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水村环境清新宁静。
崖门镇将路边荒地打造成小园,清雅别致。
斗山的美,美在田园,美在洋楼。
海口埠主街上,骑楼建筑鳞次栉比。
莘村村的稻田绿意盎然。
来苏村党群服务中心。
保存完好的碉楼和西式别墅掩映于竹林之间。
夜幕下的天成圩烧鹅美食一条街。
归岸的渔船停泊在崖门渔港。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局之年,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全新启航、全面升级。粤美乡村,锦绣五邑。在前两届活动中,我市获奖的1个“广东十大美丽乡村”、3条“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5个“广东特色名村”,现在都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催生出良好的“美丽经济”。
9月16—25日,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进入网络投票阶段。经过层层选拔,今年江门派出13个参评单位,组成“精兵强将”,与全省其他乡村一较高低,争当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为进一步展示江门参评单位的内涵和英姿,本报特推出跨版“亮相”江门“出征”的9支队伍(其他4支队伍前期已经见报),广大市民可积极为我市参评单位打Call投票,助力五邑乡村C位出道。
参选“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
以桂为味 以水为美
走进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微风拂面,绿树繁花,平坦广阔的田野、干净平坦的道路,青山环绕、流水潺潺,淳朴善良的村民忙碌着,孩童欢笑打闹,古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让人倍感清新宁静。来自广州的游客伍健明表示,桂水村是他心中美丽乡村的模样。
近年来,桂水村按照“以桂为味、以水为美”的生态休闲旅游定位,立足桂水村资源优势和村情实际,以党建统揽全局,创新农旅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遍地开花,村民生活收入节节攀升。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桂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伟强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是3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也是一名心系家乡的共产党员。在党的号召和村民的呼唤下,他主动回到家乡带领全体村民共建美丽乡村。
余伟强先后发动桂水村海内外华侨捐建文化楼、桂水良甫余公祠,并主动出资举办14届重阳敬老活动,有力推动桂水村发展。一众党员干部、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让美丽乡村建设快马加鞭。
升级改造党群服务中心,新建党建小公园、红色文化走廊、振兴农场等农村党建区域,实现党务、政务、服务“三务一体”,桂水村不断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每逢夏季,桂水村的荷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一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光。桂水村利用地形和紧邻台山市区的优势,2017年开始陆续打造连片荷花池,举办荷花节,打造“城市后花园”,化被动为主动。除了夏季荷花外,还有秋冬季格桑花、百日草和迎春向日葵、油菜花等,塑造“四季花海”美景。
清新脱俗的荷花不仅扮靓了乡村,还铺就出一条致富大道。“从赏荷花、收莲子,到荷叶、莲蓬深加工,我们形成了‘产、供、销、加工’一条龙,大力发展‘荷花经济’,农家乐采摘园、粤菜师傅餐厅、特色窑鸡送餐服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余伟强说。
与此同时,桂水村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服务为重点,把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与村民自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雨污分流、垃圾不落地等做法,为群众打造了设施完善、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深入民心,美丽蜕变还成了艺术家创作的好题材。“家乡桂水美如画,百亩荷田尽开花。四方游客齐声夸,如今农村富裕啦!”看到桂水村的变化后,台山广东音乐团团长朱英俊和副团长李道强联合创作了一首《我的家乡荷花靓》,并在市级百姓宣讲大赛总决赛中荣获曲艺类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桂水村发挥自身田园和文化的双重优势,由政府出资源、搭好戏台,沿桂水河流域,向合新、白水横纵延伸发展,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桂水湾”乡村文旅项目。
“该项目将分步实施,活化和修复旧书屋、文化楼,打造精品民宿,建设侨乡食品体验基地兼亲子教育基地、拇指谷生态度假村,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发展农村文化休闲产业,打造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余伟强说。
参选“广东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
新会区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
创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崖门样本”
2021年以来,新会区崖门镇全力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在“葵乡美丽廊道”深化整治的基础上,环省道271—洞三线长约18公里,涵盖坑口、水背、田南、洞北、洞南、南合、横水、京梅、京背、龙旺、黄冲、明苹、崖西社区等13个村(社区),打造15公里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并以点带面,深挖各村特色,全镇乡村风貌显著提升。
