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到林场,从造林到护林,祖孙三代见证河排林场发展,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三代护林史 一部生态志
如今的河排林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侨乡“绿肺”。
回到曾经工作的林场,黎金友很是感慨。
沿着潭江逆流而上,延绵不绝的青山在水源头处筑起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这里是江门地区最大的国有林场和林业基地——江门市河排林场(以下简称“河排林场”)。
三代护林史,一部生态志。在过去62年里,有这样一家人,三代与青山为伴,从造林到护林,他们哼着同样的林谚,默默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穿着同样的解放鞋,用脚步丈量着林场的发展。他们用艰苦奋斗将个人与林场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在深山中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佳欣 张浩洋
通讯员 房晔
A 艰苦奋斗 敢叫荒山变林场
“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江门入冬,河排林场内的山林却依旧满目皆绿。对于今年70岁、有着40年党龄的黎金友而言,这是他从不曾厌倦的风景。在儿子黎忠专的陪伴下,老人近日专程回到曾工作过的林场一工区护林站。追忆过往,他感慨万千,看见变化,又喜上眉梢。
河排林场位于恩平市西部,创办于1955年10月,经营总面积近1.8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超1.6万公顷。目前林场分设了七大工区、9个护林站点,职工主要从事育林营林、护林防火和安全生产工作,大家熟知的锦江水库、凤子山水库、河排森林公园都坐落在此,可谓山清水秀。然而,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是一代又一代护林人的艰苦奋斗和敢叫荒山变林场的拼搏精神,才实现了河排林场的巨变。
据该场场志记载,河排林场当年创办的定位是建设国家用材林基地,初期发展林业生产经济来源主要靠国家投资,种植松、杉,台湾相思等用材林和竹子、油茶等经济林。1959年,国家预算拨入锐减,林场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业、副业门路,自筹资金发放职工工资。“我们家所在的高朗农业队就是在那时并入林场,父亲也进入了林场工作。”黎金友回忆道,那段时期是林场工人最为艰苦的岁月,父亲黎九是农业队队长,除了要参与开荒造林,发展林业经济,还要带领大家种植水稻、番薯等作物解决温饱问题,为林场增加农副业收入,渡过难关。
“我小时候,父母每天天没亮就上山开荒了,往往要到天黑后才能回到家里。”黎金友说,当时工人们把这种工作模式戏称为“两头黑”,把上山开荒造林称作“修理地球”。没有交通工具,山上也没有路,“全靠脚走,用砍刀一刀刀把路给劈出来。”
那个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总能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米粮少,就用番薯、芋头充饥;没有屋子住,就用茅草搭棚住;没有电灯,就点煤油灯、松香枝照明。每逢“造林大会战”,各工区还会开展劳动竞赛,有的工人凌晨两三点钟就上山,借着月光植树。这些造林行动都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名字,如“茶冲战役”“锦江两岸造林大会战”“平坑战役”等,黎九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战役”,开山植树,一直工作到1972年,光荣退休。
时间的年轮滚滚向前,到1976年,河排林场已基本完成了造林绿化任务,转入了以营林护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的综合发展阶段。也是在这一年,“林二代”黎金友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着以林为业、以场为家的生活。
B 苦中作乐 无惧困难自力更生
尽管已经退休10年,但黎金友聊起自己45年前回到林场参加工作的经历时,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刚从部队退伍回来,拿着介绍信去民政部门报到。领导见我是林场子弟,便想把我分配回林场工作。”黎金友说,自己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林场子弟个个都以自己是林场的一员为荣。时至今日,黎金友还记得当时那位老领导的嘱托:“要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到林场去!”
