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一药业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进行质量检测分析。
一直以来,生物医药产业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性产业,疫情背景下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生物医药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科技振兴计划、完善关联产业制度等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
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我市被标注为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三星级”核心城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该产业重要细分领域,在我市有着悠久传承和扎实基础,当前正呈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建成具有江门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极,是我市在“十四五”时期需答好的时代命题。
A “江门制药”地基实
喝凉茶、食药膳、贴三伏灸……岭南气候湿热,从古至今,重视养生保健的江门人一直有着用中草药调节身体的传统,也让医药“行当”在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
盛名在外的王老吉凉茶创始人王泽邦,以及源吉林甘和茶创始人源吉荪,皆出自“中国凉茶之乡”江门鹤山;开平人潘氏兄弟,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研制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新会陈皮为“广东三宝”之首,历经900多年沉淀,香溢四海,成为道地南药的标志性品种之一……
再看行业的“家底”。以始创于1959年的江门制药厂(后改制为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老牌药企,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已布局江门,它们具备制药需要的人才、员工,也持续引进新的技术并投入资金,为“江门制药”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先后涌现,各展所长抢占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江门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链工作方案》显示,我市现有制药企业20家,中药种植和加工企业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3家,医用材料生产企业13家,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院8家,主要分布在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和台山市。产品类型涵盖化学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药用辅料、医药包装材料、医疗设备及器械等细分领域。2020年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2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78亿元。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毕利军表示,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毗邻港澳,也是著名侨乡、院士之乡,近期又启动实施“链长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集群,“无论从地理位置、承载能力、文化底蕴,还是产业基础、政策配套等方面看,都有利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
B 守正创新步伐稳
走进位于台山市的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一药业”)总部,一尘不染的制剂车间内,先进的生产线正有序运作。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现代化的生产制造工艺赋予百年传统老药方新的生命力,是该企业“闯出名堂”的关键所在。
特一药业成立于2002年5月,其止咳宝产品秘方于2009年入选岭南中药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于201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新产品。多年在医药领域精耕细作,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业绩等均保持稳健增长。2014年7月,特一药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药原料、医药制剂和医药商业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型医药集团,下属企业分布于广东、海南、安徽等地,员工1300多人。
“身处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是企业在商海中突围的关键。”特一药业董事长许丹青表示,目前,特一药业已形成以特一药物研究(广东)有限公司为科研平台,以特一药业、海力制药为主的药品制剂生产基地,以台山新宁制药、台山化工为主的化学原料药、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以特一海力为自产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平台,以海力医生为代理产品的营销、流通配送平台的研、产、供、销一体化药业集团,实现了资源集中、优化和共享。
将视线转至开平市,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牵牛生化”)检测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对磷脂类大健康产品进行检测。这一产品是由牵牛生化和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与传统工艺相比,它更加环保,成本更低,目前已达到产业化条件。
牵牛生化的前身——开平凯利生化制品厂创办于1992年,由中科院直接指导创建,2001年改制并更名。依托江门院士之乡之利,2017年,牵牛生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合作开展生物转化法合成γ-氨基丁酸等技术项目研发,不仅加速了企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而且为企业培养了更多专业型技术人才,强化了江门市在大健康产品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本地培养了一支以生物催化为基础的大健康产品制造科研团队。
“通过与院士团队合作,公司的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从而解决了原料的‘卡脖子’问题,产品的成本也得到了控制。”牵牛生化总工程师刘桂祯表示。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江门、肇庆、湛江建设再生医学大动物实验基地、南药健康产业基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
这样的布局,自有其道理。2018年8月27日,五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再生医学大动物实验研究联合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的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有望在今年内完工,将成为全球首个集猪、猴、犬、兔等多种动物研究为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实验室。
据悉,该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健康、医学、药学等专业门类,服务对象包括国内外各大科研院校、医院、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企业等,可提供大动物模型资源和技术服务平台。在前期研究获得的各种基因修饰大动物模型基础上,基地还可以开展人类疾病治疗临床前评价等相关科学研究,推动大动物在再生医学及其他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应用转化。
再看南药产业在江门的发展,不只是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座沟通现代市场与农村产业的桥梁。目前,我市南药的种类不断增加,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和效益明显提高,新会陈皮、虫草花、牛大力、奇楠沉香等道地中药材在医药,特别是药食同源方面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其中,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成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
C 科技加持把脉准
要看到的是,生物医药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周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先进、尖端的科技来支撑。虽然江门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有一定的家底,但由于产业链短而不强、企业分布分散等原因,我市仍存在上下游配套协同能力不足,产业集群不明显等短板,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链长制”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改变这种散而不强的局面。“‘链长制’将促进产业集聚,一方面可以节省我们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间、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行业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行业发展很有帮助。”许丹青说。
去年8月落户我市的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成员单位之一。落地至今已引进广州、深圳等地企业在我市注册成立公司,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还引入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与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企业工作站,引进省科学院博士团队与天地壹号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
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展江建议,未来江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应以全链条、多维度、长周期的思维为导向,打造“全市域、多层次、梯度型”的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空间体系。“传统化学制药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在生物医药、仿制药等方向加大研发力度;医疗器械重点提升健康监测、先进治疗设备、医疗智能化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发展远程诊疗等;要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建立完善中药材原产地标记制度和溯源体系。”
除了与省科学院“联姻”,我市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关系也正处于“蜜月期”。此前,该院所已为我市引进中科院新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中科健康创新生物科技产业园、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等多个高端生物产业项目,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人选高光侠等带领的国际领先高水平团队超10个。9月2日,我市与该院所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在生物医药科研攻关、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毕利军认为,江门应抓住大湾区发展机会,根据地方特色集聚资源,从“独、联、体”三方面发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独”是产业要有独特性。不能依赖其他城市的产业“溢出”,需抓住“风口”(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器官治疗等前沿生物医学技术),选择适合江门实际、具有独特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培育。
——“联”是产业链要强强联合、联动发展。要统筹整合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平台、人才团队、成果项目等资源,“内激活、外引进”,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领域延展拓深。
——“体”是产业要有实体、有体量。要围绕临床应用和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要建设高水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协同创新和产业集聚。
记者了解到,包括上述两家“大咖”科研院所在内,目前,我市与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药物开发、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2家。
“外引进”方面同样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全市引进投资超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过96.72亿元。今年江澳对接会上签约的银湖湾澳门国际健康港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21亿元,将在我市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养健康等前沿科创产业的创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康养应用示范中心。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江珠、江澳将在以中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迎来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
近日,我市发布了《江门——生物医药产业链投资指南》,提出对评定的“链主企业”、落户江门的总部企业、承诺三年内(含第三年)项目固投累计达10亿元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与健康知名机构、企业落户江门。
同时,我市未来将多梯次培育优质企业,围绕化学药、生物药、特色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培育生物医药优势产业,发挥好重大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和重大项目资源集聚效应,深化政、产、学、研、医、用协同发展,完善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搭建高效、便捷、开放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在江门转化应用。
策划/刘运华 曹乃付
撰文/梁佳欣
供图/受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