党建文化特色村坑口村、廉政文化特色村水背村、全国文明村南合村、蔡李佛非遗文化特色村京梅村……村村有特色、业业有成绩。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点缀着崖门全域,是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的最大亮点。
近年来,崖门镇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方面”,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做好人才选育留、精耕文化产业提质、突出生态保障优先,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度、人才适配度、文化精品度、生态宜居度。
如今,崖门镇以环省道271—洞三线为主轴,从绿化带花种选育、公路保洁配套、绿化维护机制、村庄房屋微改造、慢行步道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主干道沿线景观风貌和服务功能持续优化,乡村道路环境实现路畅景美。
崖门镇还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以奖代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农村卫生公厕65座、无害化卫生户厕9367座,完成村庄绿化14万平方米,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未来,崖门镇将继续完善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的建设工作,并结合“三线”整治、“四小园”建设、农房外立面整治和违搭违建建筑整治等工作,把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创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崖门样本”。
近年来,崖门镇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的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产业基础实力强劲。当前,世界500强企业威立雅在崖门腾飞,华商教育城、华立技师学院顺利推进,华润控股润丰水泥、欧能AGV自动化机械设备等项目正式落户。
特色农业竞相开花。以新会陈皮、咸淡渔业为主导产业,崖门镇正加快培育京梅村火龙果、甜水村甜水萝卜、水背村红茶、横水村富硒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交易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富民产业和农业生产托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一眼等乡村新型服务业。
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崖门镇正有序引导村(居)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优势农业,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农业。
未来3年,崖门镇将根据发展基础和地缘特色,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宣业、农民富裕富足,通过全力打造示范带名村、加快产教融合步伐、打好大文旅组合拳、持续提升风貌景观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链和精准完善招商引资线,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由量到质的转变。
参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台山市斗山镇“醉美人文 瑰丽斗山”精品线路
唤醒“乡愁”记忆
斗山镇位于台山市东南部,面积137.05平方公里,毗邻港澳,下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是鳗鱼专业镇。2020年初,全镇户籍人口5.3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8万多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斗山”及“鱼米之乡”之称。
得益于台山市高铜公路,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黄茅海跨海通道交汇于境内,斗山镇12分钟可达市区,交通十分便利,医疗、教育、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目前,斗山镇以“醉美人文 瑰丽斗山”为特色,整合红色文化、铁路文化、飘色文化及洋楼文化,串联起横江村、浮石村、秀墩村、墩头村和斗山圩等绝美古村的特色景点,打造出一条唤醒“乡愁”记忆的精品线路,线路长度约30公里,覆盖面积约55平方公里。
立足资源禀赋,斗山镇以水稻种植、鳗鱼养殖为主,以莲藕、火龙果种植为辅,成功打造“一村一品”,推动产业振兴。
如今,走进斗山,一路上,禾海稻浪、海鳗翻腾、荷塘月色、麒麟火龙果,绘就出一幅“春种藕来夏赏荷,秋收稻香冬滋味”、村民喜笑颜开的幸福美卷。
对于斗山的美,台山资深摄影师陈正光曾表示,美在田园,美在洋楼。“插秧后的绿、成熟时的黄、收割后水浸稻田的倒影,均可以衬托洋楼的美。而最佳的拍摄时间是早上和傍晚,斜照过来的光线可以显现出洋楼的立体感。”陈正光说。
斗山镇现有游客服务中心4个,主阵地在斗山驿站,具引导、服务、解说等功能,提供逾100个就业岗位,为群众就业提供更大的源头活水。沿线的示范村已编制专项规划,具备完整统一的乡村游览标识系统。此外,该镇还有3家酒店,200多间客房,可满足旅游服务的需要。
除了游玩外,斗山的美食也不可错过。斗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米细长洁白,口感清香,海鲜、河鲜种类繁多,最有名气的是斗山鳗鱼,品质口感极佳,丰富的物产孕育了各种粤式特色美食。
近年来,斗山镇农家乐兴起,就地取材,“狗仔鹅”、禾草肉、陈皮番茄、黄鳝饭等特色美食闻名遐迩,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浮石“狗仔鹅”,这道菜中并无狗肉,只是以南乳、药材等材料以焖狗肉的方法来烹调老鹅肉,鹅肉肉质嫩滑、鲜香浓郁;还有禾草肉,这道体现了农民淳朴和智慧的创意菜式,是用收割晒干的禾草将新鲜腌制的猪肉紧紧裹实后上锅焖焗,烹调后的猪肉充满了稻草的香味,肥而不腻,令人一试难忘。
