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广东公司车间。梁佳欣 摄
与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握手相邻,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经过10余年发展,已成为省内配套企业最多、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在这里,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广东公司”)每年新造和检修的动车组、城轨、地铁源源不断地开往国内各大城市,为发展添“运力”。
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常被称为“国之重器”,是决定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在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前不久出台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作为产业“核心城市”之一,江门的发展基础、环境如何?“链长制”能否成为锻造“国之重器”的“助燃剂”?
A “存量”的出路
2001年的某天,新会劳动大学附近的一处小厂房里,18名员工正挥汗如雨。当年,这家公司总共卖出20台数控机床,尽管年产值达到400万元,却依旧入不敷出,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翌年,42岁的田少华毅然斥资买下这间厂房,创立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杰公司”),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
20年后的今天,科杰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高速数控雕铣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近千名专业人才,参与起草相关国家标准,产品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3C产品加工等领域,是该行业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这家本土企业的成长之路,映射出的是江门制造业转型升级、求新求变、迈向高端的坚定步伐。
作为我省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行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具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条件。但也正因为过去的“辉煌”,导致江门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动能不足,在高端装备领域布局较晚,没有形成抱团发展的氛围和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同时,也暴露出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短板。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近年来,江门市全面贯彻落实省珠西战略部署,积极打造主导产业突出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通过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培育和引进了科杰公司、中车广东、动力博石、凯特精密机械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以及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企业,基本形成以蓬江区、新会区为主体,辐射江海区、开平市和鹤山市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74.19亿元,同比增长30.4%。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志坚认为,《规划》将江门列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城市”,主要在于制造业多年发展打下的扎实基础。
高端装备是精密复杂的机械设备,生产时往往要用到成百上千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在我市相对完备的产业供应链条下,采购会较为方便。另一方面,我市制造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很大的技改投入空间,智能设备的应用需求前景广阔。
材料有供应、产品有市场,落子江门成为理所当然。
接下来如何发展?此次《规划》给到江门的方向是:加快推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智能化发展,打造高端数控精密加工装备产业基地。依托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城际和城市轨道车辆的制造、保养以及大中修业务。
B “增量”的黏性
去年11月,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运营,将一路之隔、此前一直低调发展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再度拉回公众视野。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我国另一件实现“弯道超车”、技术世界领先的“国之重器”——轨道交通装备。该产业于11年前在江门布局,其发展路径正是以龙头企业和园区吸引产业集聚,从而形成集群发展优势。
2010年,中车广东公司落户园区之时,业界就将这里视为我省轨道交通产业加速发展的新起点,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一栋栋大型厂房在园区拔地而起,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这里已先后吸引广东国通克诺尔、广东南奥、鼎汉技术、江门广润等12家配套企业落户,成为省内配套企业最多、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去年在疫情考验下,中车广东公司如期完成全年产值30亿元的生产目标,我市轨道交通产业链也在其带动下实现产值约47亿元。
与数控设备谋求突破核心技术、冲击高端有所不同,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已经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形成了成熟、兼容、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技术体系。因此,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侧重于如何依托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引进和培育更多优质企业补强产业链条,从而扩大配套范围,提升业务能力共谋发展。
作为中车广东公司配套企业之一,江门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于2016年在园区投产后业务量逐年攀升。该公司是广州鼎汉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在江门的生产基地,主营轨道车辆空调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大修等业务,具备年生产12000台/套空调机组的能力。“短短十年,园区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非常难得,作为配套企业,我们受益良多。但同时,我们与国内成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相比仍有差距。”广州鼎汉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总裁程灿说。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株洲、青岛、长春、唐山、大连、南京—常州、成都、北京等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至少拥有一家知名主机企业。其中,株洲产业集群的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青岛产业集群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与这些“巨头”相比,江门的轨道交通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时间似乎已迫在眉睫。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我省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000公里,粤港澳大湾区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接近1200公里,未来还将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放在江门面前的,是一块巨大的增量“蛋糕”。
作为省内唯一具备车辆新造、检修及运维完整功能的产业基地,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需按照省的战略部署,不断引进技术先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零部件大中型配套企业,形成资源要素集聚效应和完整产业链条,向着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建成“国际先进、世界一流”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的目标加速前进。
C “能量”的密码
话分两头,推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智能化发展,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研发。
近年来,我们时常会听到国内部分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发达国家“卡脖子”的消息,其实,这一现象在数控设备领域也十分突出。
数控设备被称为“工作母机”,在于它是整个制造业的基础。因产业起步晚、缺乏核心技术积累,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部件技术长期控制在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我国数控设备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涌现出如沈阳机床、秦川机床等体量巨大、规模位于世界前列的龙头企业,但仍有许多中小企业被“锁死”在低端机床领域。目前,高档数控系统国产化率只有5%左右,大部分机床的高档数控系统仍依赖于国外进口。
好在,一批数控机床企业已凭借自主创新“站起来”了,科杰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成立之初,该公司便立志要做“中国人用得起的数控机床”,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究,公司技术团队已掌握数控系统、机床结构及核心功能部件的开发和量产化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佳铁数控系统累计销量超过6万台套,面向手机及平板电脑盖板玻璃的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设备、面向μ级高精密加工的数控高速机、环保高速数控雕铣石墨机等产品更是打破国外垄断,起到了国产替代进口的战略性作用。
“我们的目标是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逐步将产品质量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科杰公司行政部副总经理田嘉明表示,近年来公司以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努力在产业“细分赛道”上实现技术的“弯道超车”,如针对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外壳加工研发专用设备,发布自主研发的高端、开放式数控系统,配合客户需求进行深度定制等。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企业营收持续增长。
对于《规划》提出在江门打造高端数控精密加工装备产业基地的构想,田嘉明满怀憧憬:“产业集聚将大大节省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间、物流成本,促进行业交流,对于形成集聚优势、推动行业发展大有好处。”她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科杰公司将充分发挥企业带头作用,用好技术、资源等优势,全力支持产业基地建设,为江门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贡献力量。
D “力量”的把控
《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300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当前,我市正通过实施“链长制”全面梳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各环节的要素资源,激活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化学反应”,为锻造“国之重器”注入能量。
“‘链长制’是很好的桥梁。我近期参加过几次‘链主’会议,发现江门有许多我们的上游行业,未来会更多地和本地供应商寻求合作。”程灿表示。
刘志坚认为,“链长制”为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供了机制和平台,同时也给担任“链长”的市领导在专业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有高度责任心的同时做到科学决策,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助力产业发展,避免出现“外行指挥内行”。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快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链细分冠军企业,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对接配套行业龙头企业,走上“以小补大”“以专配套”和“专精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按照“强链、补链、建链”的思路开展精准招商,大力推动制造业新一轮智能化改造,支持高端装备企业上中下游联合各自优势,着重推动某一领域的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策划/刘运华 曹乃付 记者/梁佳欣 通讯员/朱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