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残联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市残联特教中心工作人员为残疾儿童家属开展沙盘游戏,缓解其精神压力。
“永远跟党走”2021年江门市残疾人朗诵合唱音乐会现场。
市残联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心理问题是全人群、全年龄层都会面对的问题,无论年长还是年幼,健全或是残疾,人人都应享有心理健康。
目前,江门有7万多名持证残疾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因自身残障或各种疾病、损伤所带来的影响,其遇到的困难、挫折比普通人更多,也阻碍了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由此而形成一些心理特点。有的残疾人或多或少会对外界心存恐惧,难以融入社会;有的残疾人却能逆流而上,在逆境中绽放光芒,用奋发自强诠释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精神境界。
人生会有跌跌撞撞的曲折,更有充满热血和壮美的篇章。残疾人虽然命途多舛,但是一旦有温暖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房,他们也会拥有无穷的力量!
近年来,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关注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积极推进残联系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心理服务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残疾人心理辅导室,组建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成立以心理援助为主要内容的市三八红旗工作室,从残疾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及时给予其关爱与支持,改善其生活状态,提升其社会融入感和生活幸福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冯晓莹
A 问题
源于对残疾的看法及社会环境
说到残疾人,很多人会刻板地认为他们的心理问题源于自身缺陷。实际上,残疾人躯体虽然存在缺陷,但心理和健全人可以说是一样的,例如孤独感与自卑感所有人都会有,说有不同,也许仅仅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残疾人可能更明显、程度更重些。
市残联综合科科长、市三八红旗工作室领衔人阮美兰介绍,残疾人在身体或心智上的某种缺陷,经常受到歧视,加上他们能活动的场所少,经常待在家里,长而久之,孤独感油然而生。由于残疾,他们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会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此外,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就业及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容易产生自卑情结,自我价值感低。
今年50岁的杨晓梅(化名),她出生后即被诊断为脑瘫。回想起初进社会时,找工作成了她人生中最难的关卡之一。为了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她拼命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打字、快记……还自学完成了大专、本科的课程。但因为她的与众不同,现实比她想象的要残酷许多。
杨晓梅去了很多公司,别人肯定她的能力,但知道她是残疾人后就把她拒之门外。她说:“他们不是包容我,而是因为我的特殊性而否定了我。我时常在想,残疾人就真的不行吗?”她当时也陷入深切的自卑和迷茫当中。
对许多残疾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拥抱这个社会,但换来的却是被无情地拒绝。于是,很多人只能退回到自己那个小小的世界。
作为市残联心理服务项目组义工的李艳梅表示,残疾人也许受到很多来自外界的物质帮助,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却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理解接纳的眼光,平等共融的学习、就业机会,平等自由地追求爱与被爱的权利,平等开放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李艳梅说:“只有关注到他们真正的需求,给予相应帮助,才能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快乐的生活。”
B 接纳
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虽然说残疾人有一些普遍性的心理特点,但不代表残疾人都有心理问题。相反,由于残疾的磨炼,很多残疾人往往具有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宽容的胸怀,他们甚至在用自身的力量,去激励更多的残疾人积极面对人生,活出一片新天地。
陈冰冰(化名),1990年出生在开平农村一个家庭。一出生,她就患有脆骨病,成为别人口中的“瓷娃娃”,一不小心就会骨折。而这种病也限制了她的正常发育,如今快31岁的她,个头好似孩童,双腿跟成年人的手臂一般粗,支撑不了她站起来。
以前,像很多残疾人一样,陈冰冰敏感又胆怯。在外人面前,她不敢露出双腿,因为她的双腿短短的、弯弯的、小小的,和别人不一样。对于他人一些敏感的言语举动,她会生气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能一个人生闷气。她甚至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加,陈冰冰的心态逐渐开朗积极。“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是他们的认知问题,我不能去改变他们,但我能改变自己的心态。”陈冰冰说,“虽然我的腿是弯的,但它也有曲线美,而且它陪伴我生活了那么多年,我为什么要抗拒它呢?”
