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小学暑期托管班学生在上党史教育课。
景贤小学暑期托管美术班的同学们正在专心上课。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重锤落地,立即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震荡。
师生、家长苦于“鸡娃”、“内卷”久矣!近年来,校内的作业负担,校外的培训热,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业压力。“双减”新政,犹如一记重拳,宣告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返,让教育培训遭遇重创,也让家长既担忧又期待:有人说,“双减”之后,拼妈时代正式到来;有人担忧,“双减”之后,“一对一”私教或将盛行;也有人思考,中高考的指挥棒犹在,“双减”之下,该如何规划孩子的教育……
“双减”的力度之大、措施之细、立意之深,让大家看到了教育要减负的决心。对此,大部分家长表示欢迎,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地恰逢其时,有望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鸡娃”焦虑。
而“双减”之下,管窥我市教育减负“棋局”,也做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算得上是攻守兼备,张弛有度。至于后续如何,尚需看各方如何“布阵落子”,怎样攻守破局。
文/江门日报记者 娄丹 张翠玲
图/潘诗欣
家长
赞成“双减” 有期待也有担忧
“双减”政策落地,不仅对教培行业是一记重锤,而且对学校、老师、家长的影响一样不小。
近几年,“剧场效应”让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家长、学生苦不堪言。近日,记者通过“江门日报”“江门日报青苹果”等微信公众号,以及调查走访等方式,就“双减”话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900多名家长中,有超过55%的家长表示孩子有在校外补课,其中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补课率高达88%。对于孩子的教育,84%的家长感到焦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家长感到焦虑的达96%。对于“双减”新政,过半家长表示赞同支持,认为“双减”的落地恰逢其时,有望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对‘双减’政策,我举双手赞成,取消校外学科培训,‘剧场效应’消失,大家都能坐着‘看戏’,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好事。”市民杨女士是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她的孩子班里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在补课,不补的话就担心孩子会落后。“孩子的补课费每年3万元左右。”杨女士说。
“最好大家都不补习,全心全意把学校的功课做好。”在一家培训机构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周女士的话引起了不少家长共鸣。“我们也不想补习,不仅家长经济负担大,而且每天接送都很累,但是看着别的孩子都在补习,让自家娃天天在家玩肯定是不行啊。”家长宋女士说。
与众多焦虑的家长相比,学生阿涵的妈妈算是相对轻松的,因为儿子比较自觉,在学习上一直很省心,并且一直奉行“家长不能单纯地把孩子扔给教育机构”。但是小升初前夕,她也给儿子报了补习班。“在这个焦虑的大环境中,还是不能免俗。”她说。对“双减”政策的出台,她表示“绝对支持和赞同”。“没有了校外培训,希望大家都能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她说,虽然只是美好的愿望,但总归是有期待。
与不少“举双手赞同”的家长相比,陈先生对“双减”政策则有更多担忧。陈先生的儿子就读的学校教学质量差强人意,而他儿子又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仅是校内知识根本“吃不饱”。“如果取消了校外培训,我们怎么办?”陈先生说,校外补课停止后,他或许会选择给孩子找“一对一”的辅导老师,不过这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
杨女士认为,校外培训的泛滥,一方面是因为民办学校的“掐尖”招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学和评价的单一化。“‘双减’政策若想真正见成效,一方面要在短期内强力落实校外培训治理和校内学习内容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均衡学校之间的差距,建立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杨女士说。
不少家长也表示,对校外培训的重拳整治只是“治标”,想真正起到作用,还需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学习回归校园,让孩子在校内学足、学好。
教育部门
“官方托管” 尝试为减负“破局”
“双减”是好事,但落实“双减”则需要稳定推进、久久为功。
在“双减”落实过程中,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作业布置的“失范”行为治理属于“治标”之举,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学习回归校园,让孩子在校内学足、学好才是“治本”之策。
如何实现提升校内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学习回归校园?对此,“双减”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管理水平。紧随其后的,是广东省的“双减”落地,省教育厅要求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早、午餐,午休及下午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两个学时。而家长期待的“官方托管”,其实我市此前早有探索。
早前,为解决“四点半难题”,我市部分学校开展了“430课堂”。去年6月,蓬江区启动了校内课后素质提升课程。根据《江门市蓬江区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显示,蓬江区公办初中、小学启动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内容包括早餐、午餐及午休、下午课后托管,其中下午4:30—6:00的课后托管含基础托管服务和素质提升课程。今年暑假,江海区6所学校也作为小学生暑期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学校,开启暑期校内托管工作。
“去年我校开展课后服务管理,家长、学生的评价都不错。”江门市紫茶小学教师谭慧芳表示,素质班类型的课后管理,由机构聘请的教练带班,晚托类型的课后管理由学校安排人员带班,日常学校也会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巡堂检查、定期反馈,把好质量关。
但同时,作为家长也有忧虑。“如何让老师们既能安心地接到自己的孩子放学,又能专心地做好课后托管工作,成为一个避不开的问题。”蓬江区一名小学资深校长这样说。
站在学校角度,有教师也提出了开展课后服务管理需要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部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余下不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留在教室自习,教师必须两边兼顾,由于人员不足会难以兼顾;如果课后服务全面铺开,场地、功能室又不够。”蓬江区中学资深教师蔡老师这样说。蓬江区一位六年级班主任谢老师则发现,6点才放学,很多学生反映肚子饿得厉害,空着肚子听课,也会对教学效果有不良影响。
