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2021年12月16日,《求是》杂志刊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青年是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因此,当代青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应乘风破浪,回应国家的重大需求,担负起时代的重要使命,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青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青年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只有青年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民族和国家才能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关切青年成长成才。他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词中也指出,青年越有活力,社会的新陈代谢越快,社会越隆盛,反之亦然。他在创刊词中写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始探索的救亡图存之路也是那一代青年不懈追求振兴中华之路。1919年,面对巴黎和会上国家主权的丧失,中国青年奋起反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代表,如罗家伦、傅斯年、段锡朋、匡互生等。他们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正是在一批批优秀青年的努力和感召下,五四运动凝聚起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从青年运动扩大为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凝聚起如此巨大的力量,就在于中国青年树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志,激发起浓厚的爱国情怀,把个人的发展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投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事业中去。
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青年们或投身革命,唤醒国魂,或奔赴前线,御敌救国,或助力民主,反对独裁等,他们以种种爱国举动使自己成为新中国建立的奋进者,涌现出邓中夏、方志敏等一大批革命烈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家园,在新中国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冲锋在前,砥砺奋斗,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创新。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黄文秀、奋战在航天事业前线的黄伟芬、奋斗在教育战线的张桂梅等众多的优秀代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领导之下,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绽放绚丽之花。当代青年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青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青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那么,青年要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当重任呢?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立志的重要性,“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青年正处于人生最富激情、最有朝气的时期,更应树立远大的志向,青年时期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须从青年抓起。青年时代,是激情满怀、富有朝气的时代,是放飞理想、人生出彩的时代。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青年立志当高远,当立鸿鹄之志,要学雄鹰展翅飞,不效燕雀安于栖。青年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要把国之大者放入心中。“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明大德。德者,本也。道德对于社会、个人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因此,于个体而言,德是一个人精神之魂,如树之根、水之源,个体唯有不断修身立德,才能担大任、成大才,成为国家栋梁。广大青年学生要在刻苦钻研、掌握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的同时,不断锤炼品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成大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近一年来,由于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正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伟大征程。无论是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还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当代青年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的学习思维,站在时代的潮头,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业。勇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掌握核心技术,让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潮流,促进社会大发展、大进步。
担大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付绯凤,作者系江门市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