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下田种地,在过去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我却能靠它过上小康日子,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原精准扶贫对象梁信锋说起自己的致富心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近些年来,在扶贫干部的支持下,梁信锋从最初的单造水稻种植面积0.66公顷出头迅速扩大到13.33公顷,并全部实现集约式、规模化生产,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稻”别贫困,收获小康。“尝过穷的滋味,所以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党和政府扶了我们一程,我们也要争口气,把日子越过越好,不光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曾经接受过的那些帮助。”梁信锋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且让人动容。
靠自身努力摘掉“贫困帽”
妻子患有二级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离不开照料;女儿尚且年幼,正在读小学,处处需要呵护;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里开支仅靠每月的低保金和自己务农收入维持,生活过得很拮据……数年之前的梁信锋一度走投无路。
“那时全身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作为一家之主,很想改变这种现状,却不知从何做起,苦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梁信锋至今记忆犹新。
改变,从精准扶贫开始。扶贫干部多次上门走访,“把脉”梁信锋一家致贫的“疑难杂症”,一方面鼓励梁信锋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为他落实了医疗、助学等扶贫政策,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虽然有了政策的扶持,但是戴着贫困的帽子,我总觉得不自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贫困帽’摘掉。”可梁信锋自己也明白,因为家庭的特殊性,他无法外出务工,且自己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唯一拿得出手的本领就是种地。
“实现脱贫,干回擅长的老本行未尝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得换个思路,有规模、有技术地去种植,把产量和品质提升上去,这样收入才会增加。”马冈镇官堂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张全佶介绍,官堂村拥有连片可利用的农田,非常有利于发展水稻规模种植,是帮助梁信锋自主脱贫的关键资源。
申请产业扶持资金6500元帮助购买化肥农药、找来农技推广员传授技术、安排上农技培训班、解释水稻保险理赔……在扶贫干部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梁信锋从2017年开始走上发展水稻种植的脱贫道路,当年家庭年收入便突破10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带头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梁信锋流转的稻田旁,有一个铁皮仓库。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小的“农机博物馆”。从最早的手扶式拖拉机,到“大块头”的东风牌拖拉机,再到穿梭于半空的植保无人机,各类农机一应俱全。
“这台是用来插秧的,那台是用来杀虫的,还有这台大家伙,是专门用来翻地的……”梁信锋表示,现在干农业,就像是工厂里的流水线,每个步骤、每个阶段做什么,都有机械帮把手,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比起以前轻松多了。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梁信锋对此深信不疑。“13.33公顷田地施肥除虫原本需要3天时间,如今一台植保无人机不到1天就可以完成。”
梁信锋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重要性,一有空就积极参与各类种植技术推广和农机运用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如今当农民也是门技术活,要懂得与时俱进,新技术、新农机再厉害,也要有一个懂知识、会操作的大脑。”梁信锋说。
尽管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但“倔强”的梁信锋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马冈镇政府的帮扶下,他带头成立马冈镇丰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交流、农机服务以及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服务,带动其余9户精准扶贫户发展水稻种植,共同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收入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在我看来,这些并非真正的小康。不负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成为别人所需要的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才是我梦想着的日子。”梁信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