“课后托管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些因上班而不能按时接孩子的家长的困难,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课后托管的意愿不高,出现拼班教学,这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辅导效果。”蓬江区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卢老师认为,课后托管服务是把“双刃剑”,要用好需要花些功夫。
学校
“埋兵布阵” 让学生“吃得健康”
实际上,要求减负的声音,一直以来都不绝于耳。而此次“双减”的发布,让不少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国家要减负的决心。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基层老师,对于‘双减’肯定是支持的。我认为,要真正起到效果,就要把课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推出‘家庭、学校、社会’的组合拳,多管齐下,才能提高育人效果。”谭慧芳这样说。同时,老师们也表示,减负虽好,但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谨慎布局”,逐步推行,而“双减”就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
在“双减”的政策思路上,首先是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对此,卢老师表示,要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在学校“吃饭”,至于吃不吃得饱,要看教师的“桶”有多少“饭”。“老师要让学生培养科学、迅捷、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把学习难点、重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起来更有方向、目标。在学校,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积分奖励、帮扶列队等形式,让孩子更有学习劲头,良性竞争。”蓬江区二年级教师黄老师这样说。
在强化校内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服务水平、范围上,学校是怎样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吃饱”?蔡老师认为,可以从三点出发,如构建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充分的思维训练、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发展差异,分层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鼓励布置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避免大量的同质化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等。
江海区一名资深中学校长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前的学校像车站餐厅,每个学生就是乘客,我们负责将他们‘喂饱’,将他们送上前往高中的列车。现在的学校更像营养师,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吃得健康’。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定位所发生的改变。”该名校长说,他认为,“双减”的发布,让不少教育人开始思考是否在学生“吃饱”上做了太多文章,从而忽视了要如何让学生“吃好”。“所以,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内涵、打造特色,才能让学生在校内得到充足的‘营养’。”该名校长如是说。
专家
打组合拳 促“双减”落地开花
“双减”是一剂猛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表示,我们不能只是就“双减”说“双减”,而要跳出“双减”、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双减”。“当下来看,对某些行业可能弊大于利,但站在长远角度,绝对是利大于弊。”宋旭民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教育由多元性转变为单一性,校外培训野蛮生长,教育“内卷”“鸡娃”现象严重,学生、家长深受其苦。在这种情况下,“双减”无疑是一剂猛药。但“双减”也是系统工程,需要打出组合拳。其实家长焦虑的根源在于升学的压力和教育的分层,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尚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只有把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打通,让职业教育也能从本科、研究生一路研读下去,毕业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家长的观念才能慢慢转变,教育才能有更多选择,“双减”才能真正实现。
此外,宋旭民认为,在中高考指挥棒还在的情况下,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不能一刀切,地方政府应引导学科类培训向素质教育转型,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家长也要跟上脚步,不仅仅盯着孩子的学习,也要引导孩子做家务、修玩具、锻炼身体,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只有家长、学校、政府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双减”落地开花,取得实效。
□记者手记
“双减”之下, 该如何规划孩子的教育?
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焦虑的家长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导致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教育焦虑持续放大,家长、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双减”政策的重锤落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无疑是一束光,让人在多年“减负”的迂回曲折里看到了希望。
这束光比之前所有的“减负”之光都更清晰、更强烈,因为它在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治标”的同时,还强调“治本”: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学习回归校园,让孩子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供给,使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
这是家长们心之所盼,但家长们也心有所忧。家长之所以焦虑,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野蛮生长,根子其实是在高考指挥棒与升学的导向性,以及由此延伸出对学校、教师、学生评价考核的单一性和指向性。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高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仍然任重道远。
那么,“双减”之下,我们该如何规划孩子的教育?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双减”是系统工程,政策出台只是一个起点,更多更重要的应该是“后半篇文章”,家长意识要转变,积极配合并参与,“双减”才能落地开花;其次,要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在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律能力等的培养上要下更多功夫。
家长的焦虑是人性本然,会永远伴随着我们,它催促我们去找寻正确的方法,不断适应和调整,帮助孩子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