回到林场后,黎金友先是在林场保卫组(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工作,后又历任林场的司法员、第八工区党支部书记、一工区工区长,一直到2011年1月退休。
在一工区护林时,一把镰刀、一瓶水和一双解放鞋,是黎金友巡山必备的“三件套”。
“一工区是林场最大的工区,走一趟下来约有二三十公里。我们早上6点多出发巡山,要下午4点左右才能回到护林站,准备‘午饭’。”黎金友说,尽管当时护林的条件不像父辈的年代那么艰难,但也十分清苦寂寞:工作上,巡山没有交通工具全靠走,没有通信工具,发现了情况也只能跑回护林站,用手摇电话机向场部汇报。生活上,在护林站一待就要半个月左右,没水没电,值守时也没法回家,到了夜里只能点上煤油灯看看报,听听收音机打发时间。
“我们每次买菜,都要采购十天半个月的量,而且只能买耐放的食物。”黎金友说,当时护林站的条件普遍较差,有的工区住的还是茅棚,用水要到河里去挑,生火做饭要到山上拾柴火,总之还是那句话——自力更生。
那时,勤劳乐观的护林员们总能苦中作乐,他们把经常吃的豆豉、头菜、咸鱼仔称作“三件宝”,用腐乳下饭称作托“泥砖”,把住进冬暖夏凉的茅棚形容为睡“空调房”,用当地的方言来说就是“近山烧枉柴,近坑洗枉水”,随遇而安,永远乐观地面对困难。
在黎金友看来,护林员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山上多变的天气。有时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半路上突然就可能电闪雷鸣、刮风下雨,导致山石滚落、树木倒伏甚至引发火灾、山洪等,在无法第一时间赶回护林站的情况下,护林员只能迅速寻找地方躲避,并想办法与队员联系,向林场汇报情况,确保大家人身安全。
从手摇电话机到对讲机、寻呼机再到后来的手机,从茅棚、瓦房到如今的平房、小办公楼,黎金友的职业生涯伴随着护林站通信、办公、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见证着林场逐步兴起至高光时刻后又归于平静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河排林场贯彻中央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通过一系列举措“搞活经济”,将林场由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变为以木材生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有多种经济结构的新型林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场已经是“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建有木器加工厂、化工厂、松香厂、水电站等,开设有上冲家属农场、综合商场、酒楼,开办了职工子弟学校、卫生院、银行信用社等附属机构,设置了武装部等,俨然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常住人口最多时超过了1600人,其中干部职工近千人。
“林三代”黎忠专正是出生在那个年代,自小在山林间玩乐、在林场上学成长,无处不在的绿色编织出他生命的底色,群山环抱的家园是脑海中放不下的眷恋。
C 传承使命 守护绿水青山
“对我而言,林场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我对这里是很有感情的。”谈及为何要回到林场工作,黎忠专动容地说。
时间来到2005年,这时的河排林场因各种原因,光景已大不如前,工作艰苦繁重的护林员队伍更是鲜有年轻力量加入。“我始终觉得,哪儿也不如林场好。你是林场子弟,也是党员,我是很支持你回来发展的。”在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父亲黎金友的话坚定了黎忠专“回家”的决心,他毅然辞去了在恩平市区的工作,选择回到林场成为一名护林员。
黎忠专工作的工区是林场条件最差、最为偏远的四工区。尽管上山前做足了心理准备,但他到了现场还是傻了眼:宿舍的条件非常简陋,许多路摩托车无法通行,用水要靠挑,手机完全没信号……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黎忠专一时难以适应。
当年,为解决林场的生计开支,有计划的森林采伐是允许的。林场会根据此前培育商品林的树龄,定出年采伐量并制定采伐报告呈林业部门批准,将采伐获得收益用于职工工资发放、生产资金等。黎忠专入职时恰逢采伐期,每天除了执行巡山任务外,还要到各个采伐工地督工,防止偷采盗伐、违规操作,艰苦的条件、早出晚归的高强度工作不断消磨着他的意志。一次从采伐工地下山的路上,因山坡陡峭,黎忠专连人带摩托车摔出了十几米,伤得不轻,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很多次都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爷爷、父亲在更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下来,我说什么也不能放弃!”靠着心里的这股劲,黎忠专挺了下来,而且成长很快。没多久,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工区,哪片林木是爷爷那辈种下的,哪片是父亲辈种下的,哪里有野生动物出没,哪里有珍贵树木需要重点巡查,他都如数家珍。
