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我市政法干警永葆忠诚纯洁可靠本色,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安全。 江门公安供图
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江门台山市获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6个县之一。这个沉甸甸的成绩来之不易。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平安建设关系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涵盖法治建设、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一座平安之城,既要确保社会秩序平稳,也要让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5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江门建设,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激发社会治理活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法打击整治违法犯罪和突出治安问题,实现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今年,“两中心两基地一平台”在我市顺利揭牌落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如今,侨乡人民正一步一脚印,推动这座城市从“小治安”逐步迈向“大平安”,用生动的基层实践和成果,为中国之治贡献江门智慧。
文/图 凌雪敏 林立竣
(除署名外)
A 群防群治
筑牢治安防火墙
黑恶不除,则民不安、国不宁。2018年,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之势拉开序幕。在江门铁腕除黑恶的3年时间里,我市政法机关日夜奋战,换来江门朗朗乾坤。盘踞在新会区沙堆镇以蒋某达为首的涉黑组织被打掉后,当地猪肉价格每公斤下降约10元;开平市水口镇、月山镇随着以区某良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覆灭,当地厂企运作得以复苏,村居民风回归清朗淳朴。
3年来,全市累计打掉涉黑组织1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73个;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3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54人,移送司法机关84人。我市打掉涉恶集团数、起诉涉黑涉恶案件数、一审判决重刑人数、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总人数等多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我市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特别是农村涉黑涉恶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我市扫黑除恶工作进入常态化——市委政法委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制定扫黑除恶斗争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衔接制度,建立线索共享机制,实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与扫黑除恶“同频共振”。在基层治理上做文章,筑牢群防群治安全屏障,着力提升“智治”水平,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创建深度融合,依托各级综治信息平台、“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进一步构筑严密的治安巡逻防控网络。
比如,鹤山市鹤城镇五星村打造出村委“吹哨”、党员报到、全村8条自然村联通的“五分钟处置网”,实现治安突发能处置在第一线;市公安局新城派出所动员辖区商圈、学校、物业等安保力量参与辖区治安巡逻,建立街坊微信群,通过群防群治筑牢治安防火墙。根据市公安局统计的数据,2021年江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2%,盗窃、入室盗窃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9.7%、42.6%,全市治安情况稳定向好。
“大平安”还需要大协同。对此,我市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借力“最美庭院”评比、“平安校园”建设、特定时段“大整治”等活动,突出重点环节,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建立健全相关领域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开展普法和道德教育宣传等,打造人人参与的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平安江门建设正迈向新台阶。
B 多元解纷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有了这份司法确认书,我的心就安稳多了。”台山陈女士长达2年多的民间借贷纠纷通过“粤平安”调解成功后,长舒一口气;恩平市“信访超市”调解组了解到某影楼450多名顾客身陷预付款纠纷后,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服务……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格局,是新时代平安江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粤平安”群众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服务应用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市搭建起群众诉求服务平台,着力构建“超市+外卖”模式,让群众有了“找个说法”的地方。同时,我市建立以市指挥平台为塔尖、7个县级“信访超市”为“塔身”、73个镇级服务大厅为“塔座”、1321个村(社区)级“信访超市”驿站为“塔基”的“金字塔”体系,聚合了信访、住建、人社、生态环境、司法、法院等职能部门,引导心理咨询师、社工、人民调解员、志愿者、“五老”等第三方力量进驻服务,将行政职能、专业服务、社会力量汇聚到一个平台上来,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解群众愁事难事,江门一直在努力。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矛盾多元化解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聘请362名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提前完成“小康社会万人律师数指标2.3”的目标,整合了12个类别共计2848个法律服务机构和个人入驻“法治地图”。如今,只要打开江门司法微信公众号点击“法治地图”,你就能找到最近的法律“门”。目前,我市有各级调解组织1723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21个,倾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41%。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我市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愈发成熟。其中,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不同行业领域,搭建起多个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同时,充分激活基层“网格”力量,打造“诉调对接+网格化”模式,让矛盾“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形成从矛盾纠纷的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江海区外海金溪社区有一块“无讼社区”示范点“金招牌”,在这里,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共建关系,综合利用民间和官方资源,第一时间把矛盾纠纷的苗头扑灭在基层、化解在源头,最大程度降低矛盾的对抗度和负面性,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C 良法善治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今年宪法宣传周,一场向宪法宣誓的活动在江海区法治广场庄严举行。广场上造型宏伟的法治印章和法治书章雕塑、宪法塑像,彰显着江门人民对法治的无比尊崇。
江海区法治广场是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所在地。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是全省唯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过去一年多,随着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侨乡人民通过该联系点对全国28部法律草案提出了310条建议,很多好的意见建议都被吸收采纳。
“小支点”撬动“大格局”。如今,我市已有18个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与江海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对接,推动立法民意“直通车”开到企业、行业协会、商会、高校、文化机构。加上15个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今的立法工作更能反映民情、集中民智、符合民意。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自2016年我市取得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科学立法,回应民生关切,服务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和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
