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团参观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
追梦中国,情系侨都。11月24—2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侨联指导支持,江门市联海侨界媒体交流中心主办的2021侨界媒体五邑采风行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侨界媒体深入江门特色企业基地、品尝侨乡美食、感受五邑人文风采,充分挖掘“中国侨都”故事。
“举办此次活动,是为了充分发挥涉侨渠道的传播力,搭建江门与侨界媒体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助力‘侨都赋能’工程实施,提升江门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打造国内主流媒体、侨界媒体、海外华文媒体组成的大外宣格局。”市侨联相关负责人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江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
走进素有“酱料王国”之称的李锦记,领悟侨乡子女思利及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走进“网红打卡地”新会陈皮村,聆听从一块皮到一座园,产值突破百亿元的逆袭故事;走进广东厨艺技工学校,品尝飘香世界的侨乡美食……短短3天的行程里,采风团深入江门第一线,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早有耳闻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这次过来,果然名不虚传。江门侨味浓郁,小到一瓶酱油、一块陈皮、一只烧鹅,大到整个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桥梁,有讲不完的侨乡故事。”瑞典《北欧华人报》副社长谢志杰每到一处,都会用镜头记录精彩之处,第一时间发表在其媒体平台上。
“大大小小的媒体活动我参加过不少,这次却让我异常激动。原因在于虽然我们是在海外注册的华文媒体,但是从受众而言,我们更像是江门的媒体,我们的读者都是在南美洲的江门乡亲,所以这次来到这里,就像是回到了娘家,很亲切,也在走访中对江门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为后续的报道挖掘了更多精彩素材。”《委国侨报》总编辑龙涛说。
江门有着丰富的华侨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采风团成员纷纷认为,江门是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不仅华侨人数众多、分布广泛,更是情系祖国,保持着爱国爱乡的传统,这一点难能可贵。
“我的祖籍是台山,我一直关注、关心江门的发展,近些年来,明显能感觉到江门的发展越来越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老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滋润,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当之无愧,我迫不及待想通过报道将这里的变化向海外侨胞们传递。”印尼《千岛日报》副社长李伟辉说。
凝聚侨力服务“侨都赋能”工程
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此次的侨界媒体五邑采风行活动‘正合时宜’,是落实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工作部署,发挥侨界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服务‘侨都赋能’工程的重要体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3天的学习和采风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对江门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尤其是江门在做好侨务工作反哺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接下来,我们将与江门加强沟通合作,持续讲好江门故事,唱响侨乡品牌。”美国《华人》杂志社副社长黄浩说。
《泰国风》杂志社记者周新平表示,这次他们到江门参与这个活动,就是想把独具江门特色的产业、文化推广出去。“我们计划推出有关江门侨乡文化的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向海外介绍推广江门,提高江门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我将怀着对江门五邑的深厚情感深入采访、悉心体察,运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向世界宣传好江门形象、广东形象、中国形象,向世界讲述讲好江门侨乡故事,传播中国侨都建设的成果和前景,激发华侨华人回中国创业的热情。”李伟辉说。
“今年以来,我多次走进江门,江门出色的侨务工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侨都的担当。”《中非日报》刚果金站站长张琪表示,他们将积极邀请当地的政府和商会来江门考察、访问,希望在江门这片热土上,找到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机会,促成更多交流和合作。
从面向400多万五邑籍华侨华人到“拥抱”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从广东一隅的江门走向宽广辽阔的世界,“侨都赋能”工程任重道远。在印尼《一带一路报》社长曾惠阳看来,江门侨务资源得天独厚,可以进一步为华侨华人回中国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承担好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定位和使命,成为中国新时代大统战格局中的排头兵,为侨务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