在山间行走,有时能见到可爱的猕猴、穿山甲,有时要面对的则是凶险的毒蛇、野猪,遇到偷砍盗猎的行为要勇于制止、遇到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情况要及时消除隐患……“前辈们年复一年才种下的林海,我们一定要全心守护,让子孙后代都能享用。”黎忠专说,这些年,儿时的玩伴从外回到林场时,他总会热情地陪他们四处走走看看,重游儿时玩乐的山头、树林、河沟,和他们讲起林场的发展变化。“我觉得我有义务守在这里,守住林场子弟的乡愁和根基。”
在护林站值守,黎忠专最放不下的是家里的妻儿。“小时候常埋怨父亲不回家,当自己也从事了这份工作之后,才明白父亲当年的不易。”黎忠专表示,每次出门,孩子总会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给家里打电话,女儿的第一句也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他只能将歉疚悄悄埋在心底,努力工作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眼下,广东省已进入森林防火特别防护期,黎忠专等护林人也投入到紧张忙碌的防火护林工作中,一面通过巡山消除山火隐患,一面向居民们开展防火宣传,正如当年他们在林场职工子弟学校读书时,放学后老师带着他们到家家户户门口喊防火口号一样。
60余载岁月变迁,河排林场已由过去发展林业经济为主,逐步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走过风风雨雨之后归于平静,融入自然。2013年,黎金友的另一个儿子黎宏君也放弃了在企业的工作,回到爷爷、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和弟弟一道当起了护林员。
在兄弟俩看来,守护林场是使命的传承和延续,他们将带着父辈的愿景,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把养育我们的这片森林更加努力地保护起来”。
相关链接
河排林场简介
河排林场创建于1955年10月,位于恩平市西部山区,是江门地区最大的国有林场和林业基地,经营总面积近1.8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逾1.6万公顷,超过3/4为生态公益林。全场分设七大工区,9个护林站点,从事营林生产、护林防火和安全生产工作。
林场地处亚热带气候型地带,长年高温多湿、雨量充沛,锦江水库、凤子山水库和牛仔岭水库均坐落于此,林场主要种植的林木树种有杉、松、马占相思等。从1960年营造长坑党支部试验林以来,林场先后组织了“茶冲战役”“狗头顶战役”“阵湾战役”等多次“造林大会战”,到1976年基本完成造林绿化任务,转入了以营林为基础,森林采伐、采育结合的综合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河排林场逐渐由以商品经济为主的林业单位,转变为生态公益事业型为主的林业单位,担负着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商品用材林培育的双重任务。经过多年造绿护绿,如今河排林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各类动物6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侨乡“绿肺”,生物乐园。
人物档案
黎九
黎金友的父亲,黎宏君、黎忠专的爷爷,1929年生人。在河排林场工作前,黎九曾任恩平市那吉镇公社高朗农业队队长。1959年,河排林场决定开展副业,将高朗农业队并入林场,并将场部迁移至此,利用20多公顷农田发展经济。
从那时起,黎九便开始参加林场的经济建设工作,除了要参与开荒造林,发展林业经济,还要带领大家种植水稻、番薯等作物解决温饱问题,为林场增加农副业收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黎九一直工作到1972年退休。
黎金友
黎九的儿子,1951年生人,中共党员。1976年在杭州服役完毕从部队退伍后,黎金友被分配到河排林场保卫组工作,后又历任林场司法员、八工区党支部书记、一工区工区长。
在林场工作期间,黎金友大力发扬在部队时的好作风,传承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同事参加到一次次造林护林的任务中,见证一座座荒山变绿林,也见证着林场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旺,护林站通信、办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2011年1月,黎金友正式退休。
黎忠专
黎金友的小儿子,1981年生人,中共党员。自幼在河排林场长大的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感情。2005年3月,他毅然辞去在恩平市区某派出所治安队的工作,选择回到林场成为一名护林人。16年里,他先后任林场四工区护林员,林场的出纳、助理工程师、计财股副股长等,并成为林场第二党支部书记,为党的事业和林场发展接续奋斗。
黎宏君
黎金友的大儿子,1977年生人。2013年9月,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放弃了在企业较高的薪酬,毅然回到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回到兄弟的身边,在林场六工区当起了护林员,延续黎家人守护绿水青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