平安江门建设,法律保障是关键。我市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把社会治理的课题深刻融入立法体系中,以立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以法治护航社会治理工作。通过《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门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江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我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立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地方立法与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相衔接。同时,切实发挥好地方立法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人员表示。有了党的正确领航,我市地方立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交出“五年九法”的成绩单,社会治理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
在厘定法治“规矩”的同时,也要当好法治政府“守门人”这角色。为杜绝“拍脑门子决定”,我市重大决策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建成覆盖市、县、镇三级的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队伍和工作体系,对投资额度大、决策风险高、法律关系复杂的涉法决策事项做到法律顾问全过程跟踪、全领域参与、全环节把关。
为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我市还在全省首创开展职工群众评议行政执法工作,广泛发动全市逾60万名工会会员对26个重点行政执法部门进行集中评议。举办“一监到底”网络直播监管执法活动,超过2386万人次观看并参与互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败诉行政案件报告制度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年度报告制度,2020年,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81.53%。依法履行生效判决、落实司法与检察建议率均达100%。
D 扬帆起航
平安江门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这些年,我市保治安、解纠纷、强法治,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依托“全科网格”强大的基层治理效能,我市牢牢守住城乡社区疫情防线。今年以来,我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反复时,那股从容不迫的底气,正是源于近年基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早在2018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试点“全科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全市73个镇(街)划分为3788个网格,配备5883名网格员,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注重从制度层面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科学理顺市、县、镇三级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关系,制定《江门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依托各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立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定位为全市社会治理信息汇总平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和社会问题研判处置平台,实施“准快狠小”维稳工作机制,提高了解决突出社会问题和处置涉稳事件的能力水平。同时,健全完善社会治理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紧密结合“平安细胞”创建工程,推出两批89个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示范项目。其中,党建引领助力物业服务升级、“一网统管”等7个项目入选广东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省市共建项目,高质量打造全省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一批市域社会治理品牌。统筹整合治安、消防、安监、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打造社会治理“一张网”,交出了一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正因如此,去年疫情暴发后,江门很快就站稳脚跟。当时,广东江门市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展现出“江企担当”,在不足一个月时间里,生产防护服胶条超2.1亿米,日产能提升10倍,为全国贡献逾半产能,也展现出江门过硬的应急防控能力。而这,需要成熟的应急体系作为背后的支撑——市应急管理局自2019年成立以来,统筹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注重预防为重,编制市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通过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动态提升预案水平,在危险面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拥有安全应急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800亿元的产业集群优势。
厚积薄发,全省唯一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先后“花落”我市,也对我市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11月,“两中心两基地一平台”揭牌,将积极对接引进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团队和创新成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生态产业培育,构建起“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模式,对提升江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平安江门建设正扬帆起航,向更高水平迈进。
数读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拥有安全应急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800亿元的产业集群优势。
●全市73个镇(街)划分为3788个网格,配备5883名网格员,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扫黑除恶3年,全市累计打掉涉黑组织1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73个;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3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54人,移送司法机关84人。
●2021年,江门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2%,盗窃、入室盗窃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9.7%、42.6%。
●“粤平安”群众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服务应用试点工作建成1个市指挥平台、7个县级“信访超市”、73个镇级服务大厅、1321个村(社区)级“信访超市”驿站。
●聘请362名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提前完成小康社会万人律师数指标2.3的目标。
●整合12个类别共计2848个法律服务机构和个人入驻“法治地图”。
●全市建立各级调解组织1723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21个,调解成功率达99.41%。
●2020年,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81.53%。依法履行生效判决、落实司法与检察建议率均达100%。
一线实践
台山市获评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解读殊荣
背后的“平安密码”
连日来,台山市沉浸在激动喜悦的气氛中——“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这块国字号“金招牌”成了台山人民骄傲自豪的谈资。融合华侨文化、海洋文化,打造具有台山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是这份殊荣背后的“平安密码”。
过去5年,台山市通过实施“头雁”和“末梢”工程、推动“平安细胞”创建、打造社区警务模式等,构筑平安台山的“骨架”和“脉络”。其中,南门派出所凤凰社区警务工作站在警务室建设、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法律宣传和矛盾化解等方面成效显著,被省公安厅授予“岭南标杆警务室”荣誉称号。以广海镇为中心,台山市打造了全省第一支沿海机动队,辐射沿海7镇及内陆深井镇和海宴华侨农场,给予群众满满的安全感。
以自治为根本,围绕“海”字做文章,结合台山海岸线绵长的实际强化沿海区域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以家训、村规、民约为依托,构建基层群众自治体系,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其中,汶村镇大担村通过“榕树头”会议、“塘基”会议、“祠堂”会议等形式汇集民智民意,主动对接驻点干部、共建单位、热心人士等,共同推动化解村民的问题。都斛镇的“五色”治理、台城街道的桂水村、大江镇的古典家具商会促行业治理等也亮点纷呈,打造出平安台山的“肌体”。
用智慧赋能平安建设,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事多人少”问题。比如,海宴镇以“党建+微网格”为抓手,将“技防”与“人防”相结合,扎实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综治新模式,健全视联网、雪亮工程建设,形成了一张时刻在线的治安“天网”,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技化水平。(凌雪敏 伍文佩)