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现场,政协委员、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畅谈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之道。
□文/皇智尧 凌雪敏 图/郭永乐
辛苦工作数月赚到的生活费,在短短5个小时之内,一通电话全都没了,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你的周围!这个电话里的“恶魔”,就是电信网络诈骗,在低成本、手法简单、极易传播等众多“便利”条件下,如病毒一般,侵蚀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据此前市政协开展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我市近80%的市民曾接到过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近30%的市民有过受骗经历。经过深入调研、部门协商座谈、专家研讨等前期筹备,市政协“委员议事厅”第二期节目今日播出,政协委员、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以“一起反电诈 守护幸福家”为主题开展协商议政,畅谈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之道。
要整体布局遏制高发势头
如今,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威胁群众财产安全的主要犯罪之一,打击治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刻不容缓。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议的就是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因此,市政协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列为“委员议事厅”今年第二期的协商议题。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其衍生的租售、买卖电话卡、银行卡及泄露公民信息等灰黑产业触角延伸至各行各业,由公安机关“单打独斗”难以遏制电诈高发势头。市政协委员们立足全局,从整体布局上提出建议。节目现场,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陈靖提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平安江门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应当形成党政主导、行业主责、公安主打、全民参与的反诈格局。
除明确各部门职责外,市政协委员、广东广能律师事务所主任黎繁松还看到了司法支撑的必要性。他表示,要强化法律支撑,从而提高犯罪成本,增强法律对电诈行为的威慑力。此外,要加快推动依法对租售“两卡”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判决,促进“联合惩戒”及“以案促治”落地见效。
提高打击效率尤为重要
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有时往往因为分秒之差,涉诈卡内的资金就已被转移至境外,提高打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应当建立一支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专业队伍,培养一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专家型人才……”“确认客户的手机是否实名登记、过去一段时间是否正常使用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排查可疑的银行卡开户相关业务……”节目现场,委员们聚焦行业治理,直面难题,逐个“出招”,献上了一场“思维盛宴”。
遏制住“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银行卡,就相当于握住了电诈犯罪分子的“咽喉”。“公安、银行之间需要建立一套机制,成立一个警银联动的反诈工作平台,顺畅移送涉诈卡线索、出具银行卡冻结通知书等环节,加快涉诈卡冻结的速度。”黎繁松认为,“兵贵神速”对于提高打击效率至关重要,而加强部门间联动,就应从机制上入手。
“目前,地方网络安全部门缺乏专业人才,没有行政执法权限,对网络违法行为能采取的惩戒措施有限。”除了建立完善良好的机制,市政协委员、江门银保监分局副局长何欲晓也提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执法权限拓宽对于打击电诈同样重要。“一方面需要完善网络安全部门的机构体系建设,补强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该赋予网络安全部门行政执法权,监督、执法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对电诈进行打击。”
群众要变被动为主动
大家谈起电信网络诈骗,不少人的关注点放在案件本身。事实并非如此,记者了解到,在本期“委员议事厅”节目筹备期间,委员们深入基层调研,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心声和感受,发现基层派出所和社区工作人员都遇到了市民防范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也为该议题的议论开拓了思路:如何发挥现有的社会治理综合平台作用,联动各职能部门做好宣传防范,动员群众参与其中?
调研成果在节目中得到了呈现,有委员就提到,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也是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环。陈靖认为,市民不单是宣传和保护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群众在单位、在家里多宣传,积极参与,主动防范,才能更加有效地铲除这一社会毒瘤。”
调研组发现的一些群众参与电诈防范宣传的好例子被搬上了节目银屏,如志愿者宣传队进社区、群众宣讲员带防诈知识进厂企等可复制的好方法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点头认可。“群众从以前的反诈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转变成宣传员的角色,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反诈宣传工作见成效的体现。”市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副总经理蓝天果说。
做好受害人心理辅导
电信网络诈骗,离不开强硬有效的打击治理和全民参与防范,不过长期以来,如何做好反诈“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节目中,聚焦如何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问题,委员们各抒己见,让议事更有“温度”。
“经历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一般会陷入自责之中,甚至外界有责骂、嘲笑的声音。自我和他人施加的压力很容易诱发后续的心理问题,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何欲晓认为,受害人经历重创后的心理辅导十分有必要,这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应该介入,帮助、引导受害人调适心理。“这也是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对此观点,市政协委员、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总干事凌波仙子深表认同。“去年,我市一名市民遭受冒充公检法诈骗,被骗走11笔贷款,涉案金额27万元。当时受害人的孩子还很小,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她陷入了无限自责之中。幸好她得到专业心理服务,让她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鼓励,很快就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凌波仙子表示,通过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和关怀,帮助群众树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态,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让诈骗行为“无处潜入”,是打通反诈“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我市心理健康服务已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由社工机构通过服务对象筛查、上门走访、社区活动等方式,及时发现群众的心理问题,从而使社会心理服务落地落实。“相信未来在各部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会不断提升,从而筑牢防范诈骗的社会心理防线。”凌波仙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