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飞虎队员写信告知台山老父亲在部队的过往。
这是一封搭乘“驼峰航线”寄出的银信。
台山青年飞熊寄信给身居海外的父亲了解戴洪哥中签当兵事宜。
在三益银信博物馆,有一个泛黄的信封,封面贴了6枚邮票。从邮戳可以看出,它从1944年2月12日从台山邮局挂号寄出,2月28日送至桂林,再经重庆乘搭“驼峰航线”飞机,经过印度的加尔各答,盖上印度八角形2号检查戳,再乘英国海外航空运至尼日利亚之拉哥斯,经南美巴西转运抵美国迈阿密,4月25日到达美国纽约邮局,4月26日交到收信人手里,全程耗费74天。
这封银信走过的路线,就是在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死亡航线”。这是当时抗日的重要空中战略运输线,正是这一航线的开辟,让更多美国华侨回国参加对日空战。
策划/刘运华 叶桃
统筹/王平强 严建广
文/图 张华炽
(图片翻拍自李柏达藏品)
A
“死亡航线”开辟 银信经飞机分批运递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从那一刻起,五邑地区银信进出口的最后一条生命线宣告中断。同年,台山有两地沦陷。到了1943年,台山出现大饥荒,台山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根据相关统计,台山在战时饿死了15万多人。”银信收藏家李柏达翻阅资料后表示。汇路中断,家乡沦陷,这让远在美洲的华侨心急如焚。他们成立抗日救国团体,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李柏达介绍,抗战14年,全美洲华侨捐献了大笔款项,很多在美国的台山华侨为了打通邮路,更是捐献了30余架飞机支援抗战。“驼峰航线”的开通,再次联通国内,有了直接的渠道支持抗战,让华侨激动的内心稍有缓解。
据了解,1942年5月,日军攻陷缅甸和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为了运输抗战物资,也为了让华侨能有相对稳定渠道与家乡取得联系,当时中美合作,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出一条国际空运航线。这是一条从印度飞越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到昆明、重庆、成都等地的航线,全长800多公里,山地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达7000米。整个空运期间,不管结冰还是雷雨,也不顾从缅甸起飞的日机的拦截,真正做到了全天候飞行,中国进出口邮件则利用往返飞机分批运递。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江门市政协与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五邑侨胞耀中华》一书中记述:当时技术有限,运输机飞行高度只有3500米,因此在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时,为了绕开山峰,飞机只能在峡谷间弯弯曲曲地起伏穿行,犹如在骆驼背上飞行一样,因此也被称为“驼峰航线”或“死亡航线”。这条航线,不只是打通了汇路,中美空军3年多来向中国抗日战场运送急需物资80万吨、人员33477人,飞越“驼峰航线”也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中美两国军队闻名于世的壮举。
值得一提的是,这运送的3万多人里,有3万多人是回国参战的华裔,以台山人居多。其中参加空军的台山籍飞行员就有50多人。在三益银信博物馆,有一封名为飞熊的人回信给父亲时提及此事:“昨孟信兄从美国寄回一信,内言及在外中国人抽签当兵,其中有戴洪哥中签去当兵,未知是否,乞大人寄信回家,俾一方面以安家中各人,一方面以释其妻女在家悬念之心,是为万幸,肃此敬请。”
李柏达分析,当时海外华人争先恐后参军抗日,华侨抗日救国团体在无法取舍的情况下,采取了抽签的办法来平衡大家求战心切的心情。而在信件中,家人对华侨参军的心情也十分复杂,既骄傲又担心,这也几乎是当时所有华侨与华侨家人的心情写照。飞虎队上尉林民安是台山旅美旧金山华侨,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一开始反对他当兵。为了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他毅然瞒着家人报名参加旧金山华侨集资兴办的航空训练学校,接受飞机驾驶员训练。毕业回国后,他在云南昆明以全优的成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虎队队员,当时是由陈纳德担任考核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驾机杀敌无数。
