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获“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用爱托起孩子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江门市民政局多措并举,为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图为该局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举办普法活动,宣传法治知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骆慧晶
对于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小吴而言,童年的生活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作为非婚生子女,小吴没有户籍,没有上过学,每天的生活孤独无助,一直渴望有人陪她玩。幸运的是,江门市民政部门与社工整合多方资源,主动与多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她顺利办理了入户申请和入学申请,让其生活学习有了基本保障。
近日,江门市民政局荣获“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我省6个获评该称号的单位之一,也是全省唯一获评此项荣誉的地市级民政部门。
一个温暖事例,一项全国殊荣,彰显“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情怀。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最需要社会的关爱和保护。近年来,江门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大儿童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提高供养标准、实施专项保障、加强探索创新等措施,为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提高保障标准
留守、困境儿童共享美好生活
多年来,市民政局先后印发全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会同检察院等多部门出台《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联合公安部门制定《江门市困境儿童集中养育和落户安置工作规范》等政策文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开展。
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市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2011年以来,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共同落实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供养制度,并逐年提高供养标准。缩小孤儿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间的差距,至2021年已实现集中和分散孤儿统一供养标准2373元/人/月,比2011年分别增长137%和296%。2019、2020年连续两年供养标准位列全省前列。连续多年将孤儿供养等提标事项纳入市民生实事,2020年提标事项获江门市人大评审“非常满意”评价。
同时,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困境、留守儿童,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02万元购买儿童社工专业服务,并指导江门市社会工作协会创新性地建立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提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力争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更优质、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强化资源统筹
守护留守、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小李年幼时父母已经离婚,一直以来与伯伯一起生活,但伯伯患有肢体残疾,却一直不愿评残,收入仅仅只有每月几百元。由于监护缺失,小李的家居环境非常恶劣和杂乱,家具残旧不堪、垃圾满地,屋子里除了一个能住人的房间,其他房间都堆满了杂物,处于废弃状态。
江门市民政部门和社工在了解小李的情况后,马上链接资源帮助她装修房间,为她清理出一个独立的房间,同时,针对其学业成绩落后的情况,开展学业辅导。如今的小李阳光开朗,完全变了一副模样。
为了帮助更多像小李一样的留守、困境儿童,江门市民政部门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合力,积极协调市直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成长。
2019年,江门市民政局携手江门市慈善会与港澳慈善力量合作实施关爱困境儿童“手”护行动,为困境儿童搭建智能化人身安全关爱服务平台;2020年,积极联合教育、卫健、妇联、残联等单位开展困境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女童救助帮扶等专项行动,开展全面摸排,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加强儿童关爱保护;协同公安部门有效解决困境儿童户口等实际问题,100%落实困境儿童监护责任。江门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联合团委、妇联、检察等单位共同启动活动。全市民政部门面向儿童及其监护人等开展宣讲,累计宣讲1477场次,培训27344人次,实现宣讲活动进村(居)全覆盖。指导江门市慈善会实施“慈善筑迹”——江门市困难家庭家居改善项目,链接多方慈善资源共同为困境儿童改善居家生活条件。
为汇聚社会关爱合力,2021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微心愿”“微课堂”等系列活动,联合爱心组织、企业、个人等为全市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办成一批“微实事”,包括筹集善款18万多元,为400多名留守和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赠送了自行车、学习桌椅套装、书包及文具等心愿礼物。
下一步,江门市民政局将结合全省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信息化试点建设,奋力做好以困境、留守儿童为主要群体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全力推动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国字号”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