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封李维亮寄回台山的银信,字里行间满是家国情怀和对祖国强大的自豪。
“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获得了彻底解放,强大的、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翁了。”这是一封1953年旅印华侨陈金秀写给远在江门新会家乡的哥哥的信。信中不仅反映了海外华侨对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欣喜,更反映了华侨华人对党的拥护和支持。细读信中的字句,仍能感受到写信人当时自豪、激动的心情。
银信作为传递华侨华人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有不少都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变化。在银信收藏家李柏达家中,便收藏着数封其二祖父李维亮从古巴寄往台山家中的信件。从信件中除了可以看到李维亮对家人的思念与关爱、对家乡的热爱外,更能从字里行间一窥当时海外侨胞对新中国的支持、热爱和拥护,对祖国日渐繁荣昌盛的自豪和骄傲。
策划/刘运华 叶桃
统筹/王平强 严建广
文/图 朱磊磊
A 游子期望国家和平
抗战胜利后,人们期盼已久的和平终于到来。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国共内战爆发,中华民族又一次陷入战争的泥坑。国内通货膨胀加速,货币迅速贬值,形成了恶性循环,民不聊生。
“抗战胜利后邮路恢复正常,大量的侨汇从外国涌入侨乡,迅速把侨乡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冲退了,骄奢浪费、享受之风死灰复燃,加上社会的不安、金融的动荡,社会各种危机埋伏于社会经济病态之下。”李柏达表示,经济上的不稳导致政治上和社会道德上的崩溃,这种现象在江门侨乡尤其突出,引起了不少海外华侨的担忧,其中就包括他的二祖父李维亮。
“弟观今祖国境况到处凌乱……今时不比往日,世界新潮流之进化,环球各国竞争之思想,乃系青年之要感为重。”1948年6月16日,李维亮寄了100美元回家,作为后辈读书的费用,同时在信中语重心长地教育后辈,当今世界新潮滚滚,世界各国竞争非常激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感到责任重大,择善而从,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国家和平,百姓安康,是无数海外侨胞永远的渴望,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经过抗战,中国早已伤痕累累。再加之国共内战,当时国内社会动荡不已,社会各种腐败现象滋生,民心涣散,民不聊生。
李维亮虽然身居海外,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耳闻目睹祖国内战、通货膨胀、政府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楚,看着满身伤痕的祖国,恨自己不能报效国家,感到十分痛心。
在1948年12月13日从古巴寄往台山的信中,李维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弟及各人虽居海外,亦知祖国紊乱,困难居民不堪设想。总而言之,乃望国内和平,可能产生良好政府,安民保国,提振国民,研究泰西科学,培养人才,定必图强,促进国教之愿望也。”
远在海外的李维亮无法回国,只能期望有一个新的政府站出来,上保国家太平,下护黎民百姓,振奋精神,提振民众士气。同时重视教育事业,培养大批有用人才,并且大力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这样国家才能走向繁荣。
“李维亮在信中期盼着能有一个新政府为国家人民带来和平,这也是当时无数海外侨胞共同的愿望。”李柏达说。
B 华侨华人祝愿祖(籍)国富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建设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新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深得侨心,令海外华侨华人无不欢欣鼓舞。
从李维亮1964年3月6日寄往家中的银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建设给侨胞带来的喜悦之情,也深切感受到侨胞爱国爱乡的浓浓家国情怀:“且说古巴不比我中华人民共和国良好政治,人民多,国家大,五族共和,一致趋向政府主导,教育普遍,进化易,生产速卒,矿务林立,发展丰富,技艺人才应有尽有,机器制造厂,举目皆是,制造机器物质,日新月异,世界多数人类敬颂,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达到富强大(第)一国家成事实也。”
在新中国日渐繁荣的同时,曾经吸引了无数乡亲远赴海外的古巴则由于当时经济政策不当,再加上美国的经济封锁,其国内经济面临重重的困难。
李维亮在信中表示:“对于古巴今日境况,压制粮食,莫论土人外侨一律如是,须要登记凭部仔买物。限制每人每月买米六磅、生油一磅、菜蔬薯芋些少,牛肉每个星期四两。非常严厉,不能自由私卖,如若有钱,莫何设想,时刻难过。况古巴一小国,生产无多,每每祈人援助,略力难佐,永无好结果。”
“从这年起,全国实施粮食配额供给制度,任何人都要凭政府发放的物资供应证购买东西。该法例实施非常严厉,任何人不得自由买卖,就算有钱,也没有办法买到东西。”李柏达介绍,古巴当时对外贸易形势不断恶化,国内各种物质紧缺,全国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禁止一切外汇侨款出国,这让旅居古巴的华侨苦不堪言。
但在此时,新中国向古巴伸出了援手。1960年9月,中古建交。1960年11月,中古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规定中国向古巴提供6000万美元无息贷款。1961年,古巴总统访华,中国同意购买100万吨古巴糖。新中国对古巴的援助为旅古华侨寄银信回国打开了一道窗口。李维亮在信中写道:“此前古巴政府通告,居留外侨分文不能出口,独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浩大,乃许可每个华侨每年准汇一次。”
“从信的内容和语气来判断,当年,李维亮为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欣慰。”李柏达介绍,虽然离家万里,但祖(籍)国出现的新变化,依旧是华侨华人最为关心的事情。当时我国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超额完成。在李维亮看来,当时新中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发展取得了很多实在的进步,备受全世界人民敬颂,所以在信中李维亮还提出了美好的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达到富强大(第)一国家成事实也。”
这不仅是李维亮的期望,这也是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心声,“早年间,大部分华侨华人都迫于生计,为生活或战争所迫飘零异乡,背井离乡当苦力。而当时国家羸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华侨华人在海外的人身安全、经济权益和人权等难以得到真正公平公正保障。所以他们一直都希望祖(籍)国振兴,繁荣富强,在海外时能够挺直腰杆,不受人欺负。”李柏达说。
华侨华人对新中国的支持、热爱和拥护,历史也已经作出了回应。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李维亮当年的远见。
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实现海外侨胞强国梦的延续,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