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河湖治理实现质的飞跃,图为新会万亩水库。郭永乐 摄
江门加强执法检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防止和减少污染。林立竣 摄
西江逐清逶迤去,圭峰葱郁连广宇,碉楼掩翠悠然栖,一榕成林万鸟翔。
行走在五邑大地,蓝天白云尽收眼底,河清岸绿鱼游鹭飞,山水田园交相辉映,城乡美景共融共生。蓬江区园山湖公园、江海区城央绿廊、新会区中心园林区及各类“口袋公园”……让江门这座公园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美不胜收。古劳水乡、广海渔港、月映碉楼、冯如故里……人居环境整治让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串珠成线步步皆景。
5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侨乡自然生态禀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成立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江门。
治理“散乱污”企业、黑臭水体整治、淘汰黄标车、划定禁燃区……江门出台一系列举措向污染“亮剑”,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让生态保护还旧账不欠新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砥砺前行向征程,幸福生活踏歌来。美丽江门生态“成绩单”让人振奋: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创下历史最好水平。PM2.5、PM10、SO2、NO2、CO指标达到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内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国考、省考断面均达到Ⅲ类水体及以上,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
文/江门日报记者 林立竣 张浩洋
数看“成绩单”
●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下历史最好水平。PM2.5、PM10、SO2、NO2、CO指标达到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由IV类改善至Ⅲ类,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2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
●建成“中西南北”四大固废(危废)处置中心,固废(危废)收集处置能力超过55万吨/年。
●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7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26吨/日。
●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48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61个乡镇建成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73个,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超19000个,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全部自然村。
●江门全市森林面积达4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1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
●高品质完成12个大型公园、逾150个中小型公园、49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升级改造。
A 美在绿水青山
午后暖阳里,下沙公园游人如织。漫步在下沙公园,68岁的陈姨竖起了大拇指:“以前这里都是烂地、烂屋,周边居民休闲娱乐要去长堤或者白水带。现在改造得这么漂亮,‘家门口’就有公园,可以随时随地带小朋友来玩。”
下沙公园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渔民靠江生存、沿江而居。20世纪60年代,很多渔民开始在江门市下沙片区聚居,在河岸上搭起吊脚楼、铁皮房,形成了江门市最大的棚户区。
“遇到台风遭水浸,天干物燥时又怕着火,而且蚊虫多,一家人都盼着能从‘小黑屋’搬出去。”63岁的谭运洪如是描述以前住在棚户区时的生活。
优质水生态环境事关百姓福祉。从2019年开始,我市投入6.2亿元对下沙片区进行搬迁改造,200多户船民通过货币化安置、实物安置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谭运洪购买了面积100平方米的商品房,去年底,一家5口开心地住进了新家。
鹤山沙坪河从昔日的“黑臭水体”,到如今被列入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区城央绿廊,曾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变成市民游乐憩息的好去处;“住家船”曾是江河面上的“顽疾”,如今200多户船民全部“洗脚”上岸,开平市城区江河也展现了新容颜……一处处生态美景的重现,是百姓幸福感日益增强的直观写照。
5年来,我市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积累河湖长制“江门经验”,河湖治理实现质的飞跃。全市150个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比率为83.4%,达标水体比率93.1%,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创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最好水平。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省定任务,累计完成碧道建设330公里,建成了西江碧道、城央绿廊碧道。加上小鸟天堂、下沙公园、潮头公园、梅江生态园等网红打卡点,催生了网红滨水多功能经济带,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门的生动实践。
江门市连续3年获得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等次;2名河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河(湖)长;江门市水利局荣获“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鹤山市成为2021年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累累硕果讲述着江门的治水故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位于江门市区西北面的龙舟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422公顷,山上层林尽染,水库碧波浩瀚。这里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原生植物种类繁多,还有不少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植物,构成了江门市郊的一个天然氧吧,被称为城区“绿肺”。“出门满眼绿,归来一身香”的场景不仅融入市民生活,也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游客前来运动、休闲、打卡、游玩。当前,江门全市森林面积达4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1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各项指标均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排名前列。留住了青山,赢得了未来。
B 美在蓝天白云
碧空如洗高颜值,落日余晖更惊艳。“江门蓝”已经是江门人“朋友圈”中的新常态。晒朝霞、晒晚霞、晒云彩成为时下市民的生活乐事,随手一拍皆是大片。
几年前,北方不少城市陷入雾霾围城之困。PM2.5、臭氧等词也开始被侨乡人民所熟悉。人们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蓝天白云应该是民生商品,不应该是“奢侈品”。
“影响江门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工地扬尘以及露天焚烧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工业源减排、柴油车污染攻坚、绿色施工、非道路机械排放提升等系列行动,突出源头治理,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助力辖区大气质量提升。
打响蓝天保卫战。我市以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为核心,紧紧扭住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这两个“牛鼻子”,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完成3793家“散乱污”企业整治任务,并通过开展“一企一策”综合整治全面完成390家企业VOCs治理。