斗山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古侨村、侨圩、浮月洋楼、骑楼文化街、陈宜禧纪念广场、陈宜禧故居、浮石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斗山旅游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斗山镇正以独特的洋楼书室建筑群为土壤,以丰富的华侨文化为根系,以陈宜禧故居、革命抗战遗址、赵氏皇族村、北帝庙等著名景点为枝叶,与周边的温泉度假村、海岛观光、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联动,打造出“历史文俗体验+文化观光+红色文化教育+名人故居”四大主题,是一条集亲子游、研学游、乡村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沉浸式旅游线路。
台山市端芬镇“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
形成“海丝古埠、银信老街”主题旅游基地
目前,台山市端芬镇正以“民国风情·银信文化侨乡银信文化中心”为方向,大力打造南粤古驿道“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线路长约7.5公里,面积约5.8平方公里。投资约4000万元的“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一期工程,还获得了“2017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海口埠被称为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广府人出洋第一港”。这里曾是台山乃至五邑地区民众出洋的中转站,银信业一度十分发达,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华侨史。
走在海口埠主街上,两侧骑楼建筑鳞次栉比,整齐排列,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技艺,具有典型的侨乡建筑风格,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里还坐落着台山市银信博物馆,通过展出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侨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静静地向世人讲述着台山乡亲在海外奋斗的故事。
海口埠如今的面貌,得益于端芬镇“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一期工程的实施。除银信博物馆外,海口埠还完成了银信纪念广场、古码头等建设。2019年又投入800多万元完成海口埠直街两旁商铺外立面装饰工程改造。
“地方政府包括民间收藏家能把华侨的材料比如银信,整理在一起,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参观了台山银信博物馆后,暨南大学教授张振江感叹道。
在银信纪念广场,20根“银信柱”和648片银信瓷片,将台山海外华侨如何将汇款和家书结合到一起、如何送递、如何反哺家乡的历程,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席、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感慨道:“在不同历史阶段,海外华侨华人都展示出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具有跨时代意义。”
不仅如此,随着一系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华侨建筑典型代表——梅家大院、侨乡近代乡村规划的“样板”——东宁村等纷纷展现出崭新容貌,端芬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我们依据基础实际提炼文化特质,进行统一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围绕‘银信文化小镇’的定位,以‘一园一道’(大隆洞湿地公园和南粤古驿道)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民国风情·银信文化侨乡银信文化中心’建设。”端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其中,海口埠是“民国风情·银信文化侨乡银信文化中心”起步区和核心区,在汀江侨乡文化走廊逐渐形成先行示范点,凸显侨乡文化中的“银信文化”,与其他地区侨乡特色的人文文化形成区位优势互补。
端芬镇还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农旅融合产业兴旺发展。如,沿线海阳村依托精品线路的资源,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端芬现代鳗鱼产业园,年产值达1.4亿元,擦亮“台山鳗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让旅游与鳗鱼产业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化+旅游、体育、文创、游学’等措施,使乡村人气旺起来,民俗文化活起来,同时进一步提升接待和承载能力,丰富游赏线路与方式,形成‘海丝古埠、银信老街’主题旅游基地。”端芬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参选“广东特色产业名村”
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大米)
打造水稻二维码溯源系统
金秋九月的都斛,稻田里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大群鹭鸟在稻田间翻飞,或翩翩起舞、或空中盘旋、或嬉戏觅食,为美丽田园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都斛镇是台山市农业强镇,广东省第一个农业公园——台山中国农业公园“禾海稻浪”主题园就建在都斛镇万亩高产示范片,按照“田园林网化、灌溉硬底化、耕作机械化、品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的五化标准要求实施,故有“广东第一田”之称,2018年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省十佳最美农田”。
莘村村作为都斛镇万亩高产示范片核心耕作区域之一,水稻种植面积260多公顷,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机耕率和机收率均达到100%,机插率98%。
