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瑞
五邑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方芳
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宋玥
会城城郊小学李群英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是人民教师,还是在文艺创作方面造诣颇高的艺术工作者。他们不遗余力地推进艺术教育进校园,为老师和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他们把江门侨乡元素与文艺创作无缝融合,把侨乡文化打造得更有魅力;他们以一腔热血助力江门“十四五”文艺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教师节当天,我们拜访了我市4位优秀的教师艺术工作者,看他们如何为学生的生命染上灵动的艺术底色,为他们沉静的心灵奏响壮丽的交响乐。
文/图 吕中言 陈慕欢 潘诗欣
张瑞,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声乐教师,江门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从教21年来,她勇敢拼搏,不断加强个人专业修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积极发挥特长,服务社会,繁荣侨乡文化事业,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瑞:
以美育人,繁荣侨乡文化事业
在学生们的眼里,课上,她是严厉的声乐教师;课下,她是平易近人的“瑞姐”。她就是“南粤优秀教师”、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声乐教师张瑞。
今年是张瑞成为教师的第21年。多年来,她不断加强个人专业修养,在专业道路上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将素质与技能教学、美育与德育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内容融会贯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瑞积极参与策划,带领学生参演艺术党课《党的女儿》,通过“艺术+党课”舞台,实践学习活动,让参演学生体悟党的初心使命,在艺术感染力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感受信仰的力量。
“歌唱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需要很有耐心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进入到人物的形象,进入到歌曲的境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张瑞说,立德树人是老师的根本任务,作为声乐教师,她不仅想将歌唱的技术技巧传授给学生,还希望将美好的声音、正面的能量传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有所长,感受真善美。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声乐教研室主任,张瑞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致力于科研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参与或主持省、市、校级课题研究和写作。在教学之余,她还充分发挥特长,服务社会。疫情期间,她参与录制《送你一朵玫瑰花》《胜利的那一天》等抗疫MV在“学习强国”App、人民网、央视频等平台播出,传递共同战疫的力量;策划《人间四月天》线上直播音乐会,在线观众达到2.2万人;参与《音乐的记忆》抗疫作品演唱会,获得广泛关注。
艺术源于生活。下一步,张瑞计划联合多方力量,整理侨乡英雄人物、名人名传等素材,结合当前高校特点制作一部音乐剧。“作为一个音乐老师、一个文艺家,我希望能立足侨乡素材,用歌声和舞台让大家了解侨乡美,繁荣侨乡文化,同时,为高校美育作出贡献。”张瑞说。
五邑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方芳:
积极推广和创作侨乡文化艺术作品
方芳,从教26年,五邑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音乐教师,江海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中音乐高级教师。江海区名教师,中国合唱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学校美育专家。现担任江门市合唱协会副会长、江海区音乐家协会副会长。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昨日上午,在五邑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音乐教室里,面带微笑的方芳在钢琴前倾情弹奏,身旁的学生们闭上双眼,用心感受钢琴旋律,随后放声高唱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方芳长达26年的音乐教育生涯里,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不知不觉,从教26年了,每当想起一批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我的培养学有所成,在音乐教育等各个行业实现人生价值,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方芳颇有感慨地说。
近年来,方芳在校内和校外教育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两年来,她所教授的学生在高考音乐术科统考中成绩均过本科线;她多次带领校内合唱团在市、区级合唱比赛中勇夺金奖;校外教育方面,她带领江门市合唱协会合唱团多次勇夺省、市乃至国外合唱比赛金奖。她让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看到了江门音乐人的精神风貌和实力。
作为一名“新江门人”,方芳还非常注重把体现侨乡文化的艺术作品向外推广。“这些年,我在选择合唱比赛歌曲时,都会把体现侨乡文化的歌曲作为第一选项。我和我的学生以及队友们已经把侨乡文化歌曲传唱至北京、上海、宁波等中国城市以及曼谷、米兰等国际城市。”方芳介绍说。
方芳还积极参与到侨乡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年她参与创作,歌颂鹤山籍咏春大师梁赞的歌曲《咏春赞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获得了江门以及广东省内多位艺术名家点赞,目前该歌曲已成为她音乐课堂上的“常客”,在学生群中广泛传唱。
