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提质后的五十墟,风采再现。
如今的五十墟两岸郁郁葱葱,有着一份自然的景致。
“1909年,新宁铁路正式通车,凭借五十站,原本的墟市渐渐满足不了商户与往来旅客的需求。”在三益银信博物馆,银信收藏家李柏达向记者说起了五十墟与侨批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发展,当地乡贤与华侨发起集股筹款用于建立西桥市,这一消息通过侨批(银信)的方式传遍了在海外拼搏的五十乡亲们。不久后,大量侨汇加入购买股份,新五十墟很快就建立了起来。
五十墟的发展,离不开水路、铁路的便利交通条件,离不开大量侨汇加入,更离不开海外华侨建设家乡的一份心意。如今,随着台山市对历史街区活化提质工作的开展,五十墟的骑楼正在逐步得到修缮,这里也将再现昔日辉煌。
侨汇涌入助力侨墟建设
五十墟始建于1799年,是一个以墟日日期命名的墟集。旧时农历逢五、逢十,来自周边四面八方的村民们按照习惯来到墟市趁墟,因当时此地最畅销的便是可作为多种用途的牛骨灰,所以最早称“牛骨墟”。此时,五十墟主要依靠发达的水路成墟。
据相关统计,台山市目前拥有侨墟90多处,这些侨墟是20世纪初台山华侨回乡建造的,每处侨墟都是碉楼、洋楼、墟市并存,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是20世纪初对外贸易和地方集市的基地。这些侨墟得以建立,不得不提华侨与家乡人共同的智慧成果:集股。
随着新宁铁路的通车,原本繁荣的牛骨墟更胜从前,也越来越难以承受更高的经营要求。于是,有乡贤建议,以集股形式筹款建设新市,当时共计划发出1340股,每股5元,股东以股份投资的形式获得商铺以及其他分红。得知消息后,华侨或以侨批形式寄钱回来入股,或亲自回国参加,十分踊跃。很快,罕见的一河两岸侨墟——五十墟诞生了,原本依照农历趁墟的习惯也改为公历。“建设侨墟,一方面既是当时侨墟繁荣,能盈利;另一方面是对家乡的眷恋,希望能建设家乡,造福乡亲和家人。”李柏达说。随着侨墟的建立,侨汇更多地涌入台山,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李柏达向记者介绍,因为华侨出国后,受到契约思想影响,所思所为许多时候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侨墟建立时的集股也是如此。如五十墟的联益堂股份制就不是简单的口头协议,而是有着一系列的明确条文。“明确提出了每一家店铺的规模、占地面积;还对后面的分红、多少股有多少店铺等细节作了明确规定。”李柏达介绍。
此外,侨墟建设时,还会有详细的设计图纸,让有兴趣参股的人一目了然。如今的台山梅家大院,又称汀江墟。该墟对外集股时,《公牍》上不但写明扩建侨墟的原因,还绘上侨墟的设计图纸,并特意作了说明:“考察汀江沿岸得沙围一地,居于海口区之中心点,前濒汀江,后枕端山,村密人稠,地大物博……至治安平静,尤为特色,此实为天然良好之市场。联合各姓集股本银五万元,分作一百一股,即以沙围为墟场,筹建新定墟名为汀江墟。”建立汀江墟的目的也很明确:“将来成立之后,各姓人士自知该墟系公共之物业,可以自由姻旋,必能竞出聪明财资团结精神,共谋发展……而致地方于繁盛,跻民生于乐利……”正是这么清晰明了的规章条文,让越来越多的华侨加入侨墟的建设当中。
侨墟邮局成侨批重要寄递枢纽
随着侨墟的建立,大量侨汇、物资流入台山各个墟市,成为推动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几乎每个侨墟都成为一个中心消费墟集,一般设有茶楼饭店、苏杭布匹、金铺银号、华洋杂货、百货山货、油糖酒米、医药等商铺。其中,商家大都开办“接理外洋书信银两、邮政汇兑”业务,这也成为侨乡的一大特色。因此,每年数以千万美元计的侨汇收入,推动了台山及邻近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外,也因侨墟的出现,让侨批寄递更加便捷,让海外拼搏的华侨与家乡、家人的联系更加紧密。
李柏达拿出一件藏品,这是一个信封,他介绍说:“这是家乡人给伍盘照夫人与同乡伍于衍的回信。”伍盘照和伍于衍是美国华侨,曾经营救身陷囹圄的孙中山。1904年,孙中山打算赴美巡回演讲,可在抵达三藩市后却出了意外。因被告密、诋毁,孙中山上岸后即被美国海关以“中国乱党”的罪名拘禁在仙人岛的木屋内,准备尽快把他遣返回国。来自台山市四九镇的爱国华人伍盘照得知后,迅速开展营救活动,经过海内外爱国人士的合作,孙中山终于脱困。在信封上,有着几个很明显的邮戳,“四九”二字清晰可见。“这发自四九邮局。”李柏达说,“建立在四九墟的四九邮局,是伍盘照等人与家乡人联系的重要枢纽”。
李柏达介绍,侨墟的形成,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因靠近港口码头,随着货物运输往来的增多,逐渐形成聚集效应,渐渐成为墟;还有一类则是因为陆路,这类多见于新宁铁路建成后,依托火车站,不但形成侨墟,寄往海外的侨批也在此积聚,所以邮局也会在此建立。
“一方面,侨汇的大量涌入,建立侨墟促进了当地及周边的发展。另一方面,侨墟的建立,大大方便了侨批的寄递,加强了华侨与家乡的联系。”李柏达表示,侨墟与侨批形成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中西文化融合的载体和生动体现
文化学者黄伟宗曾这么评论侨墟的作用:侨墟是中国传统农村墟日集市,又是与海外通商的集市;侨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载体和生动体现。铁路的运营和客货流通促成了沿线墟镇的应运而生。台山作为侨乡,随着大量侨批银信的汇入,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大量外来商品通过新宁铁路,包括侨墟楼的建筑材料通过铁路输到台山。以斗山墟为例,刚开始时,这里只是一个小村落,但随着侨墟建立,不到10年间,便新建了50多家商铺。20世纪20年代,新建商店达260多家,成为台山南部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外华侨通过侨批,将拼搏而来的血汗钱寄给家人,从而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有老人回忆,当年有不少侨批从这里寄出或寄回,既有海外乡亲的回信,也有家乡人给海外亲人的回信,不少邮差或骑着自行车,或以双脚奔跑送信,热闹非凡。据当地人介绍,五十墟不但因新宁铁路车站在此形成侨墟,还因此地水路交通发达,一河两岸的侨墟风景曾经风头无两。作为台山侨墟中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墟集,五十墟从建墟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经济贸易。在拓展街道和新建墟市时在合适的地段保留一片开阔地带作为定期墟场,周边以骑楼街围合,形成骑楼街市和墟场共生的空间布局,是传统上“墟中有市”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五十墟已经失去了过往不可或缺的商贸作用,有些墙面甚至被写上了“危”字,一河两岸的侨墟风景早已不在,但是随着台山对历史街区活化提质工作的开展,五十墟的骑楼正在逐步得到修缮,“广华祥”“广德生”等富有古韵的老字号名称再次出现,即将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往桥边走去,虽然没了过去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但两岸风景郁郁葱葱,却有一份自然的景致,一副欣欣向荣的面貌正在呈现。
策划/刘运华 叶桃 统筹/王平强 严建广 文/张华炽 图/张华炽 朱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