告别“黑色”工业时代。村村冒烟、镇镇点火,是以往工业繁荣的写照。我市以高污染禁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整治。划定主城区禁燃区,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改造和建筑陶瓷“煤改气”,各县(市、区)城区内燃用生物质燃料锅炉全面完成淘汰或改用清洁能源,全市90台工业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91条建筑陶瓷生产线完成“煤改气”或淘汰。
拥抱绿色新能源。“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近2.2万辆,公交车百分百实现电动化。全市完成黑烟车禁行区域划定,大力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道路交通运输结构“绿意”盎然。
江门华润燃气市场开发部区域经理麦志立给记者列了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实行“煤改气”以来,仅主城区改造清洁能源天然气取代燃煤项目至少140个,累计改造燃煤锅炉490多蒸吨。“换句话说,等于每天减少使用大约1000吨煤,即每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7吨。”麦志立说。
铁腕治污百日行动、“尖兵”系列专项行动、“雷霆”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硬仗下来,蓝天白云不仅肉眼可见,更可以通过数据化真实呈现: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1月,我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100%,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臭氧浓度降至139微克/立方米,创下近5年以来同期的最好水平。
前不久,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蒋宏奇带队做客“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时,开篇就提到了我市摄影爱好者吴兆民去年7月在大雁山上拍到46公里外广州地标“小蛮腰”照片的事情。这有力印证了江门空气质量之优良。
C 美在生态城乡
12月初,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组成采访团,深入我市开展河湖长制工作集中采访活动,江门滨水岸线让大家眼前一亮。
优质生活圈的构成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地方特色风貌。为此,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为城市美颜铸魂,使城市“秀外慧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城市中,公园是让市民最直观可见的项目。为构建绿色生活空间,营造“山水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山水”的城市形态,我市高品质完成12个大型公园、逾150个中小型公园、49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升级改造。蓬江区城心轴线、江海区城央绿廊、新会区中心园林区各美其美的景象如画卷徐徐铺展。累计已建成各级各类公园1300多个,让蓝绿相映,碧翠融城,仿若景在城中生、人在画中游,实现了人民群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见林”的生活向往。
“公园改变很大,越来越多,还建得很漂亮。”谈及近年环境的变化,市民朱女士说出了她最直观的感受,她说现在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小朋友去圭峰山、龙舟山森林公园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农村,江门众多各具特色的岭南美丽乡村,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换旧貌、展新颜,提升了人居环境,迎来了新的活力。台山水步的草坪里,是一条有着百多年历史的小村,几年前它还名不见经传。但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其侨乡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村内青砖老房、祠堂书塾等特色建筑,让昔日杂草丛生的村子实现水泥村道全覆盖,并铺设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配备了健身器材,建设了绿化公园、草坪码头等。现在,这条小村庄每天游客不断,村里还开了餐厅、咖啡馆。
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注脚里,在各县(市、区)那一批批持续提质、不断“蝶变”的村庄中,草坪里只是其中的一个剪影。
从一棵古榕树繁衍发展至湿地公园、从珍稀动物豹猫闪现鹤山桃源镇到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现身新会沙仔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门,已初步构建起“两屏两江一带三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海的市域生态安全体系。我市始终将生态环境、侨乡资源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推动新会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开平市取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探索出侨乡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江门路径。
今朝美景不胜收,明年春色倍还人。如今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一条条优美的碧道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旅游兴旺。绿色,不仅装点着江门人的新梦想,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也装点着生态发展的新篇章,使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亲历者
鹤山市 摄影爱好者吴兆民:
优美的生态环境 是摄影作品 最美的底色
2020年,鹤山市摄影爱好者吴兆民再次拍到直线距离46公里外的广州塔“小蛮腰”。照片中图景,“起点”位于大雁山的纪元塔,视角尽头可以看到广州塔和珠江新城东、西“双子塔”的轮廓,展现了珠三角平原一马平川的景象,城市景观十分壮观。
2014年,吴兆民曾于同一拍摄地点拍摄到一张广州塔的照片,但当时照片中的广州塔比较模糊,因此一度被质疑为海市蜃楼,其中有网友认为两座建筑物相隔近50公里,不可能直接拍摄到。这些质疑让吴兆民耿耿于怀。
时隔6年,吴兆民再次在同一地点清晰地捕拍到广州塔,成功为自己“正名”。网友质疑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这肉眼的观感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不谋而合”:2020年,我市PM2.5、PM10、SO2、NO2、CO指标达到2014年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水平。
不仅白天拍摄到广州塔,吴兆民手机里还珍藏了很多广州塔夜晚流光溢彩的照片。此外,在吴兆民的带动下,大雁山成为不少摄影发烧友拍摄广州塔的网红地,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到此游玩、打卡。
从曾经在大雁山拍摄到广州塔被误认为是海市蜃楼,到如今在大雁山拍摄广州塔成为新常态。吴兆民表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让他拍摄的景观能更纵深,呈现的效果更佳。
除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外,近年来鹤山市沙坪河整治后的“蝶变”也让吴兆民印象深刻。曾经的“臭水河”经综合整治后变得水清岸绿、鹭飞鱼跃、花团锦簇,再次成为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这让吴兆民拍摄又多了一处创作的场景。
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常留。
吴兆民说,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摄影作品最美的底色,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加持下,他在江门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拍摄地和拍摄题材,包括江顺大桥、潮连岛、台山海岸线等。
(林立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