调查研究和视察指导工作的动人情景,形象地展示了周总理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人民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高尚品质。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展览馆迎来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累计超过500批次,逾3万人次。“大家在这里探寻周总理的足迹,重温周总理视察新会这段历史,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引导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展览馆馆长林卫红说。
60多年过去了,周汉华的儿子周锦辉一家从未离开五和二社。他们见证了祖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也亲历了五和村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促进革命老区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新发展。
2013年,新会大泽乡五和二社社委会旧址被重新改造。如今,旧址内展陈着当年周总理视察时的照片、题词和实物,成为全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阵地。去年,大泽同和公园、“周汉华试验梯田”等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完成,在网山山脚下,还种有水稻、柑桔、番茄、玉米等农作物,复原周总理视察网山时的情景。
周郡码头纪念公园在当年的码头原址上修建,不仅按照周总理当年视察情形建造了周总理与群众亲切交谈的雕塑,还修建了广场、凉亭、牌坊、栈道、栈桥等建筑,以及展示周总理视察图片的长廊,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受教育的好场所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来到60多年前爷爷视察的地方——江门,我特别激动,备感亲切。”今年4月,江门“党史邑事”微党课开讲,首堂课由周总理侄孙女周晓瑾以《革命理想高于天——周恩来是坚守信仰的楷模》为题进行讲授。讲述过程中,周晓瑾不时凝噎,“正是爷爷这份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让他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为民情怀深深影响着我”。
周郡小学周恩来总理纪念陈列室
周郡小学是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7月3日视察过的一所农村学校。该学校创办于1942年,原址在周郡谢氏祖祠和肖家祖祠,1977年由周郡乡斥资迁建校舍至现址。
为了让青少年儿童更好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周郡小学在校内建立了周恩来总理纪念陈列室和周恩来总理塑像。面积为112平方米的周恩来总理纪念陈列室,分为“周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勤劳朴素的周总理”“周总理在周郡”“周总理来到周郡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周郡”5个部分进行布展。
周恩来总理的全身塑像坐落在校内“百步台阶”之上:建于1997年10月,像高2.5米,底座长0.9米、宽0.88米,像座正面镶嵌着“周恩来总理简介”。2014年,周恩来总理纪念陈列室成为蓬江区委、区政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被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委党校教务二科科长林楷贤:
周恩来总理高尚品格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楷模,周恩来总理身上无时无刻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芒。视察江门侨乡的7天6夜,充分体现了周总理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和艰苦朴素的高尚品格,给侨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他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我们还要学习他从实际出发,模范践行党的思想路线。
深入群众,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走群众路线,首要是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何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途径是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想发现“真问题”,就一定得确保密切联系的是“真群众”,就一定要避免调查研究“被安排”。
艰苦奋斗,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周总理一生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新中国成立后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必须提倡继续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不仅仅意味着在物质层面抵制各种欲望,更意味着在精神层面保持旺盛的斗志,保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无畏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