现在,陈冰冰一个人独立生活,她喜欢听歌、看书、朗诵,是市残联公益读书会蓬江小组的书童。通过学习,她还成为市残联的一名心理教练,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心理支援服务。对于她是残疾人这件事,陈冰冰很坦然。她认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那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它。
同时,陈冰冰也呼吁更多的残疾人,要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去接纳、欣赏自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幸运与不幸,有时只需转换一个视角。“虽然我是残缺的,但我还能独立生活。只要不放弃、不气馁,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她笑着说道。
C 赋能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年,江门市成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市残联积极指导各级残联推进残疾人心理服务向基层延伸、落实,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残疾人工作者开展心理教练技术培训,建立了3个心理辅导室。2021年以来,市残联为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援助、喘息支持、知识科普等服务600多人次。
“很多情况下,残疾人没有什么真正的心理疾病,开展心理援助时,我们更多是耐心、专心地去陪伴来访者,倾听其内心深处的声音,聚焦解决问题,与当事人一起探讨‘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而我有什么资源’。即便是困境中的残疾人,我们也坚信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资源,这让当事人得到真正意义的尊重。”市残联心理教练李老师表示,心理教练不是治疗,而是陪伴、倾听、共进退。在陪伴的过程中,帮助来访者发掘自己的优势,给他们赋能。
“生命是一件很突然的事。”这是周霞(化名)对生命的感悟。从丈夫患病、自己患病,再到亲人去世,两年时间,周霞遭遇了一次次打击。那些日子里,她焦虑、失眠,每天以泪洗面,甚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2020年4月,周霞来到市残联寻求心理援助。通过心理工作者的疏导、开解,她豁然开朗,变得自信乐观起来。“以前注意力总是放在不幸的事情上,不懂得排解情绪。转变心境后,会发现生活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她说,现在就是要好好过每一天,给予家人更多的陪伴。
生活中,周霞还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当有亲友遭遇不幸时,她会去陪伴、安慰、疏导;当邻居有困难时,她会主动伸出援手。她说:“以前很多人都在帮我,现在换我帮别人。”
当别人问周霞是否能从现在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时,她点头回答“能”。从以前的“一地鸡毛”,到现在的岁月静好,市残联的心理工作者用他们的爱心、耐心,给许多像周霞这样的残疾人赋能,陪伴他们从生活的沼泽中走出,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其实都有着相同的心理需求,希望有人能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认同他、支持他。”黄炜春是江海区外海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一名基层心理工作者,她说道,一个不愿意跟别人多聊天的朋友愿意跟你深聊;一个被他人话语伤害到的姑娘跟你对完话后心情可以平复下来……一个个故事让她明白,心理服务对残疾人的重要性。
市残联注重从精神文化层面去为残疾人赋能,让他们重拾自信和力量,把自身励志生命故事向残疾人甚至社会传播,以生命影响生命,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困境的阴霾。2021年,市残联被评为“江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示范单位”。
D 携手
营造阳光、正面的家庭氛围
“每天围着他转,感觉有时候自己真的快要顶不住了!”“一想到孩子今后的生活,我就焦虑失眠,不知道怎么办。”……这是很多残疾儿童家庭最真实的写照。每个残疾儿童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负重前行的家庭,康复的过程漫长而又艰苦,除了经济压力外,家长们承受更多的是心理压力。在重压之下,很多家长变得抑郁、脾气暴躁,有的甚至精神出现问题。
2019年,市残联特教中心挂牌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及健康成长辅导室”和“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室”,组建心理服务团队,将残疾儿童与家长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重点,提供多样化服务,疏解其心理和压力,营造阳光、正面的家庭氛围。
温先生是两个孤独症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生活起居全由他照顾。考虑到温先生精神、心理压力大,市残联特教中心心理组老师给他进行心理辅导,教他照顾孩子起居的细节,帮其申请困难补助。
今年5月20日,温先生将感谢信送到市残联特教中心主任冯经彩手里,热泪盈眶地说:“我一直都希望女儿能融入社会,过上同龄小朋友正常的生活。琳琳今天可以转介毕业,感谢老师们的一路陪伴,是你们给予了她母爱一般的呵护和温暖。”
家长是残疾儿童坚强的后盾,家庭就是他们温暖的港湾,家庭氛围直接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家人的支持,残疾儿童才能走得更远、更顺利。
市残联特教中心办公室主任刘萃文表示,该中心每学期会定期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开通心理援助热线QQ及心晴信箱,免费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为家长提供“喘息服务”;建立家庭康复支援机制,通过心理健康“1+N”工作模式疏通残疾儿童家长情感线,帮助残疾儿童家庭重燃对未来的希望。同时,面向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属,市残联购买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服务,开展“精神健康计划”“关爱自闭症儿童家庭”等心理健康服务。
市第三人民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张小磊表示,对待残疾人,家属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积极乐观、科学理性地面对孩子残疾的现实,做到不嫌弃、不放弃,多鼓励、多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情商培养。同时,不包办、不代替,当好称职的“家庭老师”,陪伴引导残疾孩子慢慢成长。
E 行动
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呵护残疾人心理健康,需要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首先是尊重,例如在开展助残活动时,切忌以同情怜悯的目光看待残疾人,切忌用自己的视角去预设残疾人应该怎么样,不要想当然把自认为应有的服务“强加”给对方;其次是不要盯住残疾人缺失的部分,要看到残疾人优势和资源,不要追究为什么做不好,而要肯定他已经做到的,这种被看到、被欣赏、被认可,足以给残疾人最有力的支撑。
有句话这样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甚至是多扇窗。”残疾人也许走不了,但他的思维力比其他人好;他也许看不见,但他的听觉、触觉却超乎常人。
“生活中,不少残疾人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超常发挥,正是因为他们突破了自我内心的种种限制。”阮美兰说,所以,残疾人不是不行,只是不便,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被纳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点工作加以整体推进、完善;率先在省内做到手语新闻每周7天全覆盖,为听障群体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逐步推进政府门户网站、政务网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江门市图书馆、新会区图书馆、开平市图书馆、台山市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和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环境不断优化。
此外,我市扶残助残氛围也日益浓厚。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关心、帮助残疾人,如市残联组织朗诵班、读书会,为残疾人搭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文艺表演等艺术舞台,让残疾人能够展示自我风采。在这里,大众欣赏到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文明江门的温度与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