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造纸厂曾是旧时华南地区三大造纸厂之一。
华侨李礽畅写给家人的银信。
江门河两岸,是江门近代工商业史浓缩的剪影。江门河自南向北溯流而上,形成了一条江门百年工商业时光隧道,储存着江门独特的工商业记忆。
江门河北岸,长堤骑楼、华侨村落、银号商铺等推动商业、金融、娱乐、物流等风生水起,人如流水马如龙,景象繁荣。
江门河南岸,江门造纸厂、江门肥皂厂、江门火柴厂等一批工业厂房陆续拔地而起,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工厂将江门经济推向日益重要的位置。
在江门近代工商业历史中,来自华侨的投资无疑是重要的一页。从清末到抗战爆发之前,在这个堪称江门华侨投资工商业的黄金时代里,侨资侨力使得江门的轻纺工业、电力工业、侨批金融业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策划/刘运华 叶桃
统筹/王平强 严建广
文/林立竣
图/林立竣 朱磊磊
A 金融业发达 银号多过米铺
银信见证交流,侨汇孕育侨乡。随着海内外交流的频密,侨乡的金融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侨乡工商业中的一大特色。
“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寄送银信,主要依靠三种机构。一是传统民间金融组织银号;二是商号;三是现代金融组织,包括银行、信托公司。由于可以有民间资本的介入,所以民国时期,台山经营银信业务的机构达数百家之多。”台山银信民间收藏家关翌春告诉记者,就在台山通济路一带,就有慎信药行银业、大正银号、福信金铺、通亚银号、五华实业信托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华侨创办的银号。全盛时期,整个台山各种店号起码有160多间。
“银号多过米铺,这是老一辈对当地银信业发展之盛的形容。”关翌春表示,台山、开平等地大宗银钱的汇入,对江门的金融业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民国年间,江门和广州、汕头、海口并称广东四大侨批业和金融业中心。
B 归侨集资建房 成就“小广州”
如今走进蓬江区启明里,整齐的青砖大屋虽属近代建筑,但又有些与众不同。它们古朴风雅,又带点西式风格,新颖雅观,是侨乡民居建筑史上耀眼的明珠。
“百年前的侨乡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都有落叶归根的愿望。挣了钱后回家建楼成为一种潮流。启明里的大部分房屋,就是这样建成的。”当地老人赵崇耀告诉记者,1914年,旅居新西兰华侨集资组建集成置业公司,在石湾村附近置地建启明里,华侨黄黎阁首建4座3层楼房。随后,归侨相互介绍在这里购地建房。
归侨、华侨以同乡为组合,筹集侨资,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是当时华侨们建房置业的新业态。至抗战前,由华侨、侨属等集资建成的东升里、江华里、启明里、南芬里等13个住宅区成为当时“侨居地”。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新颖,规划齐整,成为侨乡亮丽的风景线。
1925年,江门被批准为省辖市后,以长堤为中心,市区的骑楼式商店崛起,黄笏南等华侨纷纷投资兴建蓬莱、蓬江、中华、环球等豪华酒店,开设戏院、百货商店、茶楼等,商业百态日趋成熟。华灯初上,霓虹灯璀璨耀目,街上熙熙攘攘,繁华至极,那时的江门被誉为“小广州”。
C 侨资企业推动江门工业发展
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便在工业文明浪潮中踏上了新征程,最先接触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侨胞们便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军。部分华侨在异国他乡打拼取得成功后,想方设法在家乡和其他各地兴办工商业,以振兴和发展民族工商业为己任,改变家乡和国家的落后面貌。
电力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1912年,新会旅美华侨赵冠山偕同夫人露斯在江门投资创办新光电灯局,并于1913年在三角塘兴建第一家发电厂。后经三次招股集资,并改名为新光电力公司,1936年,该企业在白沙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能力,基本上满足了江门的用电需要。
“为了满足城镇发展对电力的需要,五邑各地陆续建立了更多更有效率的发电厂。”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刘进研究发现,有了电力保障,江门更多的产业得以发展。
在织布、印刷、火柴、饼食糖果等轻纺企业当中,同样不乏华侨投资的身影。由华侨余乾甫等人于1919年集资兴办的东华枧厂是广东第一家肥皂厂,也是江门市肥皂厂的前身;新会华侨黄壮辉、黄惠伯兄弟等人合资在三角塘开办的燧昌火柴厂是江门最早的火柴厂,而由江门旅新加坡侨胞林汉屏、林奕霖等在江门松庆里开办的富华、富荣两家织布厂,则是江门最早的织造厂……
“民生日用所需,除布帛菽粟外,无重要于纸。”百年之后,再听余觉之的话语仍掷地有声。江门造纸业的发展是江门近代工业发展的翘楚,而余觉之创办的江门造纸厂更是如旗帜一般的存在。在台山银信博物馆,江门造纸厂的照片还让人经久难忘。工作人员林新玉告诉记者:“江门造纸厂是江门第一家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的造纸厂,也是江门首家机械化轻工企业,开创了广东近代造纸业采用机械化生产和实行股份制发展工业的先河。江门造纸厂是当时华南地区三大造纸厂之一,生产的纸张在广佛以及国外极为畅销,甚至代替了日本产品。”
据《江门市志》记载,1902—1937年,五邑华侨及归侨在江门市共投入200多万毫银、100多万元银元和60多万元港币,办起了大中型工业企业5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6家,拥有75辆汽车的行车公司5家,侨资企业推动江门工业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繁盛期,并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第一”,如同一座座丰碑,记录了五邑华侨对江门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D 侨胞回乡投资助力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为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国家实施华侨投资优待政策,华人积极回国、回乡投资办企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这封1958年写给华侨的《筹建中的台山华侨瓷器厂和广海石窟口水电厂》公开信,就是希望华侨踊跃投资家乡,以期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林新玉告诉记者,1950-1960年,台山侨汇收入每年保持在600万元以上,不仅支持了侨乡发展稳定,也为国家储备了外汇,彰显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情怀。
海外侨胞非常看好新中国的发展。关翌春收藏了一封华侨李礽畅1958年4月28日写给在台山的儿子李仕荣、媳妇月兰、小孙子曙升的信,信中写:“我眼光所观,现时新文化时代,改造科学工艺业,建造工厂无限多量。”“如今祖国工业及工厂日渐兴旺,况且现新世界,人事整造机艺厂无限多量。”
“从信的内容和语气来判断,当年,李礽畅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欣慰。”刘进说。
事实上,海外的华侨当年都有这样的感受。改革开放伊始,在国内软硬环境等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怀着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回到家乡投资设厂。鹤山雅图仕、新会李锦记等一批企业最早落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做了首批“吃螃蟹的人”,为我国改革开放贡献了极为关键的“第一桶金”,不仅为家乡建设发展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还以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家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比如,1982年,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吴荣治回到家乡开平,先是给一些国营工厂发包订单,继而投资办厂。到1994年,他旗下的润成(开平)整染厂、润成织造厂已成为润成集团在内地的生产基地,从此润成企业实现了战略的成功转移,为江门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市侨资企业有4316家,投资总额489.29亿美元,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江门“侨梦苑”重点侨资企业2522家,规模以上侨资企业630家,涌现出李锦记、嘉士利食品、维达纸业、雅图仕印刷、金桥铝业等一大批优秀侨资企业。这些侨资企业为江门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