近年来,莘村村积极发展壮大水稻特色产业。莘村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十大杰出高素质农民、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李胜业,牵头成立了都斛镇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植保机等各种农机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同时邀请种植大户加入合作社共同经营,承租的水稻田从一开始的不足3公顷增加到如今的60多公顷。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减少人力物力,带领农户齐奔小康。
“现在我们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烘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田十分轻松。以喷农药为例,以前4个人1台拖拉机,要8天才能完成,现在1个人1台无人机,两天就可以完成。”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让李胜业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服务广大村民。
当前,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从2013年起,莘村村与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智能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体系,去年,更是在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建立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通过引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率。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帮助全面了解稻田的情况,也为农户的种植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培坚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根据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收集到的信息,打造水稻二维码溯源系统,通过数字化展示水稻种植全过程信息。
特色产业成强村富民新引擎。相比以往,目前莘村村每造平均减少施药1—2次,每公顷降低用药及劳动力成本约525元,每公顷平均增加稻谷600—750公斤,全村稻谷总产量提升至3060吨,年产值达1224万元,农户平均增产比例14%,增收1800—2250元/公顷,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有好产品,更要有好品牌。今年7月22日“广东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都斛)”正式揭牌成立,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和都斛镇签订了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共建协议,借助富硒产业示范基地,莘村村将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硒+N”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耕地价值,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推进农业品牌化,提升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
参选“广东乡村文明示范村”
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
振兴乡村 复兴传统 留住乡愁
“我心中的美丽乡村是环境美,到处是鸟语花香,就像这里一样。”6月16日,市政协“委员议事厅”首场节目走进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节目选在我们村,选对了!我们这里可漂亮啦!”来苏村村民温秀梅兴奋地说道,在她身后,是来苏村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古色古香的亭落与满池盛放的睡莲相得益彰,形成天然的背景板。
近年来,来苏村从打造“三清三拆三整治”示范创建村着手,以点带面推进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谱写富民兴村新篇章,打造“三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近年来,来苏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让千年古村换新颜。村里第一次有了划线的停车位,破落老旧的泥砖房在机器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花坛和绿化带,就连残余的瓦片也被埋进地里,搭成了波纹状的乡村小道,直通新建成的来苏公园。
“我们还邀请了五邑大学的土木工程系,编制来苏村美丽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民俗文化、生态文明等建设,将来苏村打造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来苏村党总支书记钟瑞行说。
村子变美了,村民黄瑞琴十分开心。“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很多人给我点赞,还问我去哪里旅游了。”黄瑞琴在微信上回复道,“这就是我家附近啊!”
变化不止于此。来苏村对福临河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河道清淤、绿化,星级乡村公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来苏之家”等便民服务设施相继建设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值得一提的是,来苏村农污站点选址位于村中荷花池,项目总投资约330万元,采用“人工湿地”工艺,收集居民及公共建筑生活污水,彻底解决了村内污水横流的情况。
来苏村民居多以青砖为主,加以雕花装饰,少部分设计为镬耳屋顶、拱形门,呈现岭南特有的古朴气质。去年10月1日,鹤山市第一张民宿登记证照(编号JMHS001)花落莱苏泊瑞·和安里民宿。“泊瑞·和安里民宿采取修旧如旧及共生更新的改造模式,保留来苏村原始房屋的主体结构,打造成一个集书吧、书画室、茶艺室、游泳池、私房菜馆、农场体验场所于一体的民宿艺术馆。”民宿负责人谢向明说。
