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邑侨乡大地,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孕育出34位院士,涉及人文社科、物理动力、生物化学、医药卫生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江门之所以人才辈出,也得益于这里优秀的学风。不仅如此,这些五邑籍院士身上爱国为民、严谨治学的精神特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即日起,本报推出“中国侨都 院士之乡”系列专题,敬请垂注。
院士路,坐落在江门最为繁华而充满活力的街区,不仅有热闹的人群和穿行的车辆,更是全国第一条以科学家代表、中国两院院士为主题的城市道路。数十位五邑籍院士的雕像,为路过的人们诉说着江门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江门面向全国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书香江门、人文江门最好的注脚。
江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孕育了34位院士,院士数量广东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包括陈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等著名在内,江门籍院士群涉及社科、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1949年以前当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
宗师巨匠灿若群星,院士之乡钟灵毓秀。一直以来,五邑地区的人们都有着一种“敢闯”的精神,“走出去”成了一代代五邑人才的人生座右铭。在激荡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生根发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光发热,成为近代以来助力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文/陈敏锐 图/受访者提供 制图/方艺
110多年前,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在国外成功试飞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有人驾驶飞机“冯如一号”,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第一页。而多年后,他的同村、同族后辈——中国工程院院士、恩平莲塘村人冯培德,也走上了航空报国的道路。
冯培德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航空惯性导航系统国家专项的研制工作,填补了国家空白。其主持研发的惯导系统,已装备众多机种。惯导系统是不需要任何外界导航点、导航站、导航卫星,完全自主导航的系统,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安全自主性。因此,在军事领域,惯导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他还在捷联式惯导、组合导航、激光陀螺、微机电系统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而就在其故乡几十公里之外的新会,也孕育了梁思礼与李椿萱,他们更是怀着“敢上九天揽月”的航天梦,踏上“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
“东风速递,使命必达。”这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背后,是梁思礼对导弹发射坚持不懈的追求。从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的梁思礼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助力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梁思礼是中国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作为航天部总工程师,他大力倡导、规划和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的应用,是航天CAD/CAM技术带头人和奠基者。他重视人才,积极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等的技术把关工作,近十余年来,积极参加和推动航天技术交流、科普教育活动,认真思考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抗战烈士之子李椿萱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专家,冲破层层阻碍回国后参与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概念研究,并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气动力、热特性,飞行器、推进系统一体化气体热动力,以及飞行器动态特性等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成果,帮助中国航天的触角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让一代代航天人为祖国托起无数星辰!
几百年来,通过化学,人们认识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今天,还有更多的化学家,更多的五邑籍学者,为了更广袤的未知,为了让世界更好,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著名有机化学家黄乃正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早年着力于红霉素全合成研究,后来合成了一类环蕃化合物,其中四个苯环处于正交,是经典意义上的共轭而分子轨道并不共轭的化合物,在此之前这曾被著名的有机化学教科书列为难以得到、尚未合成的化合物之一。
光谱化学家黄本立创立了可测定微量难激发易挥发元素;建立了国内第一套AAS装置和钽舟无焰AAS装置,是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结构化学家麦松威在水含包合物的研究中,发现首例具有开口多面体空笼结构;开辟了新型尿素/阴离子包合物的发展方向;提出阴离子最高配位数的概念等,其学术成果被广泛采用。化学工程学家余国琮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和分批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及相应技术,指导了石化及化工工业中的大量蒸馏塔改造。有机化学家陈新滋首次揭示并证明了“主要手段产物来自微量的催化中间体”这一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微观自然现象。
而在材料领域,五邑籍院士也建树颇丰。2001年,当年仅38岁的任咏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全国瞩目。这位年纪轻轻的无机化学家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家郭景坤在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纤维补强陶瓷基合材料、纳米陶瓷、多相材料研究等领域有重要贡献。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家姜中宏先后研制成功三代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
在开平金鸡镇一处地下700多米的地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利用江门中微子实验,使用反应堆中微子技术手段研究中微子振荡和超新星中微子,以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为目标,推动解决国际中微子研究中下一个热点和重大问题。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像江门中微子实验这样一项项勇闯创新“无人区”的重大工程,离不开五邑籍院士们在物理领域不断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付出。
祖籍台山的“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是我国著名微波理论学家,对我国电磁学、微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主要成就涉及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镜像理论等诸多领域。同行评价,林为干在我国电磁场和微波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贡献无人替代。
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张佑启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推动了有限元法在温度、渗流、电场等领域的应用。由于诸多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创性工作,他被学术界公认为有限元法的先驱者之一。
朱经武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发现93K(-180℃)新超导材料,第一次超过液氮温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和应用的新纪元。蔡睿贤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中国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祖籍台山的物理学家邝宇平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作了大量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证实。其在重夸克偶素等方面的创新工作引起国际反响,成果被大量引用,并使他在国际重夸克偶素物理界占有一席之地。
而余艾冰,则是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多个研究领域的权威,更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化学过程工程专家之一,颗粒研究的“领航者”。
“生命是什么?”或许,是萤火虫摇曳的光影,是双螺旋精巧的构型,是古生菌漂游在火山深海;又或许,是这束光打在你的视网膜,把文字的信息传入大脑。有人说,一切知识都来自人类的好奇,而最让人类好奇的莫过于生命的奥秘。而在这一征程之中,12位五邑籍院士孜孜不倦探索自然的规律、揭示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进行了不懈奋斗。
陈焕镛是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成就了中国植物学史上的多个第一:建了第一个自己的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编了第一本自己的植物志,建了第一个自己的植物园,并且首次在国际学会上被选为执委或副主席,奠定了我国植物学在国际上的声望与地位。
细胞生物学家薛社普主要从事胚胎、生殖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致力于破译人体“大脑”的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主攻方向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同时还重点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这类的疑难病症,通过基因研究,她和团队成功找到了人体免疫系统与神经类突变的关系。“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总结提出作物生态育种决策,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促进中国籼稻矮秆化,居国际领先地位。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学家黄翠芬研制成功四联创伤类毒素、高效甲、乙型肉毒类毒素和“354装置”。
而在医学领域,外科学专家黄志强在国际上首先系统论述了中国常见疑难病症肝胆管结石病,拓展了肝胆科学领域。陈灏珠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史轶蘩是中国现代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应用神经内分泌药物治疗下丘脑—垂体疾病的开拓者。汤钊猷是肿瘤外科学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家甄永苏长期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是中国早期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眼科学专家李绍珍率先开展二期植入术、创用激光断线和综合控制法防治手术角膜散光。临床肿瘤学家宋尔卫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国内早期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并发现保乳术保留的肿瘤微环境组织对后续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有两座铜像一东一西,一座是孔子,一座是老校长陈垣。他们在教育史书上一古一今,彼此守望,给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陈垣,这位被毛主席誉为“国宝”的大师,从江门走出的世界级学者,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语、日语,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
而除陈垣外,主持和参加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遗址、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遗址,安阳殷墟和侯家庄商王陵区、后冈遗址等考古、积极推动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的考古学家梁思永,更是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对年代关系,对中国史前考古学有重要的贡献。
而在建筑与地质矿物领域,梁思成是建筑学家,同时还是美术家,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陈国达是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进而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创立了地洼学说;他还是个诗人。
叶大年是矿物学家,主要从事矿物学、晶体化学和矿物材料方面的研究。他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同时,叶大年还是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作为资深院士和人文地理学术权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规律判断更多的是一种事实性的探索,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含有价值观的启蒙。这一位位学者,他们不断致力挖掘历史人文价值,推动我国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一座座“文化丰碑”,激励、引领社会成员涵养出学如不及、风骨凛然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