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2018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3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全面部署,严格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搭稳乡村振兴“四梁八柱”,持续强化重农兴农格局,顺利完成“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任务。
斩获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粤西片区“三连冠”,全市16659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连续五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为最高等次“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9月16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召开,研究部署新发展阶段任务,对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全面”,也难在“全面”。江门将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按照体系化、项目化思路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家里建个小型温室龟舍,定时换水、杀菌和投喂饲料,就能养出个头不错的草龟,成活率近9成,每批纯利润约5000元。”鹤山市鹤城镇坑尾村脱贫户吕金培曾在当地的草龟养殖产业帮扶项目中,找到了致富门路。
好景不长,吕金培因家人病变,需到医院照顾病人,尽管当地扶贫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他争取各项政策支持,但他家里的龟群还是不得已“解散”。“养龟操作简单,花费时间少,本是一条致富路,却又因脱不了身,无奈放弃。”吕金培惋惜道。
吕金培的故事是一个启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念头。推进会明确,江门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将已脱贫户中符合条件的1310户4511人作为“脱贫不稳定户”纳入监测对象范围,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实行动态清零。
“我是从穷日子过来的,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把我扶起来了。尽管已经脱贫,但各界还是这么关心我们,打心底感动,相信以后日子一定会更好。”吕金培期待地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会明确,我市还将拓展稳定增收渠道,加强城乡低收入人口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培养就业技能,促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健全乡村振兴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兜底保障,筑牢防止返贫底线。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
从以往的驻村帮村到如今的驻镇帮镇扶村,这一帮扶机制的转变也是江门下阶段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亮点。江门将建立健全由市相关部门、东部三区一市镇(街)、优质资源企业结对挂钩薄弱村的“三结对”挂钩欠发达地区帮扶工作机制,加快组建和进驻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伍,形成驻镇帮镇扶村的强大合力。
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连日来,台山市北陡镇寨门村内,村民“聘请”的“田保姆”悉心照料着稻田。“我们与60多户农户合作,签订托管合同,采取事后收费模式,推出种子、农药、化肥,到机耕、机插、机收、稻谷烘干、销售全程托管服务。”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天比说。
推进会明确,我市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不低于18.5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不少于97.95万吨;打好种业翻身仗,进一步推进“种业长廊”建设,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整治,实行“一块一策”解决好整治提升和复耕复种问题,确保今年内全面消灭1公顷以上的连片可复耕撂荒耕地。
“推进会传达出的内容,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将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预计今年晚造推广面积将超过333公顷,帮助农民实现‘离乡不离地,不种有收益’的美好愿景。”蔡天比说。
“菜篮子”工程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紧密相连。我市将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织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溯源和执法”三张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安全食品保障的“中央厨房”。
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新会陈皮有着近千年历史,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新会柑产值还不足300万元。
短短20多年间,新会柑种植总面积超6667公顷,增长150多倍;同时还吸引了社会投资超30亿元,注册经营主体超1000家。
“以前卖一块皮,大家不理解其中的价值。谁都想不到,一块‘小陈皮’,经过深加工,走向品牌化,就能改头换面,书写‘大故事’。”作为见证人和参与者,坚守“陈皮梦”20多年的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柏余感慨良多。
新会陈皮借力产业化、品牌化“陈”风破浪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推进会明确,江门将重点扶持发展新会陈皮、大米、鳗鱼、马冈鹅、茶叶、禽蛋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链条总产值倍增目标。同时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培育2—3个省级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100个市级以上农业专业村镇,建成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会明确,我市将实施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家庭农场提质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到2025年,累计发展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70家以上。
此外,江门将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实施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升行动,重点帮扶222条薄弱村,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一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集体年总收入基本达到50万元以上。
积极打造美丽乡村2.0版
9月1日,历经半年设计、一年打磨,位于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的此间民宿试运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背后的负责人,却是一名刚毕业没多久的女生余嘉琪。
余嘉琪是土生土长的开平人,自幼播下一颗建设好美丽乡村的“种子”,并努力考上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招揽来4位外地的中山大学同学共同创业,并收获本土投资。“我们将通过活化碉楼、粮站等独具侨乡特色的历史建筑,修旧如新,注入主题研学、文化展示、自然体验、特色民宿等多项新功能,激发美丽乡村内生动力。”余嘉琪说。
余嘉琪梦想的“绽放”,印证着乡村有着丰富的资源和配置,关键在于如何提纲挈领、妙手生花地进行规划。推进会明确,推进乡村规划师试点工作,到2025年所有镇(街)要全部配备全职乡村规划师,从提升乡村自然景观品质、加强农村建设风貌管控、加强村庄建设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推进“厕所革命”等,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的难题。实现美丽乡村建设1.0版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后,我市接下来将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美丽廊道”建设,大力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开展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示范片建设,积极打造美丽乡村2.0版。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串联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全域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引领全市乡村振兴上新台阶;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到2025年,完成80%以上存量农房微改造;在2022年6月前高规格高标准打造7条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彩的乡村振兴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