“振兴乡村,复兴传统,留住乡愁”是来苏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担当。2020年,来苏山水人家项目落地签约,结合来苏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总投资约6亿元。
“我们将通过‘政府+村+企业’合作的模式,规划建设一个集山水田园、健康养生、茶文化、水资源、明清古建筑木建筑文化、含硒温泉为一体的乡村自然生态景区,包括特色民居、风情商业街、文澜书院及亭台楼阁等相关配套设施。”钟瑞行说。
近年来,来苏村着力建设乡村文旅及农旅综合体项目,在培育发展当地农业农村产业文化项目的同时,打造一个湾区标杆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成为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村。
参选“广东文化旅游名村”
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
功夫在楼外 精彩在生态
行走在曲径通幽的小径上,穿过青翠茂密的竹林,独一无二、中西合璧的碉楼群,跃然眼前……这里,碉楼与休闲农业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乡村”;这里是“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曾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这里就是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
该村背靠百足山,此山形似蜈蚣,村民以百足为龙,村侧又有一山形如骏马,村民希望骏马可力压风雨之龙,求得风调雨顺、富足安康,于是村子得名“马降龙”。青山绿水、绿树成荫,15座造型别致、保存完好的碉楼和西式别墅掩映于竹林之间,与周边的田园、民居融为一体,村民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于眼前。
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观,是马降龙村发展文化旅游的“根基”。百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拥有世界级的资源禀赋,马降龙各自然村的住宅分布都相对集中成片,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村落肌理和布局,独特的开平民居建筑及散落在村庄内部的碉楼,体现出典型的侨乡村落特色。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马降龙村又在村容村貌、社会氛围、硬件设施上“下功夫”,打造出更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
“一路过去,逢‘楼’看楼,遇‘庐’观庐,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碉楼本身,而是‘在楼外’的东西,不得不说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参观马降龙村让游客范少珍深有感触,在她看来,能有这样的触动更在于景区的静谧与安宁,“在石板路上、竹林中、果树园里走上一遭,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强烈的洗礼,淡而平静,可以说马降龙是我见到过的最洁净的景区。”
2020年,作为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三大景区之一,马降龙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毫无疑问,乡村文旅产业已成为马降龙村的重要支柱和亮丽名片。2020年马降龙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4.03万元,产业发展的背后往往是创新举措和政策保障。
百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政府托管,马降龙村将村落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本,引入专业团队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村民参与门票分红。强化旅游品牌创建,将农村环境打造成为5A旅游景区。通过将村民的厨房变餐饮、农产品变土特产、碉楼活化等模式,创新旅游扶贫方式,吸纳周边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主客共享。
我市还出台了《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开平市完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碉楼文物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加强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使乡村“留得住乡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个古村落与自然融合达到极佳境界,是最令人叹服和向往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一。”范少珍直言,马降龙村“功夫在楼外,精彩在生态”。据悉,接下来,马降龙村将进一步结合生态农业、侨乡文化、特色历史建筑等资源,以村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推动产业结构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打造更具活力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选“广东粤菜师傅名村”
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
以“鹅”为桥 助力乡村振兴
皮脆汁美、肉香甘甜,闻名中外的古井烧鹅深受食客喜爱。现如今,古井烧鹅已从一道地方特色美食,发展壮大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的天成街历史悠久,清末就建成“天成圩”,汇集多家烧鹅饭店、酒家,“烧鹅街”远近闻名。
2019年以来,古井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投入2500多万元对“烧鹅街”进行升级改造,天成圩烧鹅美食一条街被评为2019年江门市十大“网红打卡地”。今年,在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和古井镇政府推动下,古井镇再投入200多万元将霞路村天成圩烧鹅美食一条街升级为“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建设“粤菜师傅”大师讲堂,为“粤菜师傅”提供人才培训、菜式研发、厨艺交流、技能展示的平台。目前,全镇聚集古井烧鹅商户20家,带动就业创业人员800余人,年产值约1亿元。
