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作为一名中国人什么是爱国吗?”昨天(7月23日)上午,在“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现场,洪女士指着华侨梁葆常当年写给儿子的信对自己的孩子说,“就是国家贫穷落后的时候,咱们不能看不起自己的国家,要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服务,做贡献。”
洪女士一边读信,一边告诉孩子们,过去因为中国发展落后,在外国谋生的华侨不仅生活艰难,还受人歧视,他们都希望中国能强大起来,爱国华侨捐钱捐物,支持国家革命、建设。这位妈妈讲得动情,孩子们也听得认真。
这是记者昨天上午在展览现场看到的一幕。“今天我休息,看到博物馆有这个展览,就专门带孩子们来参观,希望通过华侨的经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洪女士说。
“小人物”的故事让人动容
“作为世界记忆遗产,侨批的价值在于,它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家国情怀的民间记录,是华侨华人关心世界局势,支持、参与世界革命的世界关怀的民间记录,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记录。”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张国雄教授说,“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华侨写给家人的家长里短中体现出来,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和心理,更容易让大家感同身受。”
展览开幕不久,华侨梁葆常之子梁汉超现身展厅,这位白发老人把父亲和自己的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梁葆常常年在加拿大打拼,直到24岁,梁汉超才与父亲见上面。梁葆常漂泊海外的日子,来自加拿大每月一封的银信成了一家人生活里最大的盼头,家里孩子们都抢着读信。“记得父亲常说在外备受歧视,常在信中看到他表达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他说,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父亲来信,欢呼“天亮了”!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梁汉超考取大学后,决定保留学籍,花一年时间投入民主改革运动。“对于我的选择,父亲来信表示心感欣慰,同时也鼓励我应当兢兢业业,认真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他说,“父亲一生的言行和追求是我精神上的滋养,永远难忘!”
现场的观众听了,无不动容。“展览内容小中见大,从华侨和家人书信里的家长里短,我了解到什么是爱国精神。”现场观众卜小姐说,“不管在什么时代,也不管自己是有钱还是没钱,华侨都会积极支持国家、家乡建设,都会关心自己的家人,这种精神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沉浸式展览吸引观众
昨天开幕的展览共展出文物史料及民间藏家藏品130多件,历史图片、史料图片、图表近150幅,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何为侨批(银信)、递送侨批(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这六个展览部分,以展板和实物等形式讲述典藏故事、华侨文化、江门历史,全景再现华侨从走出国门、回馈家乡到报效祖国的时代记忆,系统讲述侨批中承载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创新展示“侨批中的党史”故事,集中呈现了江门侨胞身居海外、心向家国,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之魂。
“侨批中蕴含着侨胞的家国情怀,这次展览就充分展示出这种家国情怀,对侨批保护、宣传、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观看展览后表示,此次展览对侨批进行了深入挖掘,更好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也展现出中国人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过程,以及侨胞对居住国的贡献。
展览现场氛围布置也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从进入展厅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时光隧道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沧桑的年代。”现场观众林先生说。除了灯光效果等给人一种年代感,展览现场还有历史文物的展示、侨批背后故事的讲述,以及与侨批有关的文创产品:侨批主题的明信片,老样式的信纸、信封,融入侨批元素的茶饼、茶杯,江门市博物馆发布的文博护照,杜阮凉瓜、新宁火车等侨乡元素印章……
为了让观众了解传统书信,现场还设置了体验环节,观众可亲手写下一封信,投入邮筒,给自己或亲友寄去挂念。
本身就从事文创、展览工作的观众卜小姐说:“展览形式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灵感和启发。”
“展览生动地告诉我们,侨批文化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传播,我们深感亲切,会向海外华侨转达国家对我们的关心,让他们多回家看看。”美国芝加哥新会同乡会会长钟建国说。
文/严建广 凌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