“接下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会策划更多走进基层的音乐公益活动,把高雅的艺术通俗化,力争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养老院的老人等更多基层群众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为‘十四五’江门文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展望未来,方芳坚定地说。
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宋玥:
探究“美术+文学”创新教学思路
宋玥,从教9年,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艺术专业部主任,江门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蓬江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宋玥近年相继在《作品》《白沙》《江门文艺》《香山文学》等知名文学杂志发表个人作品,获得不少江门文学名家的认可,在我市文学领域崭露头角,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宋玥的本职工作其实是一名美术教师。
“我的父亲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从小我就在他的影响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和写作是我从小到大的爱好。2012年我正式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后,把文学创作视为美术教育之外的第二份事业。”宋玥表示,近年来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校内其他美术教师共同探究“美术+文学”的创新教学思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把美术学好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宋玥曾和校内美术教师团队策划以沈从文文学作品《边城》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展,让学生把《边城》中的经典画面通过剪纸作品呈现出来,并配上认真打磨的文字,获得了广泛好评。
同时,宋玥还把推广侨乡文化视为自己的重要责任。“近几年来,我和美术教师团队尝试在校内以侨乡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创活动,以全新的角度探索‘美术+文学’创新教学思路。我和学生共同创作带有碉楼等元素的丝巾、扣针等饰品;和学生共同创作以梁启超、冯如、红线女等侨乡名人为主题的动漫。”宋玥表示,这些侨乡文化艺术作品除了在校内展出,还相继通过各种渠道在江门、深圳、广州等地区的文创作品展中亮相。
近几年来,宋玥还热衷组织和参加基层公益活动,通过文学夏令营等多种方式向基层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分享作文写作技巧,传播文学知识。“在下基层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文学能为他们打开另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展望未来,宋玥表示,她会尝试用心创作一些侨味浓厚的童话故事和影视剧本,旨在通过这样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儿童和青少年了解文学知识和侨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会城城郊小学李群英:
打响侨乡冈州纸艺的文化品牌
李群英,新会区会城城郊小学美术教研组科组长,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五邑地区剪纸艺术带头人。多年来,她潜心进行剪纸艺术设计创作,并打造了本土剪纸文化品牌——江门侨乡冈州纸艺,在五邑大地上掀起剪纸风潮。
把红纸折叠几下,剪刀飞舞其中,轻轻展开,一朵美丽的牡丹花跃然眼前,一枚党徽被包裹其中。“这幅作品寓意着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也会继续潜心治学,开拓创新,让剪纸艺术为江门的艺术教育工作添砖加瓦。”李群英由衷地说。
李群英与剪纸的缘分已经延续了35年,一说起剪纸,李群英难掩心中的欣喜:“剪纸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它是镂空的艺术,小小的纸张蕴含着千万种可能,美丽而梦幻,令人惊叹!”
李群英不仅自己醉心于剪纸艺术,还带动了多名剪纸艺术家一起创立了江门侨乡冈州纸艺这一文化品牌。他们把新会柑、葵扇、茅龙笔等侨乡元素巧妙融入剪纸艺术中,创作了一批富有五邑侨乡本土气息的作品,让剪纸这朵奇葩在五邑大地傲然绽放。今年10月底,李群英与江门侨乡冈州纸艺的成员们将在新会景堂图书馆举办第二届江门侨乡冈州纸艺精品展。
在李群英眼中,剪纸艺术是最适合学生的传统艺术之一:“剪纸需要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让学生性格变得开朗热情,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做事态度。”近年来,李群英大力推进剪纸艺术进校园,编写了剪纸校本教材《纸艺情缘》和国画校本教材《水墨之韵》(此校本教材均已被顺德图书馆馆藏)。在学校开设了教师和学生剪纸社团,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剪纸的乐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剪纸艺术在校园已稳步推进,但李群英并不止步于此,她热切地向全社会、向外国友人展示剪纸艺术之美。兼任新会区老干部大学剪纸艺术班指导老师,让剪纸艺术为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增添色彩;寒暑假进行学生夏令营剪纸公益讲座活动;分别与江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新会蒲公英社工中心联合举办了十多堂“有趣的剪纸”等公开课、讲座等,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气氛。
李群英胸怀热忱,立志不遗余力地推动剪纸艺术的发展:“我希望能够打响江门侨乡冈州纸艺这一文化品牌,助力江门谱写‘十四五’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李群英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