B
飞虎队建功 以血肉之躯战胜“死亡航线”
在中国抗日空战史,飞虎队可谓不得不提。1940年,美国政府同意退役上尉陈纳德组织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成立“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因为驾驶的飞机机身上绘有带翅膀的飞虎,故被人们称为飞虎队。为了开辟“驼峰航线”,这支95%为美籍华裔的飞虎队历尽艰辛从美国旧金山向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挺进,将一条几乎不可能的航线开辟出来,并在此“刀尖”上起舞。
《五邑侨胞耀中华》一书记载了飞虎队飞行员黎荣福和余柏荣的回忆。黎荣福直言:“每次都很危险,因为日本战斗机飞得快,我军的运输机飞得慢。在运输过程中,有不少飞机被击落。有些时候,运输机被打得只剩下一只发动机在工作,甚至机翼也会被打掉一半。”1943年就加入飞虎队的余柏荣在书中也谈到,经常性的物资运输是要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尤其是晚上飞越“驼峰”,冰雪在窗外结霜,有两三厘米厚,什么也看不到,除了依靠技术,就只能听天由命。这在当时许多军事家觉得不可能实现的“死亡航线”,就凭着飞虎队的血肉之躯战而胜之。
承担如此风险的飞虎队,在军营中的生活是怎样的?一封飞虎队队员仕炘寄给台山老父亲的银信中记述:“在处每日教以军旅常识,约一个月训练,再迁别处实习三月方作完满,膳食三餐甚丰富,惟可惜肉类与牛奶短少,不及在所力之富有也。儿亦得悉名重兄因疾回大埠休养。对于担(赡)养费,儿亦擅妥,可惜要有证实结婚书方准。儿即寄信家中嘱家人将日前交姻纸寄来以并(便)能否领收也,余无别禀,敬请。”李柏达解释说,这封信告知家中老父亲,军营中的生活还不错,不用担忧。而且已婚队员有赡养家属补贴,不过需要结婚证明才能领取,希望家里能寄来。
据相关史料记载,飞虎队共击落、击毁日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总计223万吨敌商船,44艘日军舰船,毁损日军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立下了显赫战功。而在其背后,也有着让人动容的牺牲,李柏达作了相关研究,仅以“驼峰航线”而言,自1942年5月使用至1945年9月,历时3年零5个月,共坠毁飞机609架,平均每月15架,牺牲和失踪的飞行员1579人,成为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最悲壮的空运航线。
C
背后的故事 一封空难银信让人泪目
在李柏达的藏品里,有一封简单而又沉重的银信。李柏达介绍,这是一封台山“宝华行金银业”接驳的银信,1947年7月18日由纽约谭连福代理汇出,经香港接驳,8月4日寄到台城宝华行转交潮盛村谭灿良母亲收,批银2000元港币,全程耗时16天。在这银信批单的左侧,写着一行字:此款系本村谭宗乐兄即福安兄因搭飞机失事殉难遗款。由此可知,这位谭宗乐就是抗战时期飞机失事的死难者。抗战胜利后,香港这个五邑银信交通枢纽恢复运转,汇路接通,他留在美国的遗产由同村兄弟谭连福寄回给家乡的遗孀。批单上简短的一行字,使读者心酸落泪。
李柏达表示,抗战时期,不但航空路线不安全,陆路、水路等交通运输均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华人华侨在此期间,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回国,支撑他们的就是一份赤子之心。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死亡航线”,这条航线非常危险,稍不留神就会撞山,加上恶劣的气候以及强气流、低气压和经常发生的冰雹、霜冻,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遇到意外时,跳伞也会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难以生还,即使这样,这条航线仍然活跃在抗日战场之上。
和平时代,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在这条危险的航线上飞行;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就如李柏达收起那封空难银信时所说:“今日之美好,因昨日之牺牲。勿忘前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