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残车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魏小敏
“康复工场不但改善了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也为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近日,在广东“众创杯” 创业创新大赛之残疾人公益赛总决赛现场,来自江门市的项目——《新起点就业康复工场—破解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就业机会》一举拿下了企业组助残类金奖。
据介绍,市残联围绕促进残疾人就业,不断拓宽帮扶渠道,以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解难题为主线,扎实推进江门残疾人就业。
开展技能培训
练就残疾人职业多面手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困难重重,对电脑不太熟悉。在老师和市残联同志的热心帮助下,现在技能已经挺熟练了,期待在日后的工作中好好发挥。”小花(化名)在未进培训班之前,从没有听闻数据标注行业,由于肢体残缺行动不便,工作并不好找。
为了帮助更多像小花一样的残疾人融入社会、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市残联举办残疾人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技术培训班,将互联网时代数据标注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学员,开拓我市残疾人“智能化、数据化”就业新时代。培训班结束后,小花顺利走上了数据标注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人工智能数据标注训练师,实现了自我价值。
“我们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目的在于让残疾朋友能提高自身素质,学到一技之长,从而拓宽残疾人家庭的致富渠道,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池海才介绍,市残联以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覆盖对象全面、培训模式灵活、就业形式多样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机制。
据了解,我市先后有序开办保健按摩、人工智能、家政服务等多个班次,累计为962名残疾人赋能培训,免费为288名残疾人提供职业能力测评服务,专项为49人开展就业指导规划,培育建成15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同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市残联全面启动网络直播课堂,为残疾人学员建立“线上学”和“线下用”的双向交流渠道。
探索就业新模式
多维度促进残疾人就业
在新起点就业康复工场打造的爱心助残车间里,员工们虽然戴着口罩,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工作劲头。智力残疾人阿仔加入爱心助残车间后,不仅每月可以获得一份工作收入,而且还可享受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现在的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难,但对我的帮助却提高了不少。不但解决了目前的生活窘境,还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阿仔说。
爱心助残车间日常由企业和承接运营机构共同管理,企业负责提供生产岗位、设备设施、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并与员工及其监护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合法用工手续,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购买职工医保社保,享受企业员工同等福利待遇,使残疾人员工逐步实现从日间照料、技能培训向辅助性就业及社会就业的有效过渡。
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探索“残联推动、社会承办、企业融入、残疾人参与”辅助性就业新模式。为破解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难题,依托康园中心,引入爱心企业,在蓬江区设立市、区两级爱心助残车间示范点3个,帮助117名残疾人圆了多年的就业梦,并享受与企业普通员工同等的福利待遇。
融合创业热潮
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
自2016年起,市残联深入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每年举办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吸引了广大残疾人创业者和众多助残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参赛项目数量逐年上升,2016-2021年累计262个项目、835人(次)参赛,项目涵盖农业、制造业、康复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产生市级金奖项目9个、银奖9个、铜奖16个、优秀奖24个。同时,推荐优秀项目连续六届参加广东“众创杯”残疾人创业创新公益赛,共计获得金奖3个、银奖3个、铜奖6个、优胜奖38个的好成绩,培育了“化茧成蝶,爱有千千结”“海鲜规模化生态养殖系统”“新起点就业康复工场”等一批优秀项目。经过多年积累沉淀,江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公益赛已成为我市残疾人创业就业的一个品牌项目,为残疾人朋友搭建了展现自我、创业创新的舞台。
此外,不断结合侨乡实际,积极发挥优势资源,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培训基地+残疾人”就业帮扶机制,推动全市用人单位吸纳1915名残疾人集中就业,安置6467名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为450多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扶持129户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和自主创业。
“我们还针对重点群体,按照‘重点帮扶、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形成‘一人一策’就业指导模式。”市残联副理事长李润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