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公安打掉一“杀猪盘”团伙,缴获的赃物中,有大量境外电话卡。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只需要手机、银行卡和电话号码资料,骗子们就可以展开一场电信网络诈骗。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工不断细化,租售电话卡和银行卡、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制作手机木马程序、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了专业、成熟的灰黑产业群。完善行业治理,从源头抓起,管好电话卡、银行卡,就相当于扼住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咽喉”。
近期,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聚焦防范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组织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围绕强化源头治理,筑牢“防火墙”,大家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行业乱象突出
打击电诈困难重重
据市公安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市电诈警情同比下降11.36%,高发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但仍然处于“高位运行”,若稍有放松就有反弹风险。“造成如今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一部分原因,是此前电话卡、银行卡租借、售卖行为突出,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所致。”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陈靖认为,大量“实名不实人”的银行卡、电话卡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诈骗,给公安机关的调查打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对此,陈靖提出,面对日益细化、产业化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采取全链条打击策略,才能从根源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日益高发的势头。从去年开始,我市公安机关牵头开展“断卡”行动,打击、治理电话卡、银行卡这“两卡”。2020年9月开展“断卡”行动至今,全市破获涉嫌买、卖、租、借“两卡”案件480起,打掉团伙66个。
除了聚焦“两卡”乱象,市政协委员、广东广能律师事务所主任黎繁松还发现,App信息采集泛滥现象也是潜在隐患之一。犯罪分子利用人脸信息、家庭成员、家庭地址等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其源头可能都来自个人信息泄露。如冒充公检法人员骗局,骗子把当事人的照片、身份证等信息都拿到了,很容易就增加了“可信度”,混淆事主的判断,对其实施“精准诈骗”。
“App、小程序、公众号已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往往需要授权一些手机权限。比如用手机点餐要先关注公众号、账户授权才能用;下载一个资讯类的软件,它居然要收集我的手机通讯录,不然不给用。这些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黎繁松说。
其实,委员们发现的这些问题也是当下网络电信诈骗治理的难点所在。此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在行业治理方面下功夫。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从去年开始,市委网信办对房地产经纪机构、民办教育机构等重要行业、领域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进行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另外还全面监测涉我市网络舆情,及时发现转办“刷单扫码”“办理贷款”“投资理财”等涉电诈类舆情。
“两卡”乱象治理方面,各银行机构、通信运营商着手开展存量卡排查工作。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现存“睡眠卡”“静默卡”进行清理,并在开户环节对新入网电话卡进行把关。同时,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在省内率先开展同一存款人多行多户排查清理。
“我们日常应该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上网时不要点击那些不明链接和App,非必要情况下,不要填写个人信息。群众可以留意近期公安部发布的一些可疑App,提高辨别能力。”陈靖说。
提高犯罪成本
不断增强法律威慑力
在调研中,委员们还就电信网络诈骗及其相关的违法犯罪成本进行讨论。委员们前期收集资料时了解到,有一种观点认为,犯罪成本低、收益高是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顶风作案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
对这个观点,市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副总经理蓝天果认为,任何人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和法律责任。蓝天果以租借、买卖电话卡为例:“租借、买卖电话卡的人,其生活必将受到影响。根据相关规定,运营商会对不良信用通信用户名下的所有通信业务一律先行全部关停,被关停后未经公安机关许可不得恢复,同时5年内不得为其办理手机卡入网业务。经省或地级以上市公安机关批准,不良信用通信用户可申请复通,但只允许保留一个非涉案手机或固定电话号码。”
市政协委员、江门银保监分局副局长何欲晓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公安机关认定的银行失信用户,要求金融机构5年内办理业务都要去银行办理,并不能开新账户,还会被曝光。这样一来,消费只能用现金,个人征信也有相关记录,买房贷款、出行等都会受到影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强化行业治理同时,司法支撑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注重发掘乱象背后的根源性问题,针对行业“潜规则”、行业管理漏洞等问题,依法发挥行政公益诉讼职能。7月27日,江门市人民检察院支持省消委会提起的全省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获法院判决支持,被告承担损害赔偿、删除非法持有的个人信息资料等公益损害民事侵权责任、公开赔礼道歉。该案判决大快人心。
在黎繁松看来,未来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成本只会越来越高。目前,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相关的罪名有诈骗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传统罪名,还可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等。从事灰黑产业违法行为者,还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多个罪名。“近年来,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的适用法律问题,‘两高一部’先后发布了2份《意见》,提高了犯罪成本,增强法律对电信犯罪行为惩戒的威慑力。”黎繁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