相传,700多年前宋元海战结束后,一位南宋宫廷的御厨将烧鹅技艺带到古井霞路。经过多年演变和发展,如今的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成为粤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粤菜师傅”工程实施后,霞路村就举办了“粤菜师傅”专项技能培训班,重点教学古井烧鹅、五彩炒鹅丝等古井本地特色菜做法,参加学员共60名,经考评,厨艺技能水平总体上均已达到厨师专业的入门级别,并获得结业证书,其中36名学员单位就业、18名学员灵活就业、6名学员自主就业。“古井烧鹅是一道典型的特色五邑美食,我们开展‘粤菜师傅’培训,正是希望学员能够学到家乡的特色美食,拥有一技之长,并将它们推广出去。”江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培训班结束后,不少技能人才将所学技术运用到工作上,改善生活水平,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霞路村村民吴结眉在“粤菜师傅”培训班厨艺精进。“现在,我已经从一名‘全职妈妈’变成了饭店老板,经营饭店不仅让我生活有了改善,也更有成就感,这都是‘粤菜师傅’培训带给我的。”吴结眉由衷地说。
“粤菜师傅”带给霞路村的变化远不只是这些。
9月3日,霞路村天成圩烧鹅美食一条街迎来一场陈皮风味菜品鉴会。陈皮狗仔鹅、陈皮酱白切鹅、陈皮冰糖炖鹅蛋……新会技师学院陈皮菜研发中心与恒益食品有限公司“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共同研发了5道陈皮创意菜。
此前,新会技师学院派出“中国烹饪大师”1名、区级“粤菜师傅”大师1名进驻烧鹅美食一条街,围绕新会陈皮与古井烧鹅两大食材,开展为期7天的培训、研发。“我们本次研发的菜式食材容易获取,技能容易掌握,菜品容易复制,制作过程短平快。”新会技师学院副院长林洁瑜介绍。
研发新菜式正是我市在此打造“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项目的前奏。今年,霞路村天成圩烧鹅美食一条街将升级建设为“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建成后,这里将不定期邀请上级师资团队,对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粤菜师傅”专项职业能力集中培训,为更多有志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将粤菜发扬光大,进一步丰富古井的乡村旅游元素。
参选“广东美丽渔港”
新会区崖门镇崖门渔港
努力发展滨海休闲渔业
天涯尽头港为岸,夕阳落彩笙渔歌。距离8月16日开渔日,至今已过一个多月。近日,崖门渔港陆续有大小渔船归航靠岸。每逢拂晓时分,渔民和商贩纷纷忙活起来,一辆辆小货车来到了港口,开始接载渔船上的鲜货。
“休渔期一结束我们就随着大队出船了,在北纬20°左右的南海海域打捞捕获,今天是开捕以来第一次归航停靠。”一位出海作业的人员说道,他们正有条不紊地记录着每个鱼筐里的鱼的品种及重量,一筐筐铺满冰块的渔获陆续从渔船被输送至收鱼商贩的货车内,当天经过5个多小时的统计搬运,船上近1300筐渔获基本交易完毕,总称重约1.5万公斤,捕获的海产品种类非常多样,以经济鱼类、虾类、贝类居多。
崖门渔港位于新会区崖门镇境内,靠崖门出海口1公里,是国家一级渔港,可停靠大中型渔船300艘,是新会区唯一可供海洋捕捞渔船停泊、补给、销售海产品的群众性渔港,也是渔船避风的重要场所。
为不断推动渔港经济区建设,崖门镇制定了渔村振兴项目方案,计划通过升级改造老旧渔港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融合,改变“脏乱差腥臭”形象,打造生态美丽渔港,助力渔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渔业村镇的发展与振兴。
崖门镇渔村振兴项目规划范围从崖南中心路起,至崖南旧渔港海边码头,全长约1公里,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目前,崖南河滨公园已竣工,包括广场区、康体运动区、文化展示广场区、休闲休憩区,为周边群众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崖南街区升级改造已动工,计划定位特色饮食、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等功能,并结合国家一级渔港标准建设,打造成具有渔乡特点、地方风情的餐饮旅游商贸区域。另外,御海酒店、百马酒店、小帆船酒店等文旅项目亦将进驻,未来将形成文旅休闲区及滨海旅游发展带。
值得一提的是,崖门镇还将从一级渔港中选择部分渔港探索建设休闲观光型渔港。计划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建设集渔船停泊、避风、补给及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渔民转产转业、滨海旅游、新渔村、城镇建设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区。预计建成之后,将推动渔港升级、渔民转型、渔村改造,有效延伸渔业产业链条,为繁荣地区经济、促进全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渔业政策的支持下,崖门镇鼓励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计划从原有的1家休闲观光渔船公司增至3家。
此外,崖门镇正在不断配套完善渔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滨海新区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串联广东桥梁博物馆、崖门古炮台、世贸碧海银湖、古兜温泉、古兜山等不可复制的旅游亮丽名片,提升渔港的影响力,努力发展滨海休闲渔业,把现代渔业、旅游、观光、健身、娱乐及海洋与渔业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相互结合和转移,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望未来,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美丽渔港——崖门渔港,将成为江门乡村振兴的一支“新力军”。
文/图 毕松杰 唐达 傅雅蓉 陈方欢 任晓盈 胡永雄 李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