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坑村绿意盎然。
凌云塔下,陈皮飘香……走进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仿佛置身于一座森林公园,这里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错落有致,良田、池塘分布四周,还拥有梁启超故居、宏文社学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在此交融,令游人流连忘返。
上月,省林业局公布了2020年广东省森林乡村名单,包括茶坑村在内的我市26个村(社区)名列其中。据介绍,森林乡村是指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
近年来,我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向乡村延伸,绘出一幅“城乡共美、绿满侨乡”的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惠及更多侨乡人民。
借“绿”发展
自然资源成为乡村旅游名片
据记载,茶坑村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立村,历史悠久。现有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约6700人,下辖14个村民小组。矗立在凤山之上的凌云塔,是村内现存最早的历史建筑,400多年来一直在山林掩映下注视着古村变迁。
当然,古村能为世人所熟知,还在于这里走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平日里,来到梁启超故居领略名人风采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总喜欢沿着故居旁的石板巷,从树荫下走过青砖绿瓦的民居,再买上一些道地的新会陈皮,乘兴而归。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凡是能望见凌云塔的地方,种出的新会柑和所制作出的陈皮,味道会格外芳香。得天独厚的茶坑村也正基于此,多年来一直致力发展涉林产业——新会柑种植。
“我们村现在种植的新会柑有153公顷,年产柑果9000吨左右,产值约1.5亿元。”茶坑村党支部书记梁国安告诉记者,这些年加入新会柑种植的村民不断增多,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超过3.2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茶坑人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的意愿也不断提高。如今的茶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修的道路干净整洁、河堤全面升级、古榕树都被保护起来或围绕其改建公园,村内保洁和垃圾清运一天3次。为了保护山林、防范火灾,今年3月,村民们还在村委会带领下沿着凤山山脚开辟了一条长长的防火带,并清理山林垃圾。
“现在村里绿化、环境卫生好了很多,产业兴旺,大家都愿意回来发展。”村民袁群大在外工作多年后回到村里,靠着种些新会柑和子女支持盖起了小洋楼,家里的菜园也从种菜变成了种花。
“依托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今后茶坑村将继续以‘产业+乡村旅游’的方式稳步发展,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村民。”梁国安说。
同样以森林乡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的,还有开平市塘口镇魁草村。该村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制定了4条精品主题线路,将沿线自力村碉楼群、立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乡村自驾游。位于台山市上川岛的飞东村、高笋村则依托其依山傍海、植被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岛森林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让我们将视线转至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西侧就是镇海湾,那里有珠三角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这些珍贵的“海上森林”,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村内蓝田古树公园里,6棵百年古榕顶天立地,树干最粗的一棵需8人牵手方可围抱。依托森林乡村建设,近年来蓝田村大力写好观光游“文章”,通过滨海公路把沿途的海湾、红树林景观、古树公园串成一线,并聘请专业设计师驻点规划深度挖掘,以岭南水乡、沿海渔民文化特色思路整体打造村内景观,大力发展青蟹养殖等产业,实现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爱绿护绿
产业兴旺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细数江门入选的省森林乡村不难发现,许多乡村都是依托自身森林、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发展,如开平市马冈镇红丰村以“党建+精准扶贫”建设辣木产业基地、蓬江区杜阮镇长乔村着力打造集文化、休闲、生态为主的村落综合体等。相较之下,江海区外海街道金溪社区有些“不走寻常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溪社区(2004年由村改居)就陆续有企业进驻,到今天辖区内已集聚了灯饰、五金制造、汽修等行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0多家,带来了外来流动人口4500多人。
生活在白水带风景区旁,这里的居民对环境的爱护与生俱来。“我们对企业的准入门槛很高,存在污染问题的,在居民代表大会那一关就过不了。”金溪社区党委委员陈赐康表示,得益于产业发展,近年来社区集体收入可观,便结合森林乡村建设全面升级改造社区环境,得到居民广泛支持和认可。
走在社区宽敞整洁的沥青路面上,充满创意的墙绘涂鸦随处可见,诉说着村庄的变迁。为了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社区先后建设了农村书屋、老人之家、文体广场和5个特色主题公园,并新添了许多绿植。最为热闹的金桂园里,200余株桂花树迎风摇曳,充满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
“在外打拼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住过很多城中村,最干净漂亮的,还是自己村里。”居民陈先生感慨道。其实,这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中村保持整洁和谐的秘诀,是一纸居民公约。
“不乱砍亦不乱伐,青山绿水是财富”“流动人口是一家,共治共享齐爱护”……这些语句都出自社区的居民公约。“通过实行居民公约积分制,制定量化标准并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打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有了明显增强。”陈赐康表示,通过积分兑换奖品、设置红黑榜对积分较低的居民通报批评等做法,不管是外来人口还是本地居民都对花草树木爱护有加。
无论是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后积极建设森林乡村,还是依托森林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生态文明建设都在侨乡大地上结出了硕果。“接下来,我们将以保护乡村绿化成果、增加乡村绿化总量、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为目标,持续加强森林乡村建设,让更多的村庄绿起来、旺起来、富起来。”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江门市省级森林乡村一览
蓬江区 杜阮镇长乔村
江海区 外海街道金溪社区
新会区 会城街道茶坑村 崖门镇坑口村 双水镇蓢头村 沙堆镇独联村
鹤山市 龙口镇四堡村 双合镇泗合村 址山镇禾南村 桃源镇甘棠村 雅瑶镇黄洞村 鹤城镇城西村
台山市 川岛镇飞东村 川岛镇高笋村 深井镇河西村 深井镇大洞村 海宴镇石美村
开平市 龙胜镇桥新村 马冈镇红丰村 蚬冈镇春山村 塘口镇魁草村
恩平市 横陂镇蓝田村 沙湖镇高园村 良西镇福坪村 君堂镇黎塘村 东成镇横岗头村
文/